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在高校民俗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08

  内容摘要: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也是盛产曲艺文化的地方。民俗学课程是一门贴近生活且富有情感的人文课程。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与民俗学教学的合理链接,既是广西高校民俗学教学突破传统桎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文化实现有效传承、活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二者的对接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大方面着手,通过融合地域资源、引介科研成果、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氛围,实现曲艺文化与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校民俗学教学少数民族曲艺创新应用


  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以民间文化、大众生活及其背后的发展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民俗事象,例如民间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岁时节庆、社会组织、人生礼仪、民间科技、祭祀信仰、民间文学艺术等,并能掌握这些民俗事象生成与衍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民间文化、大众生活做出客观的分析与正确的评价,从而唤起学生对百姓生活关注和了解的渴望,激发学生对家乡及乡民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而使爱国爱民不再抽象,高远的志向也就落到了实处。可以说,该门课程是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饱含情感的人文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下,民俗学的资源优势和课程特性常常被教师所忽略,影响了民俗学的教学效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民俗学课堂的成功对接,既是高校民俗学教学突破传统桎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传承、活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也是盛产曲艺文化的地方。广西的少数民族曲艺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价值和开发潜力。这些文化资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1】本文,笔者将以“融合”、“引介”、“创设”、“激活”为关键词,就少数民族曲艺文化在广西高校民俗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角度谈谈个人的思考。


  教学内容:“融合”+“引介”


  (一)融合地域资源


  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往往可以成就精彩夺目的文化盛景。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汉、壮、苗、瑶、侗、仫佬、彝、毛南、回、京、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近百分之四十。长期以来,多民族相互依存、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不同民族的思想交流、智慧碰撞,造就了广西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广西的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覆盖面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约有44个民族民间曲种,其中少数民族曲种约有21个,占全区曲种总的47%。”【2】这21类曲种分别是壮族的末伦、谈涯、卜牙、唐皇、唱天、八音坐唱、唱师、蜂鼓等,瑶族的铃鼓、乐春鼓、叮咚降和吉冬诺,侗族的琵琶歌、牛腿琴说唱,苗族果哈、笛子歌、尼那尼,京族的的哈典国、卖鸡腔,仫佬族的古条,毛南族的排见等等。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其一,广西约有21个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这些曲艺资源除了具备表演艺术特有的审美价值外,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也不可低估;其二,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衰落消解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将少数民族曲艺资源融入民俗学课堂一方面可以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丰富教学内容,突显教学的校本特色、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高校的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通过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对接,有效推进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


  关于少数民族曲艺与民俗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我们可以采取“补充式”和“拓展式”两种路径:其一是“补充式”——即在教材的体例结构基础上,借助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相关资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式的剖析和讲解。例如在讲授《民间信仰》这一章节时,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信仰内涵进行讲解。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起源有别于当地的汉族曲艺,其生成多与当地的民族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的曲种末伦就脱胎于巫婆唱调,壮族的曲种蜂鼓就是在民间跳神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蜂鼓而得名,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讲授民间信仰时,可将少数民族曲艺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进行介绍,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的结合阐释,将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其二是“拓展式”——即以专题报告为形式,为学生讲授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相关的知识内容。此种融合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方面是报告内容的选择和标题的设置,报告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筛选,敲定内容后还要设置一个可以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的标题,例如《因灵动而精彩——壮族曲艺唱天的语言艺术与演绎形式》、《由渊源至衍化:壮族曲艺末伦的生成与嬗变》、《京族曲艺唱哈的社会记忆与文化影响》等等;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理解能力,精心选择讲座的内容、理清讲座的思路。另一方面是专题报告课时的安排,专题报告的课时必须适当,过于冗长或者过于简短的课时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介科研成果


  曲艺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曲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创造方式,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既是众多民间艺术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广大少数民族民众传承民族精神和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广西曲艺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明朝,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广西少数民族曲艺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步入逐渐衰落和消解的尴尬境地,有些曲种甚至已处在濒危的边缘。近年来,广西各地采取了诸多举措对曲艺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展开了多方面研究,探讨的内容主要涉及广西曲艺的艺术特色、社会价值、历史脉络和现代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借助不同的学科专业理论以及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对现代化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及其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将这些科研成果融入民俗學教学,一方面迎合了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第一要选择适当的科研成果。1.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术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专家学者在文献阅读和社会调查基础上透过现象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因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理论观点不是学生的认知层面可以完全理解和吸收。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学生群体具有青春激情的特性,他们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喜欢追求新奇的变化和挑战”。【3】因此,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潮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如《解构少数民族曲艺的内在价值与及其商业化运作策略》(学术论文,刊发于《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学术论文,刊发于《新西部》2014年第30期)等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3.紧扣教师的研究专长。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当今高校所普遍倡导的理念,教师将个人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一方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教学资源可以提升课堂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研究的思考和亲身的体悟更利于教师进行游刃有余的引导、旁征博引的论证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百色学院民俗学专任教师在引介科研成果时可以选择其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曲艺现代化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再如广西民族大学在引介科研成果时可以选择其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曲艺的‘跨境比较’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等等。


