缔冠期刊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2022-06-08

文/王栋

【摘要】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调整与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合作共赢理念下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14031414)。

【作者简介】王栋,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已成为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共同繁荣,京津冀的现状迥异,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却没有带动起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河北环北京、天津的部分地区还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与此同时,北京也饱受雾霾、堵车等“大城市病”的困扰。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区域经济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也对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在环保部发布的74 个城市2013年度空气质量状况中,污染最严重的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甚至占到全年天数的40%。而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由此带来的污染也最严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于实现京津冀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比较

(一) 产业产值结构比较

近10年(2003~2012年) 来,从整体趋势来看,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呈逐渐缩小之势;北京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渐收缩,天津第二产业的比重则经历了小幅度先升后降的过程,而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天津、河北第二产业比重长年占据当地GDP的50%以上;在第三产业方面,北京、天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呈上涨趋势,但天津的涨幅明显不如北京,而河北近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略微有所起伏,增长乏力。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北京已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二一”结构模式,而天津、河北依然属于“二三一”型模式(图1)。具体来说,北京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农业所占比重很小,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相对发达,北京2012年的产业结构比为0.8∶22.7∶76.5,第三产业占据明显优势,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天津市则拥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再加上外资在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所以第二产业长期占据着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此外,由于天津紧邻北京,而北京服务业优势明显,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错位互补,天津的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在天津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并不低,但增长缓慢(叶堂林,2010)。河北省则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主导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且相对平稳,缺乏强劲动力。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比为10.1∶45.3∶44.6,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比为12.0∶52.7∶35.3,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滞后。

(二) 产业就业构成比较

从整体上看,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在逐年下降;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方面,北京逐年下降,天津略有下降,河北则逐年上升,这也反映出河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方面,排除2003年“非典”的影响,北京、天津都呈上升趋势,2012年,北京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5.6%, 天津为49.9%,都明显高于36.1%的当年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则徘徊不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只有30.8%。具体来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经济地位,北京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金融业、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与传统服务业一道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受北京城镇化加速的影响,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由表1可知,天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略有下降,表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升级,天津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在减弱;而近年来吸纳着天津近一半劳动力的第三产业所创造的GDP却一直低于第二产业,也从侧面表明天津第三产业中的高端产业不够发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近10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比由2003年的15.4∶49.4∶35.2变为2012年的12.0∶52.7∶35.3,相应的从业人员比由48.2∶27.2∶24.6变为34.9∶34.3∶30.8。总体来看,河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的特征比较突出。与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比,河北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较大,因为重工业用工人数要少于轻工业。此外,河北201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只有30.8%,与同年度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反映出河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没有明显增加。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第一产业效益较低,且结构不够合理相对于京津两地,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着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近10年来,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连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农业低效、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及时转移,已经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种植结构,农业和牧业加起来占据整个第一产业的90%以上,而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相对滞后(表2),没有充分发挥环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 世纪后,粮食价格增幅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日益走俏,而河北省缺少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相对滞后,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除草剂被大量使用,致使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安全食品的要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被削弱(闫慧敏,2013)。

(二) 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例偏大,污染严重

河北省是一个工业大省,第二产业产值长期占据着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是,河北的第二产业严重偏重于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如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污染严重。据《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2年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1年河北省的单位能耗水平为1.300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当年0.793吨标准煤/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由于河北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污染严重,加之河北省“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现状,河北目前的大气污染还是以煤烟型、颗粒物为主要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其中,氮氧化物、烟(粉) 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为解决此问题,河北省已出台了《河北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到201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等一系列重要指标目标。

(三)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

目前,国际上被认可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标志性比例为70%。2012年,河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35.3%,不仅远低于北京的76.5%和天津的47%,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44.6%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河北省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不足,层次结构较低,导致河北省GDP 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水平却是全国的“洼地”。只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同样规模的GDP才能提供相对较多的财政收入,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 调结构、抓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发展多功能绿化产业、良种产业、花卉产业等;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发展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推广绿色食品工程,打造特色农产品。其次,应充分发挥河北紧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在环京津地带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城郊型现代农业,努力建成北京的生态涵养地和蔬菜等副食产品供应基地。最后,做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优势明显的各类农产品基地,使河北真正成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农业大省。

(二) 减能耗、抓提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年来,煤炭在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以上,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大力削减燃煤总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倡导新能源的利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替代技术是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河北省是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例如,河北省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应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据初步查明,河北省陆域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7400 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地区,河北风电的装机容量在全国居第二位。应充分利用河北省自身具备的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次,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促进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对于那些高污染的行业,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惩戒性政策,引导其致力于引进先进技术,调整内部结构和清洁生产,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比如,钢铁行业要压缩传统落后工艺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向高端、精品、深加工、特色化方向发展,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升级,建立低碳化的河北钢铁业发展体系(刘华、侯秀芳,2011)。

(三)“加扶持,抓拓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目前和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加快构筑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首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加快政务、产业、企业、社会和家庭信息化,普及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其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带、两通道、三类集聚区”,即打造环京津物流产业带,畅通以唐山港、秦皇岛港为龙头的冀东物流通道和以黄骅港为龙头的冀中南物流通道,发展交通枢纽型、制造业基地型和商品集散地型物流产业集聚区。再次,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发展出版印装发行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及演艺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动漫游戏业、民俗节庆及会展业、体育休闲健身业。要依托具有较强文化产业基础的重点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辐射结构,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名城。最后,大力开发海洋旅游、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旅游产品,结合人文、历史等因素,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加快现有重点景区、景点的升级改造,同时也要积极推介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从而带动饮食业、交通业、娱乐业等的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将秦皇岛、承德等城市打造成服务京津的休闲和养老基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当前天津产业结构形成原因及“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方向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223-226.

[2]闫慧敏.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76-78.

[3]刘华,侯秀芳.调整河北产业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11,(8):60-61.

(责任编辑:夏明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