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06-08

文/王风晨

【摘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因为主流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发展不能背离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精神塑造相结合,文化精神塑造依托文化产业,同时提升文化产业的品位;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以文化整合为前提,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塑造;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作者简介】王风晨,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高级政工师。

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两个轮子。建设经济强省,必须建设文化强省;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促进文化崛起。

一、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

中国当下的文化通常被划分为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 和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 两种类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蒋海升,2008)。“主流文化”主要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内核建构、由政府推动的文化形式,它表达国家意愿与根本利益,传达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观念,是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意识形态动力(蒋海升,2008)。因而主流文化建设由政府主导,属于“大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大众文化则主要由民间自我推动、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文化形式,属于小文化或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地域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认为大众文化冲击、蚕食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则遏制了大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不存在根本的冲突。从我国文化以及河北地方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主流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民间文化,否则,主流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民间文化的发展不能背离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不然,民间文化会因为自己的二重性特质而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下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主流化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一) 政府以“三贴近”为原则推进主流文化大众化

近年来,政府依靠所掌握的报纸、广播、电视、主流网站等宣传机器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河北人文精神促进“和谐河北”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多种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将“主旋律”的思想内容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内在精神。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河北的关仁山、何申、谈歌3位作家先后发表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船祭》《破产》《年前年后》《多彩的乡村》《大厂》《天下荒年》等诸多佳作,以反映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为创作主旨,将目光投向基层,逼真地刻画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 历史的阵痛”,形象地再现了广大农民和国企员工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悲欢际遇。而电视片《亮剑》《历史的天空》《潜伏》《渗透》《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还原历史,凸现人性,拉近了革命题材与当下公众的心理距离,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我党在残酷的斗争形势和环境下所展现的追求真理、不畏牺牲、勇于胜利的革命气概;而像电视剧《金婚》《同龄人》《我在北京挺好的》《师傅》等更是回归平民本位,走近平民生活,使人们在剧中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和心路历程所闪烁出来的崇高和美德中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

(二) 民间以精品化为向导,推动大众文化主流化

大众文化以娱乐性、民间性、消费性为主要特点,但只要反映时代主旋律和民族文化精华也可以登上“主流文化的殿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演出团体在“鸟巢”舞台上进行表演,第一个登台“领舞”的便是河北的沧州刘吉舞狮团,总导演张艺谋高度评价:“沧州的狮子表演把奥运的气势表现出来了!”因此,应该注意发现培养既富于地方特色又能得到主流媒体认可和公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

(三)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建构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机制

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与民间的职责范围。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战略、制定规范文化事业发展的法规,其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而把微观层面的具体文化事务交给民间运行。长期以来,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直接干预主要是通过其掌管文化事业单位这个中介完成的。因此,文化事业单位要脱钩改制,将隶属于或“挂靠”在政府及其部门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盈亏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对那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应取消其行政级别,淡化它们的行政官僚色彩,将文化单位置于民间之中。在此基础上,应搭建国有文化单位与民间文化单位平等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要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坚持国有文化单位与民间文化单位一视同仁。再就是积极拓展民间文化的发展空间。要畅通民间艺术和艺人进入主流媒体的渠道,将更多的像吴桥杂技这样的民间艺术精品推向全国舞台和国际舞台,为个体书摊和民营书店、草根舞台这样的民间文化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低俗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扩散,通过加强监管的方式从源头上予以遏制,推进形成有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氛围和体制机制。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公民精神塑造相结合

实践证明,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的工具理性式的实用主义本质决定了文化产品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容易造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自觉地侵蚀着人的精神。低俗的文化产品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耻辱感缺失、价值观混乱、“潜规则”盛行。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忽视对消费群体的精神和价值观的塑造;反之,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能够提升文化产业的品位,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凝聚力和涵射力的航标。

河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530 多家出版发行、电影、文艺院团、新闻网站和非时政类报刊等单位组建集团、公司,完成了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态势抢眼,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区、廊坊国华影视基地、石家庄动漫大厦等民营投资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民营文化企业正逐步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龙头骨干文化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入选2014年度“全国第六届文化企业30强”,河北金音乐器集团、衡水宝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青竹美术颜料有限公司、保定古城香业集团、河北华糖传媒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文化企业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河北省“三个十”(文化产业十强县、十大文化产业聚集区、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建设工程,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规模集聚和集群发展。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50多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5%,年均增速在30%以上,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

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 文化企业要始终把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诉求对象,既涵盖价值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这就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物质领域产品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倚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不能唯“产业”马首是瞻,而要坚持文化的“产业”性与“事业”性并重的原则。为此,文化企业生产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地和落脚点,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健康的文化理念。产品内容要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彰显消费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具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意识,把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安居乐业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的精神健康作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积极做敬业守责的模范,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三是要积极维护文化的严肃性和高尚性,不因追求名利而损害文化的尊严。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秀传统,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 文化产品塑造公民精神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

