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基础医学教学创新改革与发展探讨论文(共3篇)

2022-06-08

  基础医学进行实践教学也都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了,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基础医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张皓云1王孝文2陈燕春3王凤斌4(1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2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3潍坊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4潍坊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山东261053)


  〔摘要〕《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为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目的是普及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从事与医疗有关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我校目前《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强调形态与功能的联系;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强化了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将各单一的课程式教学转变为综合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内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由原来的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并且变得越来越完整而精细。多数医学院校相继开设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医事法学、医学营销等专业,招收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虽然不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但在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相关的医学课程。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内容浩瀚,由于既要突出非医学专业知识的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学时、内容的调配,教学模式的兼容等众多问题。因此,国内许多开设相关专业的医学院校都在尝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中,课程整合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1]。为适应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我校于2007年进行教学改革,抽调一线教师专门从事非医学专业医学课程的针对性教学,新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并成立了独立的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现将该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简略谈一下自己的浅知拙见。


  1.教学面临的问题


  1.1非医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目前我校已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学、统计学、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安全等9个非医学专业开设本门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为文科生,其化学、生物学等理工科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有一定的困难。


  1.2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自1985年我校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对此专业的学生即开设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并且由各专业教研室分别承担教学任务。课程讲授类似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和模式,面面俱到,较少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很多内容已超出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得本身具有紧密联系的医学知识变得分散脱节,直接导致短时间内非医学专业学生无法形成对基础医学体系的整体认识,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


  非医学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就行,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理解困难、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低等原因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改革


  2.1修订课程内容,采用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于2007年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增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并设立独立的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进行课程整合。早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多数专家肯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两种课程模式。以此为借鉴,我们打破以往临床医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选用张燕燕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将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分为基础医学概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篇)和基础医学概论二(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篇,免疫学篇)两大部分,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对非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讲授,共计约120学时。


  基础医学概论(一)主要讲授人体解剖与生理相关内容。课程以人体系统分章节,首先介绍各系统构成及相关器官解剖学、组织学结构,然后进一步讲解各系统功能及其调节,将形态学与机能学知识有机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机体作为协调的有机整体,各个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掌握基础医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再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概论(二)的内容,主要涉及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本内容,使学生逐步深入认识不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结构、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相互间的影响,辩证的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进一步了解疾病处理的基本原则,提高他们的医学知识修养和对疾病预防的认知能力,为第二学年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奠定基础。实现了宏观与微观、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等多种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牵引着学生深入学习和综合学习[2]。


  2.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际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在思考、探索如何组织好教学,努力协调好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础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变后的变化,理论性强,尤其机体机能活动过程及其变化更为抽象。为全面展示基础医学相关知识理论,选用教材所覆盖知识面广,但有些内容较为粗糙、生硬,若按部就班讲授的话,仅是介绍枯燥的医学名词,不能帮助学生领略生命的奇妙,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反而加重他们的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以形态结构为重点,借鉴类比教学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最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的类比来解释和说明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3]。同时将形态与功能间密切关系贯穿始终,明确讲授重点再进行深入讲解,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中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础,把原本抽象、繁杂的书本知识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如讲解人体各器官系统解剖结构的时候,选用标本、模型及高品质的3D图片、动画,帮助学生从多视角认识自身正常结构;讲解呼吸过程、泌尿过程、生理性止血、补体激活等动态生理反应时,选用flash动画演示,使其更为直观、生动。这些措施使得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为增加理论知识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生活、临床实例,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结合甲型H1N1流感期间每日的体温测量,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正常机体可以在多变的外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进而复习机体主要通过物质代谢及骨骼肌收缩完成的产热过程,及主要通过皮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完成的散热调节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的波动现象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最终结果,引出“发热”的概念。同时为保证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我们尽量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发热”内容学习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时,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发热中会出现哪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异常表现,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鼓励学生结合生理学中神经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调节等知识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得到答案,并为后续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做有益的铺垫。这样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加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007年9月8日中国卫生部陈竺部长说,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即“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针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实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措施,将《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一种引导性、专业性的“入学教育”,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使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全貌和各基础医学分支的特点、意义、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有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我国乃至国际上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2.3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和交流


  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身专业和所授部分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授课内容。要重视集体备课,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认真讨论讲课内容的安排,各授课教师相互之间协调,尽量减少授课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达到最优授课效果。


