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训诂学视角的文本解读与边界

2022-06-08

  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汉语有独特的造字、遣词、用语及其表情达意的方式,因而也有自己的读解方式。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训诂学理论,留下丰富的训诂资料。汉语文的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训诂学的角度解读,可从“形训”“声训”“义训”等方面进行,需要恪守传统训诂的边界。


  一、“形训”的解读及其边界


  1.形训解读所谓“形训”解读,就是采用训诂学形训的方法,通过字形分析解释字义,突破关键节点,以解读文本的阅读方法。汉语言文字具有广义的象形性,不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与象形有关联,而且形声字的形旁也由象形字演化而来,声旁亦取象形字之音。因而,就形释义是汉语文本解读的一条重要途径。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拜”,人教社语文教学参考书译为“任命”,《常用汉字详解字典》解为“受官”“就任”①。两种解说,言说的主体不同,文本意味自有差别,何者为优呢?我们可以通过形训的解读来寻求答案。“拜”,古文作“。”上面是两只手,下面是“下”的古体字。杨雄说:“拜,从两手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拜,从,从下”,意为双手作揖下拜,表示恭敬的礼节。隶书将“丅”并入右边的“手”下而成“拜”,楷书承隶书,一直沿用至今。意为“打恭作揖下跪叩头”,是古代下级见上级、晚辈见长辈时常规的礼仪,引申为“谒见、拜见”。由于古代授予官职有特定的仪式,官员接受任命的礼节同“拜”,故又引申为“通过某种礼仪授予官职”。联系上文“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此处“拜”应指朝廷通过礼仪授予张衡官职,张衡在仪式上“受官,就任”。可见《常用汉字详解字典》的解读非常准确,而教参直接译为“任命”,忽略了授予官职的具体情境,与原文的旨趣相去甚远。形训,从字形的分析中探究汉字形义的渊源,揭示汉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文本。


  2.形训的界限。以字形解字,古来有之,但这种解说,每易流于望形生训,因而,历来要求解说有故训根底。形训适用哪些范围呢?我们以郑樵的《六书略》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训诂学著作来界说。


  (1)象形字。郑樵把象形字分为“正生”“侧生”和“兼生”三类②。正生指根据具体物象之形生成的象形字,共“十形”。“侧生”,是以抽象事物之形派生的象形字,有“六象”。“兼生”,字形则兼具物象和声意的双重特征,分“两类”。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正生


  ①天物之形。如“回”(古“雷”字),后人加“雨”作“”,又作“靁”,简作“雷”。“回”象形,借为回旋之“回”。李白《蜀道难》有“砯崖转石万壑雷”。


  ②山川之形。如“”(永),字形象纵向的河水源远流长。《诗·周南·汉广》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③井邑之形。如“”(古“郭”字),中间的“回”象城,上下“”,为两亭相对之象。郭落在城外,所以,意为外城。《木兰辞》有“出郭将扶将”。


  ④草木之形。如“”(才),草木初始之象。“丨”象草形,上画“一”,表示将生枝叶,又下画“一”,表示“地”。形如茎出于地而枝叶未出。从生长规律看,草木之初,实已“枝叶毕寓”,反观人生之初,同样也“万善毕具”,因而古人又把人的能力称为“才”。韩愈《马说》有“才美不外见”。


  ⑤人物之形。如“”(面),说文:“颜前也,从(首),象人面。”本义指颜的前部,包含目、鼻和目下两颊之间正对人的部分,故又解作“相向”。《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刺”即由此来。


  ⑥鸟兽之形,如“巢”和“窠”,鸟在树上所筑为巢,在地上所打为窠。言“巢”重在突出高,《诗·召南·鹊巢》有“维鹊有巢”;言“窠”重在强调空。白居易《问鹤》说“鸟鸢争食雀争窠”。