强调文化产品对公民精神的塑造,绝不是否定文化产业的市场功能,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依托文化产业、面向市场的新路。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以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以计划的手段发展文化,在体制上保持“两张皮”不仅不利于缓解矛盾,而且只会加剧矛盾;不仅不利于提高发展速度,还会抑制发展速度。过分强调文化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特点,是使文化的建设脱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张晓明,2004)。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广大群众,因此文化面向市场实际上也就是面向大众,市场的选择也代表着大众的选择。因此,我们通过面向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把主流文化(国家意志)、精英文化(人文理念) 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 整合起来,从而使文化的多维价值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让公众在日常的文化生活和消费中实现自己的精神塑造。例如,一些纯文学改编影视剧的走红,一些学者在图书馆和电视媒体上的学术讲座,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的“戏剧节”演出活动,群众从这些看似世俗化的消费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辅助文化产品塑造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

市场行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单纯依靠文化产业容易使我们的文化变成只有一部分人消费得起的文化。而且,那些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私人和企业难以涉足。这些都不能使广大民众在文化发展中受益,进而导致文化根基的丧失和文化内向度的萎缩,从而抽空我们文化的内涵、价值理念及其身份认定(范玉刚,2005)。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弥补文化产业难以完成的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二是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三是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体现河北地方特色和较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不断提高能够塑造人们精神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文化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把繁荣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之中。

三、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河北省在地缘上的特殊性使得河北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东北文化、草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晋文化汇聚于此。在今天,人们交往的空间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交融使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日益显现,这预示人类文化将在一个新的层面超越当前面临的分裂和冲突,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一次空前的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从全人类性的批判和取舍中得到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简言之,文化整合就是对不同价值观的选择、融合、创新的过程(郑丽莉, 2005)。文化整合既是优秀文化传统(本地) 的承传,也是文化资源(他域) 的共享与优化,它构成了文化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说,文化整合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但它还是属于低层次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动力和灵魂,它通过文化生产机制、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貌和时代精神的当代文化形象和文化流派。河北提出的“河北人文精神”就是在整合不同地区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当代河北风貌的文化创新。河北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紧密结合。

(一) 以全球化的视野推进河北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见到了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图景:“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河北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的嬗变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河北文化的发展之根深深地扎在全球文化交往的沃土之中,以世界的眼光寻找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的意识(王才路,2004)。简言之,就是要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对河北地域文化进行再认识,以世界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科学体系对河北的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体制、文化现象等重新进行梳理,挖掘出更深、更新的文化价值,做出符合创新思维的新认识,鉴别出河北地域文化中可以被人类社会所共同接纳的精华部分予以发扬光大,同时,要站在世界文化前沿的潮头,彻底而全面地审定河北地方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并予以去除,从而保持河北文化新的旺盛力。文化发展的世界性,也就是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因此,走向世界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向世界先进文化看齐,挖掘河北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华。例如,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天下第一关”的长城精神长期引起国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因而,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将河北文化的精华向世界推广,以积极、进取、开放的姿态弘扬河北文化。

(二) 必须站在中华文化共有精神家园之中,推进河北的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积淀着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河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家园。而要利用由于地缘因素带来的东北文化、草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晋文化汇聚于此的优势,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要求,认真挖掘和提炼它们和其他地域文化之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有益思想价值加以整合,即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努力维护河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保持其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固鼎新、因时而变”的创新精神、“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精神等等,并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从河北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际出发,将这些异域文化融合成一种适应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时代发展新的形态和内容的新文化。

(三) 必须立足于河北,推动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

建设河北文化首先强调突出河北个性的文化认同,即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努力维护河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保持其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鉴于中华民族不同区域文化汇聚河北以及省内地域文化差异性和多样化的文化特色,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文化建设方针。所谓“求同”,就是应该正视全省人民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的根本上的一致性,努力寻求和扩大省内不同地域文化及其与其他省市的异域文化共有的价值观,达到诸如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全面小康、富裕殷实、山清水秀的河北”、“弘扬河北人文精神”等重大问题的共识。所谓的“存异”,就是应该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别是在河北生活的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对文化价值观的选择,允许其保留各自文化的丰富个性,并对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理解和学习的态度,以营造河北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多样化的文化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强省”和构建“和谐河北”的新要求,有意识地超越地域文化的旧有框架模式,摆脱其中的传统积淀和束缚,将自身置于开放性、现代化的文化模式中,在平等对话与交流中感受、涵化和吸收其他异域文化中反映时代精神的合理、先进的成分,如珠三角地带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长三角地区的精打细算的精神等等,以去除传统河北文化中的封闭性的糟粕,确保河北文化的发展能够充分反映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精神,跟上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步伐。

(责任编辑:夏明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