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式转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08

瞿商晔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大环境变化巨大,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产业转移不但能够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对沿海地区而言,产业结构升级也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而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探讨了集群式产业转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因素分解,为相关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沿海产业转移;集群式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幅度调整,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结构和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然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约束,劳动力成本日趋上升,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容量接近饱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正是这些矛盾要求和加速了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速度,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转移模式。

目前,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模式探讨或产业承接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实证分析上,对实际作用力最大的集群式产业转移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却鲜少研究。在对集群式产业转移研究的基础上,识别这一特殊产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提高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效率,是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学准确地分析解读沿海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社会、环境等多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也能为政府统筹制定产业转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及相关定义

1. 国内外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1)国外对集群式产业转移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最早关注产业分工和转移,伴随产业转移的出现与趋势化,区域经济理论下的古典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下的区位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市场及技术条件,使企业面临成本与收益的取舍,从而也得出一个区位选择矩阵。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所引起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性、递增收益和外部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等。

(2)国外对集群式产业转移的研究。伴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产业转移方式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企业转移呈现集群式转移的趋势日趋显著,国内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目前学术上对集群式产业转移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界定,但大多数的定义都包含“产业的部分环节、要素和整体在区域间扩散和迁移的现象”这一共同特点。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研究产业转移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视角。国内对集群式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学者在研究台湾企业转移现象时提出的“复制群居链”这一新颖的概念。随后,学者们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并结合国内的现状,提出产业转移不仅仅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综合成本等因素有关,还需要从制度创新、企业行为决策、经济体制、社会资本、文化及生产网络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14]。目前,国内对集群式产业转移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针对沿海地区研究其集群式产业转移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

2. 相关定义

(1)产业转移。所谓产业转移是指由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区位等因素的作用,一国内部或国际间某一区域的某些产业转移到另一地区的过程[5]。从现实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开放度高,区位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的扩大带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紧缺;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闲置大批劳动力,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及资本的流动性必然导致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集群式产业转移。集群式产业转移是指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彼此相互关联的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迁移。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国内集群式转移的必然性[12]。例如浙江纺企品牌洁丽雅作为纺织产业集群的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大规模迁移至湖北,同时也带动其上下游合作企业跟随投资建厂,其结果将是整个产业集群式地由东向西转移。

(3)产业转移效应。多元化的产业转移方式对区域性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影响。同时,在产业政策、企业成长等宏微观因素制约下,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作用力也不同,这些作用力可分为正面或负面的。正的产业转移效应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就业环境改善等方面,而负的产业转移效应体现在重复建设、产业极差、恶性竞争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沿海城市集群式产业转移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产业承接区来说积极作用显著,甚至是其经济快速起飞、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初动因之一,即存在积极的产业转移效应,这也是我国中西部各地区竞相招商引资的重要动因。产业转移效应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评估转移绩效,消除和弥补负面影响。

二、产业集群式转移效应

如今,产业转移方式由最初简单的分离式产业转移,逐步发展为主业带动型转移、产业链延伸型转移、集群式产业转移等多种或复合式模式。不同的产业转移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其中产业集群式转移在促进我国中西部深化区域分工协作,全面整合资源建设和发展规模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分离式的转移方式。

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产业部分是在本省内发生区内产业链延伸型转移,部分是在区际开展产业主业带动型的转移或资源利用型的转移,而在浙江,区域内经济发展较为平衡,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劳动力需求日益扩大,且技术成熟度高易整体复制,因而产业转移模式主要以产业集群式转移为主,整体抱团迁移趋势显著。

基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见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效应相当的综合性和复杂化,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综合角度来考量才能更贴近实际。

1. 资本效应

随着出口量下降和商务成本上升的影响加深,中西部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加大,沿海地区产业加速了向中西部挺进的速度。大规模产业资本向中西部承接地的注入,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尤其是集群式产业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正效应显著。

对于西部承接地而言,首先,充足的资本填补了项目资金上的缺口,企业资本存量的上升为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阶段性的资金保障。其次,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产业通常是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其资本结构多优于中西部的同类产业。因此,资本效应还体现在促进承接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 技术效应

基于地区发展水平悬殊,沿海产业转移不会是当地技术有机构成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大部分集群式产业转移的产业已由原来的传统手工制造业,甚至家庭小作坊发展为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型企业集团,他们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的规划管理上都有着相当的优势。