  ⑦虫鱼之形。如“”(虫),一名“蝮”,周身三寸,头如拇指,字形象其卧状。很多与虫形状相似的动物,都以它为部首,如“虾”“蚕”“蝥”等。


  ⑧鬼物之形,如“”(鬼),为鬼魅之形。古人认为鬼为人之所归,字形中的“甶”,象鬼头;“厶”,与“公”对,有暗中贼害之意;“儿”,暗示人从儿时起便一步一步地归于鬼。故有“鬼伯”“鬼雄”“鬼物”之说。


  ⑨器用之形。如“”(主),字形如“灯中火主(炷)”,其形虽微,但能“明照一室”,由此得意,又引申为“君主”“宾主”之“主”。


  ⑩服饰之形。如“”(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人用衣遮体,故言“依”。“二人”有左有右,有上有下,“覆二人”,言天下之人,无论贵贱(大小、左右),皆受其覆。以此来解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则好理解。


  侧生


  ①象貌。如“”(入),象“从上俱下”。《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陈鼓应先生解为:“亲附他不要太过度,诱导之意不要太显露。”③“入”的解释即由该字的状貌而来。


  ②象数。如“”(世),三十年。古礼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子,三十年新生一代,称为“一世”。柳宗元《捕蛇者说》云:“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③象位。如“”(左的古字),说文“左手也”,象左位。姜夔《扬州慢》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④象气,如“”(气),云气,象云气之貌。《史记·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句中之“气”,当解为“云气”。


  ⑤象声,如“”(牟),牛鸣之声。声本无形,不可象,此以牛开口出气之形,象牛鸣之声。柳宗元《牛赋》“牟然而鸣”,不能硬译为“牛鸣而鸣”,就是这个道理。


  ⑥象属,如“”(巳)地支的第六位,属蛇,字形以“蛇”为象;“”(亥),地支的第十二位,属猪,字形以“豕”(猪)为象。


  兼生


  ①形兼声,如“”(渊的古字),象回水,左右为岸,上下来水,中作回复,因形而得声,所以称“形兼聲”。颜回,字子渊,即取此意。


  ②形兼意,如“”(龠)象乐器中的竹管,下面的“册”,象编竹,中间三口,象笛孔,上面的“亼”(集),以和众声。形意两兼,所以称“形兼意”。


  (2)指事字。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字义的一类字。指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段玉裁说:“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指事亦得称象形。”④郑樵说:“指事类乎会意。指事,文也;会意,字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⑤可见,它们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指事字从本质上说也是象形字,只是不专象一物之形,而象多物之形以明事,字中见形见事。与会意字相比较,会意字是合体字,而指事字为独体。古人对指事字的限定特别严格。郑樵《六书略》仅收170字,分为正生、兼生两类。正生,是纯指事字。兼生包括“事兼声”“事兼形”“事兼意”三种。


  ①纯指事。如“”(史),上面的“中”,意为中正;下面的“”(又),意为用手持。言史官秉持中正以记事。古代文献中常用的“青史”“信史”“正史”,即为申明此义。


  ②事兼声。如“”(用),意为“可施行”。字形由“卜”“中”构成,在古代“卜中”则可施行;“用”,又与“卜中”读音相谐。因形指事,因声得意,故称“事兼声”。《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用”,即包含此理。


  ③事兼形。如“”(申),“申诉、表明”之意。中间的“丨”象“书卷”,“臼”,双手呈上,意为上书申述。以“臼”指事,以“丨”见形。萧统《文选》辑古诗《今日良宴会》:“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申”,即有此意。


  ④事兼意。如“”(司),主事之意。字形为“后”反,主其事必司其后,由此得意。《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以此来解读,则可看出汉语表意的精微。


  (3)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⑥。郑樵、段玉裁都认为,“文”,为象形、指事之用;“字”为会意、形声之作。郑氏更是形象地用“子母说”来解说文、字、声、义之间的关系。他说:“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一子一母为形声,两母相合为会意。”⑦郑樵用“正生”“续生”和“三体”来分析会意字,提出一些解读的原则,为我们利用会意字的形训方法来解读文本指明了一条捷径。


