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优秀师资培养保障机制探索

2022-06-08

刘淑芬(岭南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国高师院校承担着师资队伍的培养重任,尤其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全国共有238所师范大学,其中本科层次的146所,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6所,其它140所都是省属或省市共建的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占了全国所有师范大学总数的59.8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师范院校的发展也处在转型期,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培养的大批优秀师资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腾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大多数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在发展转型时期,在横向上,不断扩展综合性;在纵向上,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综合性发展是一大趋势,此类院校都扩增了非师范专业,甚至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数超过师范生数。在发展层次上,有了几年本科教学、科研成果的积累,争先申报硕士点。目前,有无硕士点成为该类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从该类院校的属性、层次、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模仿一流大学的发展路线,走同质化道路;应从宏观上对学校进行大大刀阔斧的异质化改革,转为从微观上重视优秀师资培养的探索。积极构建教育理念、能力方向、管理制度三个维度的保障机制,对优秀师资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即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重心。“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三个“着力于”,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是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中流砥柱,师范生在高校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亲身实践了这样的理念,并得到了良好发展,他们对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那么,他们就会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所感悟,并贯穿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中,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发展,切实促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现代汉语词典》中“内涵”一词有两个释义,(1)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跟“外延”相对);(2)人的内在涵养。在教育研究范畴中,关于内涵发展的说法很多,大多数从学校宏观层面论述学校内部的整体协调发展。内涵发展是高校“通过内部挖掘达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效益增进”。汪敏(2012年)讲到“地方高师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一是合作修订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引入实践案例,实行‘双教师’制。三是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四是坚持全程实践。”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和长期追求的目标。内涵发展就是通过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关系重构而实现的优质发展,简言之,就是以追求治理质量为核心诉求的发展。本文中的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是指地方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及学习效果,也就是学校的各项人才培养措施都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由内而发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识课程知识及各种社会实践常识内化为教学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关注点就是“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师范生内涵发展的必然之路。关于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学者提出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方位进行设计,着力从学校制度管理、教师、学生三方面推进,具体包括学校管理层面、院系层面及学生工作管理层面;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的指导;改革制度,调整政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根本,教师是主力,学校是保障。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人才培养制定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教师是保证学校顺利发展的主力军,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理念、制度主要通过一线教师的深入理解、支持,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在学生中贯彻实施;学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因子,外部各种保障再优越,最终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关键。

二 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优秀师资能力培养保障

1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广增实践基地数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师范生的从敦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培养任务,自上而下都予以了充分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首先修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多见习、实习课时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如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华经典诗歌朗诵大赛、模拟课堂教学评比等各类多姿多彩的师范生能力锻炼活动;在校内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训练,增加学生的微格教学课时,教师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各地方高师院校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以院校所在城市为中心,辐射所属县、乡等各级中小学校,广建实践教育基地,以保证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能力锻炼机会。

2 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强化地方服务意识

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方向,主要基于地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应以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为主体,坚持师范性办学定位,坚守教师教育阵地,坚定为地方服务的信念。”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用”上,习惯描述成“用得上”“干得好”“好用”“顶用”“耐用”等实用倾向性明显的培养目标,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该类院校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定位准确,学生进校学习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校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共荣、协同发展;地方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各事业单位的支持,高校的发展已由边缘地位步入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的去向明确,解决了人才培养输出的后顾之忧,学校就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学生要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才有专心学习的信念、学好专业的信心。地方高师院校的应用性发展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本性方向。

“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意味着针对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再教育,即地方师资的职后教育。当前,各地方高师院校也申报了各类“国培项目”,担当起来地方师资的职后培训、教育重任,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办学经费的多渠道来源,而且也促进启发了学校对在校生的职前教育培养,使学校教师对教育现状有真实的了解,启发教学,加强在校学生的应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将职前和职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保证地方中小学师资的培养质量。

