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当代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

2022-06-08

余国涛 耿世杰 邓 铭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一方面能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明素养,另一方面能使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文章通过诚信缺失的表现,寻找合适的培养贫困生诚信的具体措施,真正实现建立“奖、助、贷、勤、免、减”多种资助手段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初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32

收稿日期:2015-05-16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一句至理名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由此可见,早在几千年前,诚信就已经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代,心怀诚信也同样是社会群体中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对于接受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理应拥有的价值观之一。但是,随着国家“奖、助、贷、勤、免、减”多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丰富,以及资助力度的加大,部分学生为了能享受“免费午餐”,开具假的贫困证明,考试舞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拖欠贷款,缺乏感恩也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加强贫困生诚信教育,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塑造贫困生健全的人格,激励他们激流勇进,成为栋梁之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1 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 提供虚假贫困证明,夸大贫困程度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审核主要依赖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欠缺。在开具贫困证明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未经调查分析,直接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填写家庭收入、盖章,导致部分虚假贫困生有机可趁,或是部分贫困生夸大贫困程度,在后期的班级评议中,这部分虚假贫困生隐瞒家庭人口和收入,欺瞒同学和老师,加入高校贫困生库,取得参评奖助学金的资格。

1.2 考试舞弊

一般贫困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会刻苦学习,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测评排名,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部分贫困生陷入了追求考试高分的怪圈,在考试过程中,采用作弊的不光彩手段,他们一般信奉“ 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的错误理念,甚至将自己的作弊动机归结为“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吃亏”。

1.3 拖欠学杂费、助学贷款

国家对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是为了缓解高校贫困生在教育资金问题上的压力,从而让莘莘学子都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当前情况下依然存在部分贫困生在助学贷款的使用和还贷方面的失信现象。这小部分贫困生为了表现家庭贫困,故意拖欠学费,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关心;甚至有学生用学费来购买高档日用品、消费品,以及用奖助学金来缴纳学杂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贷款不能清零、违约率降不来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个别同学因家庭或个人原因,确无偿还能力,但有能力偿还的毕业生拒接电话、推脱,是严重缺乏诚信和责任感的表现。提高贫困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自律意识有利于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做到诚信贷款,诚信还款。

1.4 资金使用不诚信,感恩意识缺乏

设立奖助学金的目的本是为激励学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和生活问题。但是,部分学生拿到资助金后却是想到了与人攀比,购买高档电子产品、服饰和请客吃饭等,甚至向父母隐瞒获得资助的事实。感恩意识缺乏主要体现在获资助的学生把获得奖助学金当成自己的“特权”,甚至向老师“要”奖助学金,却不参加任何志愿活动,不为社会、学校做任何贡献,也在无形中弱化了奖助学金本该起到的激励作用。

2 培养贫困生诚信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诚信教育,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全员育人的工程,诚信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团队的重视。辅导员老师应充分了解贫困学生在心理情况,家庭情况,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给予这类学生帮助,更多地关心和照顾他们,同时将诚信教育渗透入这一过程中,向贫困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失信的代价,从而不断提高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当然,辅导员老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教育形式多样化等问题,从而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效率。

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贫困生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善于结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和时代特点,令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爱心人士三位一体,实行全员育人,共同开展诚信教育工作。

2.2 进一步完善诚信监督和大学生诚信评定体系

对于高校助学贷款,如今存在很大的诚信问题:学生毕业后没有意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诚信度不高,导致高校老师追踪还款工作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笔信用记录,学生在助学贷款上的诚实守信,不仅仅对于其个人信用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还对于整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逃课,作弊,弄虚作假等失信问题,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监督体系,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操评系统,收录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考勤、违纪、历年所获资助,参加志愿活动等信息,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创造一定公众舆论的线上线下环境,形成强效的监督合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诚信。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弘扬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可以让失信者承担很大的风险与成本,从而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

2.3 奖惩分明,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的奖励和惩罚,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要性是有自身的认识的,但是某些失信惩罚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其中有些人甚至产生了失信会带来好处的错误观点。所以,要重视后期跟踪管理,积极深化思想教育性,做好相应的跟踪管理工作,使受资助的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助学金的重要性。对于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应充分利用奖助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恩意识。对于未获资助的贫困生,更要引导其认识资助审核过程的公平性,让他们调整好自身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适当给优秀的学生合理的奖励,给失信或者违反秩序规定的学生相应的惩罚。

2.4 学会感恩,塑造健全人格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乃人之本色,但在物欲横流的竞争社会,学生往往经不住诱惑,诚信缺失,感恩意识淡薄,这些现象是阻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诚信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道德感的重要举措,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无诚则无德,无信则事难成”,很好的表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资助工作中,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融诚信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构建“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的学生诚信问题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5)

2 薛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3 任敏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

4 陈志远.对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7)

5 刘畅.高校助困育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 梁 工)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