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

2022-06-08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观背后的主导因素。文章首先概括了工具理性的特征:手段化、客体化、片面化;接着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做了分析,大学生将自身作为一种手段化的存在,极为重视就业带来的短期利益;将自己作为客体化的存在,迷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其片面发展造就了“单向度的人”。最后,文章探讨了在教育中树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整合下的大学生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58-02


  随着大学专业化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更加专业、系统的知识,本应能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然而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17年我国将有795万大学毕业生,但市场能为多少人提供就业岗位是一个未知数。大学生是具有理性的人群,我们要反思主导大学生就业观的,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一、工具理性


  (一)工具理性的界定


  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是德国的马克思·韦伯,“所谓工具合理性行动,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工具理性是与价值理性相反的思维方式,中国学者对工具理性有自己的理解。郝文武教授认为,“工具合理性行动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认识,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只对后果负责,以完全可以预计和计算的方式追求目的、手段、条件和结果的相一致,不打无准备之仗”。工具合理性是存在的实然状态,讲求目的的合理性,只对行动的后果负责,采取能计算的方式追求相应的目的、手段和结果。魏小兰基于西方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认为工具理性是为了达到某种实践目的,主体运用工具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二)工具理性的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具理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段化。工具理性以最终目的为导向,实现目的的过程是一系列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人逐渐失落为工具化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下,人实际上成為物的工具,被物所奴役。人失去了精神的气质和理想的人格,失去了生命的独特性和意义,而演变成了物质的奴隶。”人们看重的是当前的短期利益,以达到目的为成功与否的标志,而不去思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


  2.客体化。传统的主客二分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永恒的主体性。随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中国,并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人的地位发生了大的转变。人不再作为主体出现,而是制度或其他物的客体,造成了“只见物不见人”的行动方式。齐格蒙·鲍曼在谈到大屠杀时说到:“我还以为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精神以及将它制度化的现代官僚体系形式,才使得大屠杀之类的解决方案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格外‘合理’——并大大地增加了它发生的可能性”。


  3.片面化。人类自工业文明以来,商品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尔库塞曾批判工具理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相结合造成了对人性的压抑,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工具理性在西方和中国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内在自我的缺失,人认不清自己也认不清别人,成为“荒诞的人”。


  二、工具理性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观


  经济发展水平、高校自身的发展模式、用人单位和家庭因素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外部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观因素中,除与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及专业能力有关外,还与其职业理想、价值取向、职业兴趣有关。工具理性传入中国并被奉为至上的原则之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具有了工具理性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身的手段化——注重短期利益的获得


  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接受高等教育是获得丰厚物质利益的方式和手段。“中国的父母们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热切的期望,倾其所有的培养子女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整个中国社会在教育上被深深地烙下了一种精英情结。”这种意欲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正是将物质的获得作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人只是实现这个最终目的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二)自身的客体化——人作为客体而存在


  随着工具理性观念的盛行,大学生被物质利益所奴役,失落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靠自主选择时,价值取向变得愈来愈重要。学校教育造就了工具化的个人,“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只给人提供了如何选择生存的手段和技巧,而失却了对人的内在素养与精神追求的培育,进而使人普遍地成为一种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工具人’”。这样的大学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主体性。


  (三)自身发展的片面化——单向度的人


  大学生的片面化发展指大学生只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寻求自身发展,对其他相关领域概不涉及,要个性而没有自身的个性。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使现代的经济、政治、生活、甚至文化上都只剩下了一个向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只会迎合社会。不需要打破现状,去尝试新的事物。我们时代的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呢?力求个性又少有个性,社会上的“考公热”、“啃老族”等现象正是其真实写照。


  三、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二者的整合


  我们要追问理性是谁的理性,这必然要回溯到理性思维的承载者——人自身,人必须作为理性的目的出现,而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一)在教育中倡导价值理性


  在学校教育中重建价值理性有着现实的意义。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观念。价值(合)理性是韦伯在提出工具(合)理性时与之相伴而生的一种行动方式。“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与工具理性不考虑其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意愿相反,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是行动是否符合终极价值,至于行动会引发什么后果则不考虑。郝文武教授认为,“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对存在应该是什么的认识,是立足于信念、理想的合理性,将后果与责任归咎于难以改变的客观条件、命运的安排或者邪恶势力的阻碍”。价值理性是对于应然状态的一种追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行动带来的后果是不考虑的。徐权贵教授认为,价值理性是把人作为自觉主体来追求的价值取向,在生活实践中,人逐渐形成关于价值的智慧和良知。


  坚守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能逐渐转变学校中工具理性倾向的就业观。我国现在强调“平等、民主、自由、和谐……”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股正气,让每个人在行动时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相结合。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整合下的大学生就业观


  马克思·韦伯在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时明确指出要将二者的行为方式相统一,以实现“自由的人格”。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守护人类的心灵;工具理性给价值理性带来现实性的支撑,不断满足和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同作用将构造出人和谐的精神世界,使人实现自身的存在。


  大学生的就业是其个人的事情,但就业观的树立与国家政策导向、高校培养机制、家庭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只有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郝文武.两种理性及其与非理性统一的有效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作者:潘小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