3 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提升师范生的适应能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开放教师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也开始由数量满足型转向质量提高型,由此,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范式应由传统的定向封闭性转化成综合开放化。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处在转型期,朝着综合性发展。“教师教育”概念的提出,教师的培养不单单只由师范院校承担,各类综合院校也设立了教育科学院、教育研究院等类似的单位,进行教师培养,教师来源的口径变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冲击,为了保证充足的生源和好的就业走向,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2001年“教师教育”的概念转换为标志,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综合化改革思潮的大背景下,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无论从办学思想理念培养目标和学制,还是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制度文化建设和评价体系的日趋健全,都无不迸发出日益多样化的创新思维。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有趋于系统化、精细化、多元自适的新特征。学校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以师范生培养为主,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培养途径,进一步培养综合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综上,地方高师院校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和自身发展条件,在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上,突出了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符合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也遵循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地方院校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教师教育职业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得出人才培养方向性结论,并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形成相关制度、措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师。

三 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优秀师资培养管理制度保障

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涵发展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符合高师院校发展规律的明智抉择。为了贯彻其理念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直完善各方面配套措施,以逐步形成顺畅的管理制度保障饥制。

1 建立优秀的师范生生源保障机制

择优选拔适合成为未来优秀教师的学生,在学生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疗面保证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具体做法是,招生时进行大类招生,通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对各个专业的认识及大学生活的了解、适应,使学生有机会对教师专业进行二次选择,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来选择决定,是否真的有兴趣、有能力做教师,比如,有的学生喜爱教师职业并且各方面综合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虽然对教师职业有兴趣,但是自身有不可克服的缺陷,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专业知识再扎实,对于一个教师来讲也是个不可破解的难题。有些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信心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感悟深刻,成为日后优秀教师的可能性极大。有些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弱些,但可以通过自身勤奋努力学习来弥补知识的不足。有些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但师范素质能力弱,这可能是教师职业学习过程中致命的弱项;虽然个别缺点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纠正克服、改善,但在学生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过程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更加审慎地思考,进一步增强对自身优劣势的全面认识、了解。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师范素质能力都弱,首先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专业也应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强化师范生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主要是通过课程,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高师院校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师范生课程改革应以专业课程为核心,职业课程为辅,贯穿逦识课程。另外,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是否将所学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库”中的一部分。课程知识的内化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课程常识、通识课程知识如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转化成教学能力。

3 建立一支优良、精于、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大力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教育发展研究,督促鼓励教师潜心深人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各种风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4 完善学校各个层次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层面要建立灵活的体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弹性;完善学生更换专业管理制度,学生入校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专业,加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建立师范生见习制度,早安排学生见习,使学生对教师职业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开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

院系层面管理要加强贯彻学校各项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建设,院系要做好教师、学生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统筹工作,使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如建立各种导师体制,学术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指导,实施职业导师制,负责学生实践咨询、指导;在教师授课方面,要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上课,提高课程授课质量;加强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从而使师范生学到的知识更具时效性。

另外,在学生管理上,师范生的培养过程要重视其实践性,教学就是不断实践反思的闭形回路,要形成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

21世纪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处于转型期,师范院校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教师教育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使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的内循环转向市场调节的大循环,师范院校由单一培养教师转向培养多种人才。作为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同样面临着转型期的形势挑战,既要保持师范特色,也要进一步开拓新的发展之路。自2003年以来,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都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已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保证办学条件达标和维持学校基本发展规模的同时,深入探究优秀师资培养模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41.

[2]2013大学排名榜一全国大学排名[EB/OL].http://college.gaokao.com/schlist/c4/.

[3]BARRRB,TAGGJ. From Teaching to Leaming-A New Paradigm for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Change,1995(11/12):13-15.

[4][9]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4-5.

[5]现代汉语词典[M].光明时报出版社.

[6]董泽芳.以学为尊:大学永恒的价值取向//沈振煜,王坤庆.中师范大学教育理念文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8.

[7]汪敏.持师范性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一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理念与实践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7):1-4.

[8]刘雨辰,武红霞.内涵发展视野下我国大学治理的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2.

[10]汪敏,坚持师范性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一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理念与实践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7):1-4.

[11]王富平.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范式的转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43-45.

[12]陈克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一基于教师教育学科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

[13]陆为群.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13-1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