  2.4重视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整合改革来说,焦点的问题还在于缺少评价成果的工具[4],因此需要多种渠道评估我们教学改革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通过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学校质量监控中心沟通,认真听取学校督导组专家和同行们的教学评估意见,及时纠正和改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正在进行的针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但仍存在诸如教材有待进一步精编、学时限制、实验教学缺乏等问题。如何更为合理地设置课程,以贴合各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设立更好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思考、继续探索。


  第2篇:基础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涂开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医学的基础教育,以及基础医学的老师,还需要加强渗透人文教育工作,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保证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其职业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模式。按照自身的岗位特点,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基础医学人才。因此针对基础医学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提出最新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在根本上带动我国高校基础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基础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创新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医学基础课堂的教学,还需要恰当地渗透人文教育,这也是开展高校人文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且在进行人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了解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整个医疗事业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这也是人文教育工作再开展和实现的技术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意识


  在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来讲,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导致其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产生怎样的行为,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在医学的基础课程中良好地渗透人文教育,首先就需要保证和提高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对工作的认识,加强渗透教师人文教育理念,例如:校园中可以经常组织基础医学教师到医院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医疗机构的患者,以及患者在就医阶段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中解决患者问题,以此了解到人文思想和人文理念在从业中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


  当然如果仅仅在整个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那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需要把这一思想和课堂中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人文知识,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在人文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所以,相关的高校还需要在领导率先改革的同时,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能够在整堂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学科的优势努力发挥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材进行良好的渗透教育,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形成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例如:校园可以针对课堂开展情况以及所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针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教师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始终,这样教师也能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意识,以及有效把基础医学知识内容和人文教育相互联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有的放矢,提高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水平


  (一)结合学生思想,加强职业意识教育


  就目前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职业岗位所需要面对的人群都属于非健康人士,而工作所要面对的就是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所以由于这种因素导致这一岗位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其他岗位的人员要求不同,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应该引起整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课程和人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活目标的明确,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热情,还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工作的渗透建立起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自身职责。


  (二)注重思维培养,建立科学思维模式


  据调查显示,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成功地渗透医学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辩证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养成,有着非常可行的效果。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这一思维的渗透,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中所需要面对和承担的压力。同时学生通过教师人文思想的渗透和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意识到自己未来所需要参与的工作内容。同时,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人文精神。


  三、身先垂范,改善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目前人们很明显地看到医护人员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比较丰厚的社会回报,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压力和辛苦,有的甚至是用生命和健康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教师在整个教育中就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工作,渗透出医生不只是光鲜的一面,还应该承担起它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医疗工作者所需要具有的思想理念。


  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有关哲学和心理学、艺术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完善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需要对学生做好表率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下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性的示范,是其他工作都无法替代的,并且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道德情感、人格魅力、艺术修养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启迪和引导学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3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改革与发展的十年回顾


  顾鸣敏,许伟榕,郭晓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200025)


  [摘要]文章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10年来在实验室定位、软硬件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并对下一步深化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进行了畅想。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实验课程整合


  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W·A·Lay)在《实验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只有当一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教育问题时,这项实验才是教育学实验”。又指出“实验教学资源应有实际的教育目标,带有教育的特征,有其特有的规范。所以,这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以自然科学实验来代替教学实验”[1]。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理清了一个概念,即不能简单地将自然科学实验代替教学实验。为此于2007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简称中心),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教学部分剥离出来,组建成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5大实验教学平台,并确定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为核心,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经过10年努力,中心已初步构建了纵横交错的整合式实验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了具有示范性的案例。


  一、软硬件建设全面推进


  如上所述,中心包括5大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形态学平台涵盖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内容,功能学平台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内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涵盖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内容,病原生物学平台涵盖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内容,化学生物学平台涵盖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内容[2]。自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每年的总教学量约6600学时。针对面广量多的教学任务,中心加强了内涵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硬件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确保实验教学规范、有序、质优。


  1.制度建设是保障。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基础医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任主任,负责长远规划及队伍建设。设一名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及软硬件建设;一名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负责党务、思政及安全保障工作。各实验教学平台均设主任1名,同时担任实验教学团队首席教师,负责所在平台的常规事务、教学改革及团队建设工作。中心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各级技术人员职责、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同时严格执行医学院的相关规定,如实验室管控药品试剂管理办法及低值、易耗材料(危险品、同位素等)管理办法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


