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位、传承和发展——以藏族民歌为例

2022-06-08

张 欢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结合笔者声乐专业实际,从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方面入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藏族民歌;演唱技巧;地位;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2-02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的保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重视其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保护其音乐形态。西藏民歌和其他的歌舞音乐、宗教音乐、藏戏、宫廷乐舞等许多歌种、乐种, 都是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已经已经刻不容缓。①

一、藏族民歌歌唱技巧的学习、保护和传承

藏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民歌包括山歌、情歌、风俗歌、劳动歌、诵经调、扎木年弹唱六大类。藏族民歌在结构和分类上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据研究,在歌唱时,藏族歌手声音中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存在,歌声中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风格,它是一种和其他民族的民歌风格完全不同的特殊气质,清脆、直畅、悠扬,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藏族民歌在艺人们不断的精雕细琢下,形成了独特的演唱经验,只有认真总结,找出其中规律,才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它,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高原生活影响下,对于歌唱的声音是有着固定的审美观念的,一般来说,高亢、圆润、灵活、嘹亮的声音更受他们喜爱。在发声方法上,男声和女声的演唱均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相结合。这种唱法能够充分发挥声带的作用,声音既清脆圆润又灵活柔和,加之生动的藏族歌词和浓郁的演唱特点,慢慢就形成了藏族式的独特的歌唱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藏族传统民间艺人在教唱民歌时,特别强调气息的运用。因藏族民歌中有较多舒展悠长的慢板,其中多数是乐句很长的散板,而且经常需要在较高的音域处做一些技巧性的发挥,难度较大,因此学唱者要学会并掌握控制和支配气息的方法,发挥气息最大的能量。从发声训练来说,老艺人要求在开口发音时用较轻的音量唱,以气带声,在自身感觉舒服自如时,逐渐扩大到正常的音量,并以这个状态继续唱出后面的乐句。他们认为歌唱是上部共鸣,发声的位置是在脖子以上,喉咙也不需要开得太大,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艺人的确已经掌握较为完善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

除了发声方法,他们更注意歌唱的吐字以及声音协调性的训练。藏文属于拼音文字,具备有规律可循的发音方法,因此一般不难掌握。但部分声母和复合声母的发音比较特殊,有一定难度,在歌唱中如何既能保持准确的吐字,又能具备流畅的发声呢?对此,艺人们要求:(1)吐字必须保证准确清晰;(2)咬字的部位要高,状态在鼻后;(3)喉咙不能紧缩,下巴自然放松。在这样的歌唱状态下所唱出来的歌声,兼具感人至深的魅力和舒展洒脱之感,词与声已经融为一体了。

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是无数藏族人民千百年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艺术精华,是民歌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但对它的演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是藏族歌者,依然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上掌握这些演唱技巧的规律和方法。要保护、继承藏族民歌,唯有深入到藏族人民中间,从熟悉他们的语言开始,逐步熟悉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再到熟悉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才能真正了解藏族民歌的精髓,从而有效地保护发展藏族音乐。

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地位、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

在我国五千年文化中,少数民族音乐有着重要位置,它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在世界上文化史中独树一帜。在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其技法,还要以此为基础发展创新,使少数民族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丰富。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得到极大丰富的现阶段,少数民族音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另一角度看,外来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冲击以及现代化建设和人民观念变革的挑战也是少数民族音乐回避不了的。由于对自己的民歌一无所知,一些少数民族青年开始以唱民歌为耻,有些原本是自娱性的歌唱方式成了赚钱的手段。然而矛盾的是,人们既有对新事物出现的兴奋和憧憬的感情,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丢失感到彷徨和焦虑。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命力顽强,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必将使它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发挥独特的价值。意大利文艺理论家贝奈德托·克罗齐(1866-1952)有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把这句话加以引伸,也可以说传统音乐是由无数优秀的当代音乐组成的。当代音乐的汇入,为传统音乐注入新鲜血液。为了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我们可以借助“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保留民族的“片刻记忆”。而对于更深层次的“记忆”,我们却显得爱莫能助。受市场力量的左右,往往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着力点放在商业价值上,这会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处于不利境地。因此,必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更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浩大,科学的可持续传承的方式众多,而教育传承是其中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合理的音乐价值观教育能够培育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构成。如果在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活动中,少数民族音乐以及相关课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学生便会从多元文化的魅力的熏陶中形成更加合理的审美观。少数民族音乐进入教学课堂,民族音乐价值自然能被学生认可,学生会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中少数民族音乐不可或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各具特色的人类音乐文化都与少数民族音乐密不可分,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育传承中更为直接的高校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其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优化。

(一)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性课程课时量,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现民族音乐门类、风格、形式的课程体系。理论课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要加大对于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唱演奏、中国音乐史的课程安排。除此之外,民族采风、田野作业等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每年深入到广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回到学校课堂进行系统研究、学习,这就会让学生受益良多。另外,原生态歌手、乐手走进大学课堂的活动,也是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民族音乐魅力的好方法。

(二)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形成以听赏为基础,以实践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首先,从欣赏各地区的民歌入手,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其次,以民歌和器乐曲的简单听辨为方法训练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能力。最后,加入极具民族特色的歌剧和戏曲剧种,充实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知识储备。课下的练习以大家传诵的、朗朗上口的民歌为主,鼓励背唱,鼓励二度创作,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练唱时,要注意唱准各民族的特色音调。在这种自由热烈的环境下,学生的积极性会空前提高,声音训练技巧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掌握会更加容易。可以采用鉴赏式、实践式、讲座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诉求。

像藏族民歌一样,经过岁月沉淀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是因为它有深厚的民族土壤,以及自身独有的魅力,它是在代代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中留存下来的。通过音乐界专业收集整理以及教育传承,才能使这些文化瑰宝得到保护传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种传承方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而上述两种传承方式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注 释:

①中国文化部于2006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名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桑德诺瓦.摸着石头过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系列课程”的依托背景、教学模式、实施原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