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探索网络思潮视域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策略

2022-06-08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内容多变、观点不一的网络思潮在丰富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元素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混乱与困扰,尤其是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使其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从网络思潮的含义和特征出发,介绍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网络思潮视域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思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与对策;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网络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1.1 网络思潮的内涵

  

  作为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思潮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但是我们知道网络思潮本质上是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反映,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思潮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网络思潮的内涵。对于社会思潮,当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论述,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吴仁华先生的观点。他在《社会思潮十讲》中指出,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地域内反映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思想愿望、情感需要,以某种理论学说为指导或依据,进行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将吴仁华先生有关社会思潮的定义与网络相结合,网络思潮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舆论的散播渠道增加,从而使得某些观点、某种理论更快地凝聚为一种带有主观倾向的、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由此,笔者认为,网络思潮就是指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些社会群体各种诉求的社会思潮。

  

  1.1.2 网络思潮的特点

  

  (1)以互联网为载体。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以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进行,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传播速度较慢,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导致相关思潮传播的周期较长。而网络思潮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传播,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以及反馈及时的特点。它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时间跟空间的限制,实现了高速高效传播,纵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在几秒钟内把信息传送给对方,从而让相距很远的民众借助互联网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借助互联网,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就可能迅速升级为网络思潮。

  

  (2)思想多元化。

  

  互联网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公共空间,每一位民众都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发到网络上进行探讨,表达观点的同时集结他人智慧。这样一来,一方面,不同领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持有相同或不同观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各自为营;另一方面,即使在某一个具体领域里面,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是学派众多,"派"别林立。利益相近,诉求相似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形成了此起彼伏的网络思潮,多元性特征凸显。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这些问题和矛盾在网上发酵、扩张,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由此带来的网络思潮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不同网络思潮的交融与激荡异常活跃。

  

  (3)注重现实利益。

  

  社会思潮是不同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直观体现,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下某些群体、阶层的利益与要求。同样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思潮作为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蔓延和发展,其实质也是对现实世界真实欲望的表达和诉求。当前,网络思潮往往跟各种社会思潮一样,往往以各种社会热点,尤其是现实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积极干预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它凭借自身的网络特性,使得更多公民能够关注到社会、民生、制度等方方面面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并对各种问题建言献策。可见,人们接受或参与某种思潮,也不只是出于纯粹的思想认同,而是出于彼此利益诉求的趋同。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理论概述

  

  1.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包括"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方面。陈建民则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知、意、情、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客观认识,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情感,是一种坚定的人生信仰,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主流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多元解读时也有着一种共识,即这种共识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这种理论的高度认可、信服、向往和追求,并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指南,指导自身的行为和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处于人类信仰发展史的较高阶段,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1.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指引着人们奋勇前进。人不能没有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当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深化改革时期,各种思潮交织出现,再加之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诚信缺失、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亟待进行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当代青年作为党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环境的渲染下,让大学生去深入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网络思潮的影响下坚定地跟随党的脚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2.3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接班人,党在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出忠于党、爱护党,同时又适应时代需求的接班人,而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培养优秀新人的关键一战。首先,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青年一代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高度上面来讲,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就不是他们个人的私事,而是要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观角度去理性思考。只有坚定了信仰,才不会轻易地被动摇、被侵蚀,从而更稳更快更坚定地走好中国道路。其次,有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是内化于心的价值认同,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化思潮中坚定选择,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不迷失方向。最后,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意识活跃和分化的情况,依托网络新技术,伺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这样的形势下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应对敌对势力的各种阴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 网络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2.1 网络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影响

  

  网络思潮基于其依托互联网、传播信息快、思想多元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切实提高教育成效。

  

  2.1.1 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网络思潮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摩擦碰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更加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文化概念,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信仰需求。马克思主义是集结前人智慧成果又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一部理论,是指导人们实现人类美好向往的前进指南,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相信经过网络多种文化思想的摩擦碰撞,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得到广大大学生的深切认同,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所追求的精神信仰。

  

  2.1.2 加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的生成

  

  网络思潮以互联网为载体,拓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途径,同时也丰富了对这一信仰的认知方式和表现形式。由于网络思潮信息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显著特点,因此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极大的提升了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和马克思主义在该群体之中的有效传播,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有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人心的展示,而且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的多元途径进行了大力拓宽,深刻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加速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2.2 网络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弊端

  

  2.2.1 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多种多样的网络思潮不断涌现、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信息选择的困难和价值取向的多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就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应对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而这一技术的关键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这就使得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占据了优势,同时其凭借着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有利地位大力向我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互动特征使得信息传播缺少了基础过关性标准的过滤,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的国家可以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加之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这个群体又正处于信仰教育的关键期和意识形态防范的薄弱期,思想行为选择还未成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鉴别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这都极大地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2.2.2 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真正科学的信仰,它的生成和坚定离不开长期的学校、社会以及各方面协调配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而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系统本身仍存在一定漏洞,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网络思潮作为各种思想倾向的综合体往往包含着良莠不齐的看法、观念,尤其是包含着敌对势力不良企图的网络思潮,它们在网络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肆意蔓延,这种思潮传播广泛、隐蔽性高、危害性强,从而进一步挑战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系统,进一步降低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 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

  

  3.1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素养

  

  当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认知与践行乃至认知与践行的统一上存在不足,首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缺乏过硬的辨析能力和抵制能力,易于受不良思想侵蚀。对此,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智慧都在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因此研读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升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而且可以升华其精神境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身辨别能力,网络思潮传播的不良思想严重地误导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当代大学生要用马克思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自觉抵制网络思潮中的不良思想观念。

  

  3.2 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地有效发挥,搞好思政课,这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抓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在高校,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更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对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课程内容。在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表达出来,紧扣人们最关心的理论、实践问题,抓住网络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给予科学阐述,明晰问题实质,从而及时回应人们的疑惑,在解答中做出积极引导,尤其对于网上的各种错误思潮信息,更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解惑。

  

  3.3 政府应双向出击,加强管理和宣传

  

  西方不良网络思潮的涌入和广泛传播,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立场。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平台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强势输出他们的学术话语,不断挤压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话语空间,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对此,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思潮的监管与治理,坚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技术、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针砭时弊,稳准狠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同时,也要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灵活使用官方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等平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空间里逐步树立并深化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4 结论

  

  网络思潮是归根结底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反映,借助互联网载体,呈现出思想多元化、注重现实利益的特征,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带来的一定的挑战。对此,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清网络思潮的实质,在实践中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教育尤以信仰教育势在必行。相信只要认真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元分析,就一定能够找到坚定信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1):8-11.

  

  [2]刘波亚,郭燕来内涵特点路径:网络思潮的本质探析[J].理论与改革, 2012,(03)。

  

  [3]解松当前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9,11(02):43-46+63.

  

  [4]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2):20-27.

  

  [5]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 2004,(06):129-131.

  

  [6]高琪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 2015.

  

  [7]唐文艳,彭福扬。网络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影响[J]学术论坛, 2014,37(10):172-175.

  

  [8]许海玉网络思潮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