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新区转型的重要作用

2022-06-08

高博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124

[摘要]我国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正面临转型,这不仅是由于外在因素的驱使,更是高新区的内在发展要求,曾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高新区的发展,部分高新区的后发优势也在消失。高新区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路径,而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新区产业升级、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高新区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各地方的经济支柱,尽管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但高新区原有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新区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需要找寻新的转型路径。

1、我国高新区的转型趋势

1.1高新区转型的外在机遇

从国际形势来看,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趋势逐渐增强。跨国公司越来越强化在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而高新区作为外商入驻的重要地区,拥有享受知识溢出效应的优势。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谁能先攻克技术难关,谁就有可能处于新的产业链前端,这对各国的产业发展都是一种激励。

从国内背景来看,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2005年,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国家高新区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二次创业’”,而后科技部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写进了《国家级高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1],希望高新区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

1.2高新区转型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新区的转型除外在机遇,也蕴含着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原来的发展模式不利于高新区的成长。我国高新区在成立之初,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更多的依靠土地供给、政策扶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给高新区带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等现实问题。同时,外商投资一直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部分,这使得高新区逐渐变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工厂,不利于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部分高新区的后发优势正在消失,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高新区最初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际的外资企业相差甚远,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具有后发优势,采取跟随模仿发达国家的策略,能够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但目前,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聚集了一定的科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学习模仿的单一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我国高新区需要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达到产业链的升级。

最后,高新区的长远发展需要向生态产业转型。尽管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相对排放较小,但高技术产业仍然存在有害物质排放[2]。以微电子工业为例,在清洗、蚀刻、印模工艺中,就有硫酸、盐酸、氯气、氨气等生产废物。此外,除生产排放,高新区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废气、废水排放。显然,高新区仍然是污染源,只不过污染程度低于传统工业区而已[3]。减少排放、发展绿色经济是目前的发展趋势,高新区的长远发展也需要向低碳产业转型。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无论从高新区的内在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高新区都面临着转型发展,而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高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名词,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内涵界定。要想理解其内涵,需要从战略性和新兴性入手,再深入概括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战略性内涵来说,战略性产业是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群体。战略性产业应是左右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其选择直接关系区域发展的成败。因此,战略性产业具有全局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从新兴性内涵来说,新兴产业是是技术层次尚在萌芽阶段,符合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并在未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出现常伴随新的科研成果或新兴技术发明。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却不仅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新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的应用而出现的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引导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实现引领带动、产业替代、经济效益等作用,最终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附加值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群体。

2.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先导性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1)高附加值性。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驱动的产业,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含的技术含量也明显高于传统产业。

(2)先导性。这主要体现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过不断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会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较强的产业关联及溢出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3)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是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更迭;二是资源禀赋等外生因素也会改变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成。

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3.1推动高新区产业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尤其青睐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而我国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产业升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过程,即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并且具有产业关联性较强的特点,不仅能实现自身的扩张,还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涉及领域的交叉性,来达到提升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目的。

3.2提升高新区国际分工地位

我国高新区在建设之初,更多地着眼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而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所需技术更多的是从国外直接引进而非自主研发,从而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分工”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主动权。对于既有的全球产业格局来说,这种价值链爬升极其困难;但是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面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存在抢抓全球产业链主动权甚至主导权的历史机遇窗口,通过这一窗口,中国有机会通过新兴产业掌握全球产业链制高点,进而带动传统产业突破全球产业链重围的可能性,从这一角度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能实现高新区的产业升级,也能帮助高新区占领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

3.3促进高新区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的高新区大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产生的,其发展初期大都依靠优惠政策和低土地、劳动力成本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园区,缺乏植根性和创新性。这导致很多高新区目前无法完全摆脱园区内企业低成本集聚的问题,科技实力与先发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能够成为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结合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提升高新区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崇峰.中国高新区战略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2]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钟书华.科技园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