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探

2022-06-08

才宛冬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2000)

摘 要:鹰猎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汉民族,放鹰除了作为狩猎的收益,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清代更是有人以此为职业。吉林省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对于鹰猎文化习俗有着较好的保留与传承,洞悉吉林省鹰猎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对东北地方历史民俗的一种深度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打渔楼村;鹰猎;地方史;满族

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13-03

鹰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最早可以回溯到唐代。到两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日益发展,鹰猎的发展也逐渐兴盛。到了清代,清廷专门在东北的吉林乌拉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派遣兵丁于此地为朝廷进行鹰猎,俗称“狩猎八旗”,原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打渔楼村,现今仍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

一、鹰猎缘起的民族背景

满族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开始驯化猎鹰,用来帮助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俗称“放鹰”。在唐朝时期,“海东青”的猎鹰精品就已经是满族先民靺鞨族人朝奉的名贵贡品。到了金代和元代,当时的朝廷就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①即捕捉到海东青就可以赎罪。可见当时政权对于鹰的重视。海东青缘起于肃慎语中的“雄库鲁”,意思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

早期的肃慎先民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为早期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左传中有云:“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据考古发现显示,肃慎民族商、周时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西至松嫩平原,是最早向中原朝贡的少数民族之一,曾有孔子“肃慎氏之贡矢”的典故。

而最初的海东青可以看做是肃慎的最高图腾,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崇拜。据《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②但随着人当地人认知程度的逐渐提高,海东青也逐渐走向世俗化。《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逐渐成为用于满族人民标准狩猎的猎鹰,也称矛隼。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③

末代契丹统治者天祚帝定期派出银牌使官强行要求女真族进贡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④由此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⑤便是著名的辽金“海东青之役”,最终导致了契丹王朝的灭亡。

二、鹰猎历史变迁

海东青虽然是最早起源于肃慎民族的图腾神话中,而鹰隼的最早出现则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的鹰猎单纯作为一种捕猎方式,在中华民族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早作为一种宫廷贵族娱乐则见于《唐书》中对与渤海国纳贡的描述。

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渤海国在中国唐朝时期统治东北的政权,在698年,建立靺鞨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唐玄宗时期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统辖忽汗州。从此以渤海为国号,忽汗州地区从此成为唐朝版图,被称为羁縻州。当地受唐朝文化影响很深,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海东之国,即海东青之国,在行唐帝国的朝贡体系中,海东青无疑是重要的纳贡物品。

而进入辽代,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虽不断地学习汉民族文化,但其皇室的重要活动仍然和他们的游牧民族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契丹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海东青,重熙二十一年,辽兴宗遣使前往五国及鼻骨德等四部索要海东青,周边的各个部落都需要定期向辽朝进攻鹰。辽国也将海东青作为国礼送给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有诗云:“俊足来山北,猛禽出海东。”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让海东青的供应和驯化更加满族契丹统治者的需求,辽国效仿唐制,设立长官鹰的五坊,并将海东青的图像绘画与军旗之上,可见海东青代表的极速和迅捷对于契丹社会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而随着末代皇帝求海东青五度,并以海东青为名不断地压榨女真,促进了女真的反抗和强大,最终以海东青为导火索导致了辽朝的灭亡。

而金朝对于海东青的态度基本沿袭辽俗,行捺钵之制,设立鹰坊。“捺钵”即契丹语行营的意思,从辽代开始,“捺钵”原来是指行宫、行营、行帐。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春捺钵即纵鹰捕杀天鹅,鹰坊里的海东青听过各自的牙牌用以给金主享乐。但是或许和辽朝灭国的原因有关,金朝时期统治者对于海东青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作为入主中原的蒙古族,鹰猎也同样作为贵族娱乐的象征。并对于自辽代开始从东北向大都进攻海东青的“鹰路”做了进一步的规划,使整个进程更加便捷。元代以海东青上次臣下的手法颇为常见,并设立专门打捕鹰房人户共4423户,岁用肉30多万斤。专门的负责驯化捕捉猎鹰人在元代称为“昔宝赤”,“鹰坊之执役者。每岁以所养海东青获头鹅者,赏黄金一锭”。⑥

