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冬季寒冷环境下的大学生体育健身

2022-06-08

王丹(牡丹江师范学院)

寒冷环境因素制约着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如果忽视寒冷环境将对大学生的锻炼效果的不良影响,不仅是对生理反应的挑战而且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人们也做过关于不同环境对生理影响的有关研究,在关注锻炼手段的同时,也密切重视运动环境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和调控,充分掌握冬季气温变化信息,及早做好准备与适应,对于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寒冷环境对大学生机体的影响

一般认为,10℃为人体所感受的低温环境的上界。大学生在冷环境中进行室外运动和健身,低的气温会给机体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体温的降低会使骨骼肌的粘滞性提高,伸展性和弹性降低,体内的代谢调节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从而使运动能力受到影响。

1 寒冷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人体处于冷环境中,势必加大人体能量的消耗,如果热量散发的速率超过代谢热的生成,中心和皮肤体温就会下降,进而刺激体表血管收缩,使血液更多流向体内和肢体的深层血管。缺少血液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就能防止热量的丢失,帮助保存身体的热量。从而出现体温下降、代谢、呼吸和循环机能障碍,严重时会引起死亡。因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以保持体热平衡。同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这样可以减少通过皮肤散热。如果中心体温降至35.5℃~36℃,锻炼者的思维能力和运动能力将受到明显的影响,如果降至35℃以下,则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

在寒冷环境中运动可产生大量的热,以保证体温平衡,但是,运动还使外周血流量增多,造成散热的增加。冷空气可通过对流散热作用,从暴露的皮肤带走体热,寒风的流速越大,体热散发得也越多。在健身锻炼时呼吸频率增快,通气量增大,由于吸人的干冷空气在肺部和呼吸道中要经过加温加湿,因寒冷的环境中,从呼吸道蒸发散热失水的情况就更加明显。因此,对于低温环境下锻炼一定要注意保持体温的稳定,以免因体温下降导致运动能力受损,甚至出现运动性损伤。

2 寒冷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冷环境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液儿茶酚胺度升高,引起肢端末梢血管和皮肤血管的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造成糖利用率大幅度增加,同时伴有中度的脂肪氧化作用。冷环境下低运动量时心率较温暖环境低,而耗氧量明显增加。当皮肤和直肠温度均下降时,会出现脂肪动员。中度活动量时肌糖原的利用明显下降,而耗氧量不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 寒冷环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寒冷环境健身可影响外周神经系统,造成皮肤和肢端感觉性下降,骨骼肌的协调能力减弱。关节处因血管较少,寒冷中温度降低较快,致使关节囊液黏度升高,活动阻力增大,关节的灵活性也有所减弱,因此寒冷环境中进行健身锻炼时关节容易受伤。由于骨骼肌的协调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下降,易发生肌肉和肌腱撕裂、抽筋等运动性损伤。寒冷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因此,低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尤其应该注意的是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不良反应的程度。

4 寒冷环境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体育健身中吸人寒冷的空气可使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狭窄,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还可造成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引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寒冷环境中人体的排尿量也增多,容易出现水分的丢失。低温条件下机体胃液分泌增多,胃液酸度增大,胃排空减慢,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较充分,消化功能增强。寒冷环境还可使人体的食欲增加,这些与暴露于热环境下的情况截然相反。

二 大学生寒冷环境下的有氧健身要求

有氧运动是相对无氧运动而言的。有氧运动是提高体质的有效方法,人体中糖的分解代谢在氧供应充分的情况下,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氧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即启动无氧代谢,生成乳酸中间产物,再在有氧的情况下,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有氧运动就是不太剧烈的运动,能保证体内充足氧气供应的运动。

1 寒冷环境下的有氧健身的形式

常见室外有氧健身形式有:步行、慢跑、滑冰、滑雪、自行车等。轻微的运动不是有氧运动,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有氧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锻炼心肺循环功能,提高人的体力、耐力和新陈代谢潜在能力。

