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探析英汉隐喻认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08

于志学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英汉思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我们习得第二语言成为可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自然会把英语习得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进行对比,希望从中发现共通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教与学.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料进行隐喻对比,试图发现英汉语言中深层相似的思维活动,这对有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英汉思维;隐喻认知模式;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38-02

基金项目:本科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GXM201458)

随着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大学外语教学中隐藏的深层次的思维问题对学生习得语言的制约作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的年龄一般都在13岁左右,正在上小学或初中,这个年龄段母语思维已基本形成,再加上当时的外语教学还处于以输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母语思维根深蒂固,外语思维却难以习得.对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深入研究掌握英汉思维相似性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语言的隐喻认知视角,深入分析英汉思维的相似性,并将英汉隐喻认知模式充分运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中,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1 隐喻的普遍性

人们通常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制造特殊的语言交际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隐喻研究的新途径.即,隐喻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手段,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隐喻的普遍性.一项针对电视辩论和新闻评论节目的调查表明作这些节目的人平均每25个词就会使用一个独特的隐喻.的确,在日常话语中,我们随口会说,“Is that the foundation for your theory?”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概念隐喻:Theory is a building.这需要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认真发现和总结英汉语言中不同的隐喻模式,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 英汉相似的概念隐喻认知模式

既然隐喻现象无处不在,那么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来认识事物的?以英语单词“argument”这一抽象概念为例,Lakoff & Johnson (1980)认为argument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组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argument is war.如: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从以上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总是把关于war的一些词语引来谈argument.因此,argument is war这个隐喻决定了人们对辩论的认识,理解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构成的.在汉语中,类似的隐喻概念也无处不在.如:他的批判正中要害.你的论点无懈可击.

以上例句反映了英汉相似的认知模式,只是这种模式以不同的符号形式投射到不同的语言上.为了深入理解英汉相似的思维模式和隐喻体系,我们引入意象图式这一概念.

3 英汉相似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Lakoff(1987)在认知层面上提出的概念.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意象图式是人们在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一种固有思维模式,是隐喻的拓展.人们正是把抽象的概念投射到具体的形象上从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意象图式.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如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上-下图式等,意象图式比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具广泛性.下面仅以上-下图式为例来说明英汉思维模式的相似性.

人们将自己的身体经验的上-下意象图式投射到一些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认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语料分析显示,上和下主要被用于构建以下三个目标域:

3.1 数量较多的为上、数量较少的为下

人的大脑通过这对隐喻,把上和下的意象图式投射到数量域上,数量域因此获得一个空间纵坐标.试想当我们把更多的书籍加到一堆书上时,这堆书的高度就会上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都会反复经历类似的经验,从而获得这一相似的隐喻模式.如,工资上调,消费下降,物价上涨,速度下降,温度上升,成绩下降等.英语的实例如:The costs have been multiplied up many times. The price of milk should be down next week. You’ll have to talk up a bit, we cannot hear you. You’ve slimmed down such a lot since we last met! 由于汉英的上-下与up-down的隐喻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汉语中视为下的事物,英语则为down,上对应up.

3.2 地位较重要的为上,地位较次要的为下

在古代中国,皇帝的龙椅被放置在高出房间地面的台子上;家庭里祖先的牌位也被供奉在高高的台上;黎民百姓见到朝廷官员要下跪.在语言上的实例为:上调,下放,上级,下级,上司,属下,上流社会,下层社会.英语文化中也有这样一种习俗:抱新生儿上楼以求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功.在基督教中,上帝生活在天国,魔鬼则呆在地狱.在英语语言中,如:

Your request will be handed up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 national strike would bring the government down.

这种意象图式反映了英汉相似的认知模式,其实大部分语言都有类似的模式,因为人类的生活经验是相似的.

3.3 状态较理想的为上,状态不理想的为下

这一意象图式折射出一个空间隐喻,即,状态是位置,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被认为处于上方,一个不好的状态处于下方,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健康的人或精神状态好的人总是昂首挺胸,生病的人或状态不好的人总是垂头塌肩.死去的人就会倒下来了.根据以上经验,英汉创造出相似的隐喻图式,如,上德,下贱,上品,下等,上市,下架,考上大学,被迫下课等.通过英语中语料分析,将up和down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投射到状态域之上也证明了相似的认知模式在英语中的存在.例如:I need a holiday to cheer me up. Jane was down with a cold last week, so she didn’t come to work. The new pain will brighten up the house. The bad news has been getting me down for weeks.

由此可见,英语的状态域的隐喻模式与汉语的情况基本吻合.汉英上-下与up-down的状态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这一图式再次证明英汉思维模式的相似性.

4 隐喻认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观点,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隐喻思维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床”为例,它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又有河床、机床、花床、 矿床和温床等隐喻意义.英语中也有a bed of roses、a bed of nails等用法.这些都是英汉相似隐喻思维的结果.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也有隐喻的用法,如:face of a building(建筑物的正面);mouth of a cave(洞口),mouth of a river(河口);feet of a hill(山脚).再如 eye这个词,原义是指人身体的一个器官,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逐渐把eye这个词引申为其他事物或物体的“眼睛”,比如,the eye of a cyclone风眼;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等.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都通过隐喻以原始意义为核心产生多层引申意义.无论在英语词典中,还是在汉语词典中,每个单词或汉字都有多个词条,词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项是原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由原始义项通过隐喻认知模式而发展产生的.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培养学生根据隐喻理论推测单词实际意义的能力,加强他们对各义项之间深层关系的理解,根治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的弊病.

4.2 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引用这种跨域映射的意象图式,把篇章和图式结构结合起来加以阐释,必定能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

He takes the first unsteady steps on a journey to Portland’s streets, the battlefields where he fights alone for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 He’s a door-to-door salesman. Sixty-three years old. And his enemies—a crippled body that betrays him and a changing world that no longer needs him—are gaining on him. With trembling hands he assembles his weapons.

从斜体字的原始意义,可以得知这些都是关于“战争、作战”的词汇,但通过文章中其他的表述,可以推断出,作者使用了一个概念隐喻“Making a living is a battle”.这里“在战场上作战”这一图式结构就映入我们的脑海,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列出两个“域”,一个是生活域,另一个是战场域,并加以对比讲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文章中主人公为了生计孤军奋战,而他残疾的身体背叛了他,成为他不可战胜的敌人.通过整理“武器”,可知主人公已精疲力竭.另外,这种生动的隐喻概念是来自人们对作战经验的认识,它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效果,隐喻语言表达一旦被其对应的字面语言代替便索然无味了,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概念隐喻图式讲解课文,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加深对篇章的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英汉隐喻认知的对比,我们发现英汉两种思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我们习得外语成为可能.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隐喻理论,如隐喻的普遍性、意象图式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为了制造语言交际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加强对隐喻的理解和认识,树立一种正确的隐喻观,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从隐喻认知的视角去认识和学习单词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目标域和始源域是如何通过映射产生语篇意义的.但是,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长期以来各个国家和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必然在隐喻思维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教师也必须加强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注意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和研究,不断提高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罗毅.英汉思维模式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