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背包客与电影的狭路相逢——对旅行电影及其引发的壮游情结的思考

2022-06-08

何畅

【摘要】随着背包客及穷游文化的引入,与之相关的旅行电影也得到了发展。2010 年的台湾电影《第36 个故事》和2011 年《转山》的成功上映,引发了国内青年人中间的“趁着年轻去旅行”的热潮。这类以旅行为题材的电影大致有两种风格走向:女性文艺清新式梦想之旅和男子汉式壮游之旅。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旅行电影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其对壮游情结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旅行电影 壮游情结 背包客

本世纪初,以美国、法国、巴西等为代表陆续推出了如《摩托车日记》、《荒岛生存》、《荒野大飚客》、《朝圣之路》等旅行类题材电影。这类电影多以“寻根、救赎、成长、回归”为主要线索,讲述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心中的神圣之地,最终收获内心的平静和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台湾是我国拍摄旅行类电影较早的地区,2004 年的《练习曲》及2010 年的《第36 个故事》,都以其温馨清丽的风格赢得了好评。而2011 年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转山》更是以其极富梦想与生命的力量深深感染了千万观众,而由其引发的壮游文化及壮游情结也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旅行电影与壮游情结

旅行电影,类别上可以归属于新生代电影。新生代叛逆民族电影传统,呈现出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这种特征既体现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方面的“表现什么”,也体现在形式和美学特征方面的“如何表现”。主要从表现边缘人生的黑色电影风格、反思和批判社会人生,突出人性复杂性、倡导纪实美学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它的产生已有20 多年的历史,从题材和主题上将其归为困惑人生电影、叛逆人生电影、贫困人生电影和另类人生电影。旅行电影是近年来文化消费越来越小众化, 电影的观众类别更加细化之后出现的一种类型化的新生代电影。它的特征是以旅行者的路线为线索展开故事, 并通过主人公在行进过程中的轨迹, 将一系列的人物和故事串起来, 通过具有共性和递进关系的故事, 传达编导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引起观众的持久的共鸣。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壮游情结。壮游(grand tour),这一名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诗圣杜甫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它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中国的壮游传统由来已久,却也失落已久,而欧洲却将这一精神发扬开来。

二、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影响

1、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积极影响

(1)青年一代新的励志方式和成年人新的宣泄方式。旅行电影多关注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年青一代的心理感受。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冲击当中。价值观的不明确和缺失,生活压力的巨大,使得人们,尤其是处于刚跨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彷徨,青春的感伤和愤懑无处诉说,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旅行电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影片中洋溢的青春欢快、苦难和艰辛,都会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个性张扬的满足感,激励着他们跨出门,走出去,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电影中所宣扬的“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口号,更是道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心声。于是,80、90 后的青年一代再不愿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空等青春远离,年华逝去,背包客、沙发客、穷游族们都纷纷背上行囊,骑上单车,奔向远方。当下时代的中年人,多数衣食无虞,但是由于生存压力,人性异化问题日益突出,与他人的沟通发生了困难,特别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在情感上矛盾重重。起因恰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是生命个体和整个的客观环境难以协调,经常表现出一种难以排遣的焦虑。此刻,旅行类电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恰如《The way》中,Tom 问邮局盖邮戳的女工作员:“Have you walked the Way of St.James?”对方回答:“No, never. When I wasyoung, I was too busy. And now that I am older.I am too tired.”太少的人可以像Tom 一样能够在花甲之年走上朝圣之路,却常常在回望年轻时,掬一捧热泪。旅行电影传递这样一种力量———壮游,与年龄无关。

(2)壮游情结新的表现方式。追溯以往的壮游及抒发壮游情怀的表现方式,从唐朝的诗词歌赋到如今的图片、书籍,旅行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壮游情结表达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容易被广泛接受。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化和文化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电影,再次走近人们,唤醒他们心中本有的对壮游文化的热情和关注。壮游意识的复苏是对中国传统壮游情结的寻根,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人类原始性情的回归。这类旅行电影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像商业大片一样卖座,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够保持珍贵持久的光芒。

