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探究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2022-06-08

【摘要】 目的 探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应用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 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参照组(30例)和研究组(32例)。参照组给予单纯神经节苷脂, 研究组给予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好转率为96.9%(31/32),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7%(23/30)(χ2=5.63, P<0.05)。第2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价量表(NBNA)评分为(34.42±1.53)分,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30.52±1.60)分(t=3.612, P<0.05);第3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8.28±1.41)分,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3.63±1.59)分(t=4.067, P<0.05)。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应用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酯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 纳洛酮;神经节苷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疾病, 其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在母体中时出现与母体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障碍, 使得新生儿体内血氧浓度降低, 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1], 随着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升高,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逐渐增多, 脑损伤修复及脑功能的恢复关系着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搜集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2月~2015年5月诊治的62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 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分析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2月~2015年5月诊治的62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 经副主任医师评估患儿病情后,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参照组(30例)。研究组女13例, 男19例;平均年龄(3.06±1.27)个月, 胎龄36~42周。参照组女11例, 男19例;平均年龄(3.18±1.22)个月, 胎龄36~43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 及时给予支持治疗, 保证机体的血氧饱和度, 同时纠正患儿酸中毒的情况, 维持患儿的血压和血糖。在此基础上, 参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国药准字H20066833, 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 将20 mg药物注入2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1次/d;研究组给予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 神经节苷脂的应用方式同参照组, 再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55761,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0.05 mg/kg注入20 ml 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d。1周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后评估效果, 3个疗程后评估好转率。 
  1. 3 评价标准 
  1. 3. 1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1个疗程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NBNA评分>35分;好转:治疗3个疗程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NBNA评分>35分;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NBNA评分<35分。好转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 3. 2 神经行为评价标准 因该类患儿生长发育落后, 对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采用国际通用的NBNA量表[2], 对20项患儿的行为进行测定, 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 患儿的神经行为恢复的越好, 反之, 患儿的神经智力恢复的较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好转率对比 研究组患儿治疗好转率为96.9%(31/32),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7%(23/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疗程末NBNA评分对比 第1个疗程末, 两组患儿NBNA评分分别为(25.06±1.32)、(25.43±1.19)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 P>0.05)。第2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4.42±1.53)分,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30.52±1.6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2, P<0.05);第3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8.28±1.41)分,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3.63±1.5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7, P<0.05)。 
  3 讨论 
  近些年,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胎儿期缺氧缺血有关, 包括胎盘异常、脐带血液阻断、宫内窒息、孕妇高血压[3]。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 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随着患儿年龄逐渐增大, 可通过给予增强神经生长因子活性的药物来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是从神经节细胞分离的一种鞘糖脂, 主要成分为神经节苷脂和多肽, 前者多分布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并有效保护细胞膜, 同时在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再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后者多参与物质的合成、转运和信息物质的生成、传递, 同时为脑神经细胞等组织提供能量。纳洛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剂, 能够通过阻断内源性阿片肽所介导的多种效应, 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同时, 纳洛酮还可阻止β-内啡肽进行性损伤脑神经和脑组织, 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 从而降低脑水肿占位性损伤, 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通过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释放保护神经元。 
  本研究搜集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诊治的62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治疗好转率为96.9%(31/32),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7%(23/30);第2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4.42±1.53)分,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30.52±1.60)分;第3个疗程末, 研究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8.28±1.41)分,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3.63±1.59)分, 与李俊等[4]研究结果一致。因此, 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神经行为, 临床使用最好2~3周, 应用效果好。 
  综上所述,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应用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酯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延义.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5例效果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6):61-65. 
  [2] 覃黄正.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7):80-84. 
  [3] 焦凤娟.神经节苷酯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2例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2):119-121. 
  [4] 李俊, 陈丽霞, 温晓芳, 等.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10):69-7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