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射艺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促进作用

2022-06-08

  摘要:射艺从字面上看讲求的是射箭的艺术,但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或武艺,而是与射相关文化的集合体,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是大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心智、提高道德素养的可行途径。同时,通过实践验证,文中提出构想、创建合理、科学、多元化的射艺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方法。这不仅仅是传统竞技体育的复兴,更是一种历史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有序继承。


  关键词:射艺礼仪修养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97—03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最开始,射箭作为一种狩猎和军事活动存在,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已逐渐跳出了纯粹竞技体育的圈层,演变为一项多元化的文化复合体。圣人孔子将其列入传统六艺之一,成为君子修身养德和培养风度的方法。射艺包括射技与射礼两大方面,中国传统射艺它除了具备竞技体育的属性以外,同时彰显了人文文化的回归。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正在挖掘、保护和推广中。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重新得到生机。


  本研究拟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推广战略为契机,深入剖析射艺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比对和研究优秀射艺体系,努力构建完整、科学、合理而富于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射艺教学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附加在习射里,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人的哲学理念,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而这些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珍贵的价值所在。


  古人云:“射以观德”,宏观上讲,是通过射箭运动反衬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微观来说,则是通过射箭行为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射箭同样有射箭的礼仪,表现在外的,是仪式化的“射礼”,蕴含于心的,是射箭的修养。


  1内容丰富的射艺古籍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与“射艺”相关的著作有120种,这些古迹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价值很高,是一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国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射艺技术以及理论出现了历史断层,研究这些古籍,对射艺的恢复以及弘扬可谓是此道之捷径。


  在清李汝珍《西江月·射艺》第一句就指出,射贵型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紧接着提到开要安详大雅,放须停顿从容。对射箭是的姿态有基本的要求。王守仁《观德亭记》写道: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后面就是射者在射箭时的种种心态进行分析,给人们何为射以观德最简洁的答复。


  在礼记射义中写道: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以肯定的說,射艺古籍是古代体育类书籍中存世最多的书,每种射艺古籍在技术讲解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提到道德修炼、礼仪培养的方式与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是我们现在进行射艺教学时文化传承,礼仪修养的行动指南。


  2射艺练习的程式是知行合一式道德训练绝佳途径


  是通过技术练习来修身养性,了解传统文化,在练习的程式中培养良好道德修养,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


  孔子以射观德,对“主皮之射”深不以为然,“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说,比赛的射手之间力气大小不一样,不必非要射中,更不必要射穿标靶。礼射注重的是人的品行,射以养德,古老的传统不主张射穿其皮,只要能射中目标即可,甚至稍微偏一点都是可以的。可见孔子时代“礼射”早已超越“主皮之射”。


  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呼吁重建西周初年的“礼乐”,因此他对射礼推崇备至:“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射礼的要求,所谓“不鼓不释”,射箭的人只能在鼓乐配合时射中才能称作“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精英教育。贵族精英文武兼修,他们的义务就是政治和战争。所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射艺之射礼是道德教化不二法宝


  在这几种射法里,礼射影响巨大,尚武成风的商周时代,弓箭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被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射礼。射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礼仪文化。在轴心时代,孔子将射箭赋予了礼的色彩,赋予了哲学的内涵,它变成了教化人修身养性的方式。


  射礼分类可分四大类: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宴饮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礼,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每年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乡射礼的主持者,由一名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称为“宾”。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设在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


  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配耦:射礼中司射把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搢三而挟一:每位射手每次射四支箭。三番射:古代射礼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三番射,即一次射礼需要射三个轮次。第一番射“贯而不释”,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而侧重的是要求及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以现在的习惯来看,可以视为热身赛,而从整个射礼的程序看,此番射透出的信息是:射礼先要“中礼”。即射以观德。第二番射“不贯不释”,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还要射艺娴熟,礼技并重。此番射表达的信息就是:“中礼”、“中的”同样重要。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第三番射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司射宣布:“不鼓不释”。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此番射传达的重要信息则是:“中礼”“中节”“中的”三中合一。


  传统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节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据说孔子本人就是一位“矢无虚发”的射箭高手,《论语·述而》中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射艺传承与发扬的当代意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现代的体育赛事的奖杯就是一个放大的酒杯,来源与给胜利者饮酒祝贺,但我国的射礼的饮酒者是输的一方,提示你在射技上,德行上需要提高,即礼记记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义》)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道德意识的强化,无疑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5结语