  ①正生。由两个象形符号直接组合生成的会意字。如“”(名),由“”(夕)和“”(口)相合而成。“夕”由“月”减“一”而来,象“月”之半现,意为“暮色”。“口”,象张开的嘴,意为“说话”。“名”的意义由“夕”和“口”的训诂而来,即“暮行,不能相见,以口自名,谓“自命”。《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应解作“自命”。


  ②续生。由两个象意符号组合生成新意的会意字。这类字的构成要素多具有象意性。如“”(讨),由“”(言)和“”(寸)组合而成。“言”本身就是会意字,上面是“辛”,下面是“口”,辛辣的话从口中出来,意为“责难”。“寸”,也是会意字,上为“手”,下为“一”,原指“寸口”,在手腕外一寸处,中医切脉问诊以此为依凭,后引申为“法度”。《说文》“讨,治也”,即以法度相责。尽管“讨”,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讨伐”,但字义不离其本。诸葛亮《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就是以兴复汉室的名誉“讨贼”。


  ③三体。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象形或象意符号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如“”(寒),由“宀”(房屋)、“人”,“茻”(草荐)、“仌”(冰)构成。房子里住着人,下面有冰,用草荐覆盖在人身上,意为“冷,受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寒”意已在言中。


  二、“声训”解读及其边界


  1.声训的解读。所谓“声训”解读,就是根据汉语“音近义通”的特点,采用声训的方法,通过语音的联系,训释字义、词义,进而推究文意、解读文本的阅读方法。考察汉语音义之间的关系,凡属有“音同义通”关系的词汇,它们的音义构成中,往往共有一个关键性的音素,这个共有的音素发音原理相同,意义相对固定,形成某种共同的意念,影响词的含意。如“鉤”(ɡōu,铁钩)“笱”(ɡōu,竹笱)“拘”(ɡōu,勾拉)三字都含有“句”(ɡōu,曲折之物),由“句”得声得意。《说文》中,三字同在“句”部,而不在“钅”部、“竹”部、“扌”部。基于汉语的这一音义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声训来疏通词义,解读文本。


  《孟子·告子上》:“仁義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段话不好理解,许多注家将“铄”训为“销”,译作“消损,损毁”,于意难通。如果采用声训来解读,则会有意外的惊喜。查《声韵语源字典》,“铄”,在审母;“销”,在心母。⑧章太炎先生《文始叙例》,把审母和心母列为同纽。并注:“诸同纽者为正纽双声。”⑨可见两字可双声互训。查《说文》果然如此。“铄,销金也。”“销,铄金也。”这里把“铄”训作“销”是对的。那么根源在哪里呢?又查《孟子集注》,朱熹注:“‘铄’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⑩我们恍然大悟,这里“铄”确实应训作“销”,但词义不是“销毁、减损”,而是“销熔,锻炼”,全句可解为“仁义礼智非自外来锻炼我,我内心本已有之,只是未加思索罢了”,意即多加思索就可以自强不息。这个“销”字用得非常俏皮,含有“一点一点从外改变我”的意思,非声训无以觉解。文字根于言语,言语发乎声音。声音是理解文字的关键。因此,黄侃先生说“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11}。


  2.声训的界限。声训的原理在于音近义通,何为音近,必须有一定的界限,语言学界认同的范围如下。


  (1)古代同声母的字。关于古声母,黄侃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古音归为十九纽,中古音归为四十一纽。在训诂学中,同纽的字是可以互训的,所以古代同声母的字可用声训解读。以心母为例,因“销”得声的字可以互通。如:“于水曰消,于雨于雪曰霄(霄雪,著物即消),于木曰梢,于刀曰削,于禾米于物曰稍,于金于货曰销。”