而进入清代,鹰猎逐渐变成一种职业,专门从事鹰猎的人被称为鹰把头,猎鹰看起来不可战胜的雄姿,使少数民族形成了强烈的鹰崇拜,并在时间的流逝中创造了鹰神的形象。而鹰猎文化也逐渐由国家统一到吉林省的一个小村子,集中为朝廷进贡猎鹰。

三、清代鹰猎文化完整保留地打渔楼村

始建于明代后期的打渔楼村,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渔楼乡,后金和清初时是朝廷的渔猎之地,现隶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

明末清初时,乌拉国金珠哈达城的渔猎户就在这里居住。乌拉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灭后,国土成为后金皇室的渔猎之地。打渔楼东侧的江面首先被皇家所占据,成为供皇家捕鱼和狩猎的场所。由于当地居民数量的不断增长,朝廷在顺治三年,由盛京工部出资在此建造一座存放渔网和牲丁休息的打渔楼,打渔楼村因此得名。据清光绪年间版《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记载:“旧有二层渔楼一座,向为存贮本署捕打冬鱼大网,原设鱼楼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门楼一座,周围土筑群墙。”⑦祖居与楼村的清末恩贡生富森曾有诗作:“当贡鲟鳇筑一楼,临江晓起景偏幽。任他波浪兼天涌,我在齐云最上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在乌拉街设立负责皇室、王爷、贝勒等贡品采捕与管理的总管衙门,将专司打牲采贡的镶蓝、镶红等旗牲丁设于此地。打渔楼村的满族世代以渔猎为生,冬天为清皇室狩猎获得毛皮,春天夏天捕捞鲟鳇鱼和采集东珠。清朝灭亡后,当地村民虽然不再需要向清朝廷进贡,但几百年的渔猎习俗仍被传承下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赵氏家族的四世祖莫尔根就是鹰达(捕猎首领),罗关家族的三世祖尔胡里也是一名出色的鹰达。⑧

而今天的打渔楼村隶属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村管辖,鹰猎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现在当地成立了鹰猎文化协会和鹰猎文化博物馆。每年7月份开始,当地就会组织上山捕捉鹰,开始为期1个月的熬鹰过程。鹰猎的种类也从单纯的海东青变成了各种富有观赏性的中大型猛禽,每年都会吸引一系列旅游爱好者到此参观摄影。并且从2012年开始举办鹰猎文化节,为全国各地的鹰猎爱好者提供给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四、满族鹰猎流程与神话风俗

满族鹰户捕鹰,有独特的方法和技能,其中大致分为拜鹰神、拉鹰、训鹰、行围、送鹰五个步骤。每年旧历八月,是补鹰开始的最好时节。捕鹰前,要叩拜鹰神,神鹰在满族神话是部落的守护神,猎鹰曾经作为图腾被少数民族崇拜着。在满族神话中,鹰神是司火的神祇,与火崇拜联系在一起,有的满族神火把鹰神说成是女萨满,也称鹰神格格。在满族民间还有许多和猎鹰有关的神话,比如《鹰城与海东青》的故事,写的是女真首领阿骨打率兵攻打大辽国,借助海东青助战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获胜。在满族萨满教神谕中,唱赞鹰神有“遮雪盖地的金翅膀,怀抱两个银爪子,白天背着日头来,晚上驭着日头走”,⑨海东青成为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同时鹰神与雕神又是力量与威武的象征,鹰神和雕神被认为是最凶猛的宇宙大神。实际上,鹰猎习俗即是满族先民对于萨满宗教的一种展示。⑩