  射礼的起源从经验层面而言,一般认定为源自狩猎、军事训练或战争的需要,这种说法遭到了日本学者的反对。射的出现不代表射礼的一定产生,所以射礼重点在礼不在射,它的起源跟礼息息相关。“礼”并非通常所认为的礼节、礼貌、礼器、礼制,真正的“礼”本源于人们的诚挚之心,由心发端,施诸万物。上古时期或早有“射礼”的意识,但无实物留存,因此起源问题不应贸然定论。


  射以观德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多人都看做是儒家依据自己的学术理论给射艺罩上的美丽光环。德国哲学教授奥根·赫立格尔曾在日本学习了六年射艺,通过弓道考试。返回欧洲后出版了《箭术与禅心》一书,用亲身实践证明了超然境界和道的真实存在。存世的明清射经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和日本弓道有差异,但究其本旨,细审对射艺功夫的描绘,并无二致,均是养气正心、格物致知而“明明德”的过程。中国儒道经典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但因普通学者从未有过射的体验,大都视作泛泛之谈而略过。射不仅可以修德,亦可用以观德。辞让风度,进退周旋之仪礼,以乐为节从容发射,都是观德的一部分。


  射艺内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外有周还进退的举止和肃穆庄重的姿态,但是,射本身也是武事,习武难免好争斗、嗜杀戮。为了防范这些情况的产生,有识之士根据射艺本身的特点,加入饮酒礼和诗乐环节使其发展成“射礼”,强调即使比试竞争之时,也要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乡射礼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三番射”是射礼的中心,其余环节大致与乡饮酒礼相同。射礼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它设置的用意,整个射礼更多地承担了教化民众的社会意义。


  诗乐和射看似两样毫不相关的艺术,其实诗和射同属六艺,同源同功。诗以言志,射以明志,都有益于兴发个人的高尚志愿,开启对世间一切有限事物的超越感,升腾自己的内在生命,达到富而好礼、贫而乐道的仁者境界。诗和射均是教育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射礼中,正式比赛开始之前都有合乐环节,这正是周代礼乐“郁郁乎文哉”的表现;诗乐配合射艺,既完成了一场庄敬又生机盎然的典礼,又让所有的人从始至终都沐浴在神圣、优雅、和谐的光华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礼乐的陶冶熏染。


  射艺曾经远传日本、韩国,如今在中国却难觅踪影。现代社会,人们对礼文化也有着很深的误解。其实礼的终极目标是解放,把人从对立冲突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圆融和悦。射礼教育不仅蕴含了个人身心和谐发展之道,也涵盖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礼樂文明的复兴必先了知礼乐实质。


  由于中国传统射艺濒临失传,所以它的礼仪形式、内修的方法和理论有许多地方已经不清楚或者争议很大,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学说来挖掘和整理。“射艺”从字面上看讲求的是射箭的艺术,但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或武艺,更多的是通过技术练习来修身养性,了解传统文化,在练习的程式中培养良好道德修养,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


  射箭在世界各地都被当作一项高雅绅士的运动,但凡射艺高超的人,必定在为人处事方面品格不凡。传统射艺的核心体现是“崇德、尚武、重礼、弘文”,敬人、敬物、敬事是射礼的基础。晓礼仪、懂分寸、知进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最初吸引大学生的,不是这个内在的教化功能,而是表面的、肤浅的、天然的那些吸引力。二射艺本身的教化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射箭练习必然能体悟到的。所以说,初衷可能简单,结果必然高大。因为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通过习射,他们就会体悟其中道理,即射以观德,反求诸己。在体验传统文化中有效改善大学生礼仪修养风度与气质。


  参考文献: 

  [1]张 旭,苗 华,安 江.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J].西北大学学报,2013(1). 

  [2]马明达.中国古代射术考[J].暨南史学,2013(12). 

  [3]戚继光. 纪效新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潜 风.从练箭到练心[J].中华遗产,2013(8). 

  [5] 郭肖波.传统射艺的审法要诀评议[J].中华文化论坛,2011(3). 

  [6]马廉祯.中国射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7]李梦奎.先秦射艺描写的文化蕴涵[J].北华大学学报,2004(6). 

  [8]袁 鹏.将射箭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分析[J].学校体育,2012(9) 

  [9] 崔志锋.汉代射艺及其体育思想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7). 

  [10]李新秀,陈克耀.对古希腊奥运会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体育的文化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11]张 金.将中国传统射艺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4. 

    作者:张金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