这样一批优秀企业抱团式地转移,带来的效应是行业内较高的技术水平取代原有的低效率生产技术,即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这样的较高技术引入中西部承接区,产生一系列的产业优化和扩张,正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所在。

3. 就业效应

沿海地区高质量的集群式产业转移,带来大量本土的企业新建或重组,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加充分的就业,劳动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多的高效产出和规模效应。

对于西部承接地而言,首先,劳动力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原先的剩余劳动力如今可以在本土新建或扩建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岗位,解决了大量闲置人口初步的就业问题;其次,集群式产业转移带来更加合理、细致的分工,产业绩效的提升带来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衍生出更多新型的就业机会,培养出更多专、精、尖的人才。伴随高技能劳动力的充足供给,沿海地区受到劳动力资源短缺限制的集群产业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开发。

4. 竞争效应

相对而言,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已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规范的生产流程。在产业转移中,这些优势模式会直接复制到中西部承接区,通过生产率提高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也随着产业集群式转移向中西部流入,在技术的提升和管理机制上提升中西部产业竞争力。

从沿海发达地区的角度看,集群式产业转移也会形成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最初从国外转移过来的一些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项目,经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优势,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紧张的土地资源让传统的粗加工产业更加难以为继。集群式产业转移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同时,也会空出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为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也避免了产业空心化。

三、产业集群式转移效应的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式转移效应本身多元化,且综合性强,研究其影响因素,要从微观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角度分析,还要从宏观的政策环境考察。

1. 资本因素

在我国,经济发展地区性差异的源头是原始资本积累的不均衡性。资本因素对转移效应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沿海产业集群式转移实现了大规模资本的直接转移,从而使转移过程中的流量资本增加了承接地的资本存量。资本供给的充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的稳定发展。其次,资本的深度优化对中西部产业结构性调整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技术因素

不同于资本对转移效应的可量化,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因素,其效应难以估量。技术因素作用机制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技术转化或溢出效应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通过集群式产业转移引进新技术,加剧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加速优胜劣汰,从而提升中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生产率;三是关联作用力,通过集群性技术的革新,进而改进中西部地区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水平。

3. 资源因素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显著,由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要素供给不平衡,正是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之一。与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承接区低成本优势明显,在劳动力、土地和水电能源方面,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的最佳之地。通过沿海产业集群式转移新建或扩建的企业,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地理交通和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也促使承接区通过交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要素禀赋的改善。

4. 产业政策因素

在一个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里,政府对经济环境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和调控,其调控手段多样且有效,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倾斜。

在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中,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非常显著。一方面,政府制定产业转移政策的落脚点是刺激经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于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对环境、民生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因此会提高环境标准、出台政策限制粗放式产业集聚转移,避免以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因此,产业政策因素对沿海产业集群式转移有着正向的引导作用,企业可以寻求最大的政策优惠和财税支持,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四、结论

当前,积极指导面临发展瓶颈的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集群式有序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对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不可小觑。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成本优势明显。民工荒加剧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目前沿海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所以劳动力和资本是首要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宽松适中的金融环境是这些因素得以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中西部地区的财税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减轻集群式转移过来的企业的整体负担,增强产业活力,为沿海产业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影响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集中在集群企业的外部特征上。如资源、资金、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推、拉动力机制明显。只有从政府角度制定积极的产业推动政策,从企业角度规划合理有效的转移路径,双管齐下,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沿海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政,曹建海.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 项桂娥,胡鹏.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区域间产业转移机理与特征:以泛长三角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07):45-48.

[4] 郑鑫,陈耀.运输费用、需求分布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12(2):57-62.

[5]丘兆逸.实施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西部经济腾飞[J].探索,2006(1):146-150.

[6]张林,蒙莉丝,高安刚.互动视偏下的两广产业转移研究[J].商业研究,2012(4):61-68.

[7]贺胜兵,刘友金,向国成.多重冲击下沿海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与结构:基于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10):134-146.

[8]林帅,胡汉辉,朱依曦.产业集群风险与集群式转移问题:基于台资电子类加工贸易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54-57.

[9]张弢,李松志.产业区域转移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8(1):49-51.

[10]黄伟.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08(10):76-79.

[11]傅允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J].经济学家,2011(10).

[12] 郑文智.国内制造业集群式转移趋势及其约束条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7):136-141.

[13]魏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

[14]文红艳.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与协调政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 教育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3120120010,项目名称:中西部地区选择性承接沿海地区转移产业的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