  2.条件改善是前提。在上海市教委及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心集中搬入实验教学大楼,其中包括约7000m2实验用房,每个平台设有6间学生实验室,另设若干个准备室、办公室及标本室等,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实验。中心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或更新,迄今共有各类设备2600余台(套),设备总值约3000万元。2017年,中心获得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的资助,开始建设5间综合性实验室(每个实验平台各设1间),主要用于医学生开展探究性及创新性研究。2018年起又将5间综合实验室改建为大学生创新平台,使其具有融细胞、分子、形态、功能、病原、免疫、遗传、发育于一身的功能。中心还制定了预约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并派专人负责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


  3.教材建设是基础。为了规范实验教学流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中心成立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系列教材》编委会,并组织编写了一套实验系列教程,共6本,包括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第2版)、医学功能学实验教程(第3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医用化学实验教程(第1版)和探究性实验导引(第1版)。该版系列教程的特色在于:(1)教学理念先进,能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2)指导方针明确,即在保证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强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能将虚拟实验、视频录像作为课堂外实验的补充与拓展。此外,该版系列教材绪论部分增加了课程概述、课程目的、课程形式与要求,同时强调实验课程整合的理念与设计思路。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部分按照操作手册编排,且强调不同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设计性实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选题、设计、文献检索、立题、方案设计、预实验、结果分析等;探究性实验部分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重点叙述、综合分析、科研设计、可行研究、实践能力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该版系列教程将在2018年4月出版发行,预计将成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示范性教材。


  4.队伍建设是关键。医学院一贯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加盟实验教学中心。自2015年起,中心以上海市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组建了5个实验教学团队,其中包括在编教师24人,兼职教师45人。中心还以上海市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接受各类进修、学习或培训。2015-2017年间,各教学团队中共有62人次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或参加各类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业务能力。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中心教师获得了各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或教学研究项目25项,发表各类教研论文31篇,还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37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二、教学改革紧抓不放


  1.课程整合是重点。中心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实验课程整合,即将原来从属于理论课,而且分散在相关教研室的实验内容课整合成医学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5门实验课。成立之初,由于教师队伍需要磨合,教学大纲及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等原因,中心只能采用横向拼盘式的改革,授课内容仍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只是点缀。随着磨合期结束,中心采取的整合力度有所加大,明显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使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之比接近7∶3。2015年起,中心又开始进行了纵向融合式改革,即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壁垒,根据相关实验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实验,以期从正常形态结构到异常病理变化,从正常器官功能到异常器官功能再到药物干预融为一体,使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及探究性/创新性实验之比接近4.0∶4.0∶2.0。即将出版的实验系列教材就是为满足纵向融合式改革需要而设计的,相信经过不断完善,中心整合改革方案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2.教学方法更多样。中心秉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定规,贵在得法”的理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及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等形式,还将慕课(MOOC)、微视频或微精品、翻转课堂、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教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及学生主动学习、团队集体学习的热情。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面,注重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并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及创新研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方便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中心研发了一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其中包括5个子系统(含100余个实验项目)加一个虚拟标准化病人+PBL教学系统[3]。该系统的使用能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对师生的危害,有利于开展难度高、成本贵的实验;同时也减少了动物死亡,更符合动物伦理原则。此外,中心录制了数10余个实验视频及微精品课程、微视频。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受到学生的欢迎。


  3.实验评价更多元。中心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含实验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与反馈)和终结性评价(含平时成绩、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每次实验课参与度、每次实验报告的质量及每次实验课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约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约占30-40%)。此外,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虚拟实验的情况也记录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约占总成绩的10-20%。探究性实验的评价则采用学生答辩的形式,由答辩专家组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评价意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则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评价等形式,每学期结束前还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和整改。


  三、未来发展提前规划


  尽管中心成立以来在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荣誉,但与国内外一流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队伍面临人员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难题,需要改变现有引进实验教学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英才从事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中心的短板。好消息是由中心负责的基础医学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已被纳入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计划建设5个设备精良的创新性实验室和1个“科创育人”的教学团队,这将弥补上述短板。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方面也需有新的作为,为此将减少单学科、验证性虚拟仿真实验的制作,增加跨学科群、综合性和探究性虚拟仿真实验的研制,同时采用VR、AR、MR等新技术,惟妙惟肖地再现真实实验的全过程,并体现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


  总之,中心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突破的过程,需要一批有理想与抱负的教师不忘初心,不懈努力,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