2、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消极影响

(1)壮游情结沦为消费情结。传统壮游情结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容易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沦为消费的产物。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于生活的本身。旅行电影激起人们的壮游情结激励他们走出去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激励了旅游消费。如今80、90 后青年宣扬的“青春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乍听起来个性张扬令人热血澎湃,单反、死飞、大号双肩包……已成为这些背包客的象征符。青年人常常在对电影传达理念还的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已上路,而追随旅行电影的他们是否真的可以独立负担得起其旅行成本?相信对于多数年轻观众来说,如主人公洒脱的做法并不容易效仿。由崇拜产生的消费,消费产生的攀比,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在此时遭遇误导,无论于其个人还是社会,代价都将是巨大的。

近些年,大学生用父母辛苦攒下的学费去旅行的话题引起了各方的争论,支持一派多拿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论支持这些孩子们的做法。而在笔者看来,真正需要讨论的并不是“万卷书”和“万里路”哪一个更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问题,我们需要审视的是促使这些年轻人选择这一做法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这个话题与我们的旅行电影并非毫无关系,旅行电影中对苍茫原野、浩瀚波涛、静谧古城的凸显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倡导,无不对青年人产生强烈的暗示———这种行为很酷,他们的背包很帅,我也要去露营去朝拜,我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于是像人人、微博、豆瓣各大社交网络都会有类似“年轻时不去旅行,你的青春有毛线用”、“去旅行吧,因为我们会死很久”的圈子,参与者多为80、90 后男男女女,他们对旅行的狂热追求,多数(我们不否认有一部分是自食其力) 是建立在对人生似懂非懂和对父母劳动的不珍视的基础之上的。而他们中的多数都表示是受到旅行电影的“感召”,才下定决心“选择自己的人生”。

(2)“死亡与失落”主题为壮游情结蒙上悲观主义色彩。以影片《转山》为例,电影保留了原著旅行纪录文学的内容,并在许多重要的叙事节点上添加了一些细节,影片将滇藏之旅的成因从追寻自我实践的梦想而甄选上云门提供的“流浪者计划”,调整为因哥哥的意外死亡而导出整个疗愈与重生的旅程;片中在云南遇到的骑伴晓川的出现与意外坠涯,亦是原著之外的设计;而将中毒事件扩大,铺陈为一个旅程中自己面临死亡而重生的高潮点。《The way》的主人公也是将死去的儿子丹尼尔的骨灰一路背在肩上,走到哪里都会撒一把骨灰以安慰儿子的亡灵,并且,在影片中,丹尼尔的形象一直追随着主人公走完整个朝圣之路。在影片最后汤姆对丹尼尔说:“我来带你回家,可是我已经没什么东西带回去了。”《最后一周》中主人公去“壮游”也是因为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世,万分沮丧之下决定独自西行,在旅途中探寻旅行和生命的意义……这些改编,虽然赋予了影片更深刻、丰富的生存哲学,但同时也为旅行罩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主人公多数在死亡、失落、迷失的伤感中踏上旅行之路,从中感受到生命和成长的疼痛,在疼痛中醒来后体味了其中真谛,这就与我国传统理念中“壮游”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相比起中国古代哀而不伤、壮怀激烈的游历,旅行电影中的壮游往往掺杂着太多的迷茫、压抑和痛苦。虽然悲痛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是巨大的,但如果旅行电影长期走在这条悲痛之路上,将会对传统壮游情结进行颠覆。所以,旅行类电影应该有所思考和创新,突破这种依靠沉重基调才能感染观众的束缚,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传达给人们同样深刻的教育意义。

结语

旅行电影在近些年在中国的出现,迎合了当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梦想和渴望背起行囊走向远方的个性诉求,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发了当代人的壮游情结。因此,认真的看待旅行电影与当下壮游情结的联系及其对壮游情结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对于旅行电影创作本身,还是对壮游情结的重新阐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杨晓林:《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②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③曹予恩:《〈转山〉:壮游文化与疗愈系电影》[J].《电影批评》,2012(1)

④陈景丽,《寻根.成长.救赎———看巴西导演华特·塞勒斯本土电影的叙事主题》[J].《电影评介》,2007(4)

⑤干丽丽,《〈朝圣之路〉主题隐喻解读》[J].《芒种》,2012(10)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 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