2 寒冷环境下的有氧运动心率

大学生在寒冷环境中有氧运动心率应接近而不超过“靶心率”,“靶心率”=(220-大学生年龄)×(60%-75%)。例如:一名20岁的大学生,最大心率为220-20=200,健身运动时心率应保持在200的60%~75%,即120~150/分的心率锻炼才有效并安全。健身时的心率低于120/分,则没有达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标准,心率高于160/分,要注意自身安全问题,不能离靶心率相差甚远。

3 寒冷环境下的有氧运动时间

据研究,有氧运动前15分钟,由肌糖元作为主要能源供应,脂肪供能在运动后15~20分钟才开始启动,所以一般要求有氧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可长至1~2小时。主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而定。

4 寒冷环境下的有氧运动频率

如果要求做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这样的体能素质。就是勉强坚持完成,也影响学习。所以健身运动时间要循序渐进,没有运动基础的学生可每周锻炼两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身体适应新的代谢节律,一段时间后,可视情况增加到每周三次,至多每周四次。

三 大学生在寒冷环境下健身的注意事项

1 寒冷环境下运动前、中、后注意事项

运动前预热。冬季气温较低,大学生在寒冷环境下锻炼的时候很容易受伤。运动前一定要活动各关节与肌群,增加弹性和活动范围,逐渐进入适当强度的运动状态;逐渐提高心率,使身体做好高强度运动的准备,以防发生意外和损伤。每次锻炼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人体的关节、韧带充分预热。这样,锻炼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运动中的自我感觉与控制。自我感觉是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包括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如果你的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心率距“靶心率”相差太远,那就说明锻炼不可能达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还需要再加量。另外,在户外锻炼时应要注意呼吸方法,锻炼时不要大口呼吸,而应采用鼻腔和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以降低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运动后的症状。后发症状即运动过后的不适感觉,也是衡量运动量是否适宜的尺度。一般人在运动之后,会有周身轻度不适、疲倦、肌肉酸痛等感觉,休息后很快会消失,这是正常现象。如果症状明显,感觉疲惫不堪、肌肉疼痛,而且一两天不能消失,说明中间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液循环中堆积过多。这是无氧运动的后果,下次运动需要减量。

2 运动负荷的安排要循序渐进

这是所有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运动强度应从低强度向中等强度逐渐过渡;持续时间应逐渐加长;运动次数由少增多。以上这些都要在个人可适应的范围内缓慢递增,不要急于求成。对暴露在外的手、脸、鼻和耳朵等部位,除了经常揉搓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还应抹上适量的防冻膏、抗寒霜等以防止皮肤冻伤。

3 寒冷环境下饮食习惯

运动前、后进食。运动前的一餐,以不妨碍运动时身体机能、不加重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体内的代谢为原则。食量不要过多,热量为500~1000千卡,以七成饱为宜。进食的时间一般在运动前1h~2h。最好是在胃内食物大部分排空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以免由于胃内食物充盈,产生不适症状。有人认为,体内能量储备丰富,足够运动时应用,因而空腹运动无碍健康,这是错误的。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时间分配来看,大多为一日三餐制。在三餐之间要掌握好每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以5~6小时为宜。还应分配好三餐之间的热能分配,做到早餐饱、午餐好、晚餐少的进食原则。每日的膳食中应尽量增加食物的种类,做到主、副食齐全并且荤素搭配。只有合理的主、副食搭配及荤、素搭配,才能使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齐全,相互得到补充(即营养的互补作用),以增进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4 寒冷环境下的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时,要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并用力牵引痉挛的肌肉,使之伸长和放松。如小腿肚痉挛或脚趾向下痉挛时,可将膝关节伸直,用力将脚掌脚趾向上扳,即可缓解;还可用手指掐按小腿中央,并用手掌向上下推、揉、拍打小腿,帮助缓解。

总之,大学生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应更多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健身运动中要关注体温、心血管系统及神经、肌肉变化,控制有氧运动心率和运动时间及频率,注意饮食习惯和运动中的保暖防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导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南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杨则宜.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华,都文亭.体育测量与评价,桂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