进行了拜鹰神之后,就是捕鹰环节。用细式套、用雉鸡、鸽等做诱饵,来进行捕鹰。捕到鹰后,要驯鹰。首先要“熬鹰”,即把它的野性熬掉,办法是猎户要陪着它,不让鹰睡觉。然后训练它逐渐熟悉开始接近主人,使猎鹰站在主人手臂上成为一种习惯,这一过程叫“过拳”。这之后的流程就是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直接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这一项训练流程被称为“跑绳”。在正式放鹰之前,还要熬鹰,熬鹰的过程比较血腥,就是让鹰吞下两三个裹着肉片的麻团,便鹰呕吐不止,这个过程也叫做“勒膘”或“甩轴”。这样,鹰的体重就能减少在2斤左右,使猎鹰能行围了。

行围时,主人要站在山头最高处,还有四五个人成“一”字形排开,嘴里不停地发出“嘟、嘟、嘟”的叫声,用棍棒不停地打树丛。猎鹰一旦发现猎物,就直扑过去,尾部的白色羽毛上栓有铃铛,在此时发出声音,让猎手知道鹰和猎物的位置。无论是兔子或雉鸡,瞬间便倒在猎鹰的利爪之下。

而满族鹰猎习俗的一大亮点就在与春季的放鹰活动。猎人辛苦了几个月才捕捉驯化好的猎鹰,经过了不到一年的短暂相处,在春天必将猎鹰放回自然。这是满族鹰猎习俗的传统,也是不可打破的铁律。它生动地诠释了现代社会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只在长白山和东北满族中存在,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完整性的体现。正是由于古老的春季放鹰仪式的存在,鹰猎习俗才能完整地保留至今。

五、满族鹰猎文化与其他鹰猎文化的比较

满族的早期先人女真人作为游牧民族的代表,将鹰视为部落的守护神,并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来佐证鹰的神圣地位。

以汉民族文化为例,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文化中,鹰纹是鸟纹中最为常见的图案。各个民族先民对于鹰文化的崇拜应该是直接起源于对于自然的观察,鸟类具有人类没有的本领——飞翔。无论是什么民族,都会对于这种能力感到神秘,对于天空的崇拜与恐惧是早期人类将飞翔看成沟通神灵的一种方式,鹰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神的化身。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鹰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打猎中。此时鹰猎文化开始产生了分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鹰猎是生活的必需活动,贴近到每个人的生活,在部落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而汉民族作为农耕民族,不靠狩猎生活,鹰猎只是贵族娱乐的一种方式。鹰的地位逐渐沦落为王公贵族的玩物。所以,游牧民族将鹰奉为部落守护神,赋予鹰链接天人的能力。而汉民族对鹰图腾的崇拜逐渐淡化消失。在汉民族中鹰的比喻存在一定的贬义,如对趋炎附势的小人形容为“鹰犬”,也反映出鹰在汉族生活中不过是狩猎娱乐的附属品,而非神物。禽鸟崇拜逐渐被凤凰、大鹏等现实社会中不存的在禽类所取代。

游牧民族的鹰猎文化则比汉民族更加丰富,对鹰图腾的构想也更加神圣。主要是源于在游牧民族中,鹰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在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游牧民族所处的环境更容易捕捉到易驯化的良种猛禽,并且游牧民族开化较晚,在受到中原华夏文明影响之前,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保持较为完整,使鹰图腾得以延续,并且使得鹰猎文化不断发展。

注 释:

①元史·第二十三.

②山海经.

③本草纲目·禽部.

④金史·本纪·天祚皇帝二.

⑤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

⑥元史·卷二二·行营志.

⑦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

⑧曹保明.猎鹰家族.

⑨满族说布.鹰城与海东青.

⑩彭玉善.满族与海东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摩尔根.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2012.

〔2〕渤海国志长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3〕聂传平.辽金时期的皇家猎鹰——海东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4〕聂传平.唐宋辽金时期对猎鹰资源利用和管理——以海东青的进贡、助猎和获取为中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9).

〔5〕汪丽珍.满族萨满文化中的萨满与鹰[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6〕于学斌.满族的鹰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

〔7〕金吉子,王宏刚.萨满鹰祭与满族鹰舞[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

(责任编辑 王文江)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