  (2)因声旁获义的形声字。如“昏、睧、惛、婚”。戴侗《六书故·六书通辞》训曰:“‘昏’,本为日之昏(黄昏),目之昏犹日之昏也,或加‘心’(惛)与‘目’(睧)焉。嫁娶者必昏时,故因谓昏,或加‘女’(婚)焉。”{13}


  (3)古代同韵部的字。王力先生把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释。如《易传》:“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韵部相近和相邻的字还可以通转和旁转。如《诗·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毛亨注:“空,穷也。”{14}章太炎先生认为:“东、冬旁转,穷字本在冬部,《传》以空为穷;又穷乏、空乏,其义大同。亦语之转也。”{15}


  (4)一部分合音字。古音有二音合为一字的现象。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则为一。”并举例:“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与’,急声为‘诸’”;“慢声为‘而已’,急声为‘耳’”;“慢声为‘之矣’,急声为‘只’”{16}。常见的还有:“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等。这类字可以通释。


  三、“义训”解读及其边界


  1.义训的解读。所谓“义训”解读,就是采用训诂学“义训”的方法,从词义的古今、雅俗等维度,从本义、引申和假借等方面来解读文意。形训、声训的目的在于训释词义,所以义训最为直接。


  陶潜《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人教版教材注为“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查阅故训,这个解释为误读。此句李善《文选注》:“《尔雅》曰:‘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郭璞曰:‘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17}袁行霈先生引清代学者胡克家《文选考异》证:“趣当作趋……倘作趣,此一节全无附丽矣。五臣良注云‘自成佳趣’,乃作趣也。各本皆以五臣亂善而失著校语。”{18}“趣”在古文中可假借为“趋”,有训诂学依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雅》:‘左右趣之。’毛曰:‘趣,趋也。’此谓假借趣为趋也。”{19}可见此句中的“趣”,应解作“趋”,意为“路径”。这种解读就是“义训”的解读。


  2.义训的界限。“义训”解读,重在通过探究字义的源流嬗变来理解文字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含义,适用于下列范围。


  (1)古语与今语。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中“齐州”指何处?查《尔雅·释言》“齐,中也”。“齐”为古语,“中”为今语,二者语义相通,“齐州”即为“中州”。古语和今语之间可以互训。


  (2)通语、凡语与方言。杨雄在《方言》中,引入方言(某一地区的语言)、凡语(天下通行的语言)、通语(在比凡语稍小的范围内通用的语言)的概念。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逍遥、相羊,皆游也。”{20}“逍遥”“相羊”为何是“游”?原来二者皆为楚国方言,通言则为“游”。古代方言可用凡言、通言来训释。


  (3)假借字。所谓假借字,本无其字,因有所借,依声托事而为字。假借字在“六书”中最为复杂,训释不易。常有以下类型:①同音借义,如“哉”(开始)借为“才”(音再,草木之初)。《集韵》:“哉,古作才。”②借同音不借义,如“女”(女子)借为“汝”(尔);③协音借义,如“旁”(旁边)借为“傍”(傍晚);④借协音不借义,如“荷”(荷花)借为“荷”(负担);⑤因义借音,如“琢”(琢玉)借为“琢”(雕琢);⑥因借而借,如“难”(艰难)借为“难”(险难);⑦语词之借,如“云”(自下回转而上)借为“雲”(山川之气);⑧五音之借,如“宫”(宫室)借为“宫”(宫声);⑨三诗之借,如“风”(风蟲)借为“风”(国风);⑩十日之借,如“甲”(戈甲)借为(天干之“甲”);{11}十二辰之借,如“子”(儿子),借为“子”(地支之“子”);{12}方言之借,如楚方言把“榖”借为“乳”。


  (4)转注字。在古代汉语中,两字如果读音相近,并且属于同一部首,一般可以互训,这类字称为转注字。常见的有三种类型:①形转,如“老”与“考”;②音转,如“颠”与“顶”;③义转,如,“履”与“屐”。


  作者:杨邦俊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