  其二要启动有效的教学手段。1.开展课堂讨论。科研成果是特殊的教学资源,是教师额外增加的教材之外的授课内容,由于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内容相对深奥,且没有学生人手一册的课本作引导,因此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而讨论环节的设置,则可以让学生以主导的角色介入学习,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引介《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以广西“非遗”项目曲艺为例》(学术论文,刊发于《广西教育》2014年第6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主题——“曲艺如何进课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及时进行点拨总结,与学生共同完成曲艺传承发展新模式和大学生就业新途径的探讨。2.重视活态资源。我们所引用的科研成果是以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为探讨对象的,内容主要涉及曲种音乐唱腔、曲艺表演艺术、曲目内容、曲艺艺人、曲艺舞台、曲艺机构及相关曲艺历史和习俗等,这些科研成果所论及的诸多人物原型和文化样本仍活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就为教师将活态资源引入课堂提供了现实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曲艺艺人邀请至课堂,让其为学生们说唱经典曲目作品,等等。


  教学手段:“创设”+“激活”


  什么是“情景”?所谓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達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要他们被动学习,而应让他们主动学习,愉快的学习,情景教学的形象、直观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因此,现在情景教学是为教师们所关注与青睐的教学手段。


  “民俗,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民族习性、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本身。”【5】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民俗学以民俗文化为学习研究对象,其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景教学对民俗学教学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作为高校民俗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创设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可观+可闻+可感”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资源。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氛围。


  其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数字化时代为民俗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如在课堂上介绍壮族曲艺“唱天”的起源发展史时,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唱天是壮族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凭祥、防城各族自治县及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地,是由十万大山南麓的峒中、板八、滩散、那良等地壮族偏人中的女巫祭天仪式发展而来。对于唱天的起源发展史,如果仅通过教师口述,学生是无法深入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先了解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萌芽状态——在祭祀活动中,天娘进行说唱表演,她身着黑白长袍,头戴布制红莲花,手抱天琴,足摇银链。或坐着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天琴伴奏一人演唱……;再欣赏到已转变为民间艺术的唱天的形式特点——其说唱脱离祭祀仪式,演唱者由天娘转变为普通老百姓,演唱地点由祭祀场所变成了广场和庭院,其内容亦脱离颂神、酬神、娱神的主题,转而反映壮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思想理念和道德情操。这部分的内容,教师仅凭口述很难让学生了解这一曲种的起源发展脉络,但通过观赏视频,学生却可以深入地认识到这一个特色鲜明、民众喜闻乐见的壮族曲艺曲种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去领会唱天的音乐唱腔、思想内容、表演艺术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二,学生自行创设情境。此类创设情景的方法根据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即兴模拟,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现场模拟某一情景,这一类模拟由于带有临时性质,因此模拟的情景应考虑到可行性的问题,选择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内容,例如讲授广西壮族曲艺与汉族曲艺的差异时,教师可以以其中的代表性曲种为例,指定学生演唱脍炙人口的曲目作品,让学生切身体会两个不同民族的曲艺的差异。另一种则是有所准备的模拟,即教师在课前指定相关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模拟某种情景。如在讲授京族曲艺唱哈时,就需要进行有所准备的模拟。唱哈有三种演绎形式:第一种为哈妹手拿两片竹板边唱边敲,哈哥弹琴伴奏,其他妹坐一边手敲竹梆和之,京语称为“敏果叠”。“敏果叠”至今仍保持着传统演唱方式,演唱地点仍固定在每个村的“哈亭”,唱者和伴奏的琴师,按规定站在三殿正中的献酒台前,面对上殿神位演唱;第二种是无伴奏的说唱一个传说或者故事,京语叫“亍醒”。“亍醒”传统的演唱方式已被打破,演唱时间不限于一年一度的哈节,演唱地点也不限于哈亭,每逢捕鱼淡季和农闲的时候,在打谷坪、树荫下、庭院里都可以演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亍醒”被搬上舞台,由原来单人无伴奏说唱发展为一男一女有伴奏说唱;第三种为无伴奏独唱,京语称为“吃趟”。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定部分学生为“演员”,根据不同的演绎形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排练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模拟表演,以此加深学生对唱哈艺术和京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其三,借助外力创设情境。即利用校园之外的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校园之外的资源既包括静态的资源,例如曲艺表演图片、曲艺表演道具、曲目作品文本、曲艺伴奏乐器等;也包括活态的资源,例如广西资深的曲艺研究专家、民间曲艺艺人、曲艺创作家等。这一创设情景的方式由于带有浓厚的新鲜感,因此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专家的介绍、艺人的表演,还是各类图片、收藏品或艺术作品的展示,“外力”的新鲜性势必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无穷魅力,并透过曲艺了解曲艺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最终使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孟祥宁.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N].中国艺术报.2007—06—15. 

  【2】刘业锦.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现状、问题和改革[J],南方文坛,1990(4). 

  【3】李斌.吴晶晶.大学生群体呈现四大特性[N].人民日报,2005-01-04(11). 

  【4】王菊霞.历史课堂情景教学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5). 

  【5】张婷.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4). 

  项目来源: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立项建设科研攻关课题 

  (作者介绍:李萍,广西民族大学2017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西部少数民族曲艺及其现代化发展;陆斐,百色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文化)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