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2-06-08

高云峰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数据统计分析现阶段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1300万人,这其中贫困生数量所占比例达到20%。在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被重视和关注。相较于全国常模而言,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值明显偏高,这其中尤以抑郁因子、强迫因子及躯体化因子表现最甚,在校大学生中极端行为的屡屡发生不仅使校园安全管理陷入被动,且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是减少校园突发事件和培养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这对于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87-02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教育改革工作也如火如荼展开,不断扩大的社会竞争对于高校学子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自身成才环境的差异,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样化的心理问题类型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高校心理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外,家庭教育的配合以及社会工作的融入也不可缺少,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校学习期间贫苦大学生受到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对学业造成一定威胁,存在的心理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活自卑和依赖心理。在经济拮据影响下,贫困大学生可能每月的生活费极少,甚至基本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经常需要为生活发愁,在与吃穿无忧的学生进行比较时心里不免产生落差。这一反差的形成极易造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心理灰暗和情绪低落,自卑心理顿生,对前途失去希望。缺少了必要的勇气与信心,贫困生会认为自己的处境极不公平,不愿意再付出任何努力,依赖于学校及社会的经济资助。

第二,学习无力与厌烦心理。由于对基本生活和学费的担忧,导致贫困生难以将全部精力置于学习方面,进而导致随意旷课于校外经商或是打工,学习无力势必将对学业产生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将贫困视为自身的缺陷和耻辱,难以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丧失,引发严重的厌课、厌学心理问题,重修、留级问题频频发生,这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双重打击。

第三,人际交往自我封闭心理。贫困生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低人一等,甚至觉得自己是“异类”,难以融入校园集体当中,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在施舍,这就使得贫困生疏远了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变得越发孤僻和沉默。然而平等交往却是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一般他们的内心较为敏感,极易受到伤害。人际交往过程中,贫困生不愿将自己置于弱势群体当中,特殊的对待反而令他们感到不自在,是心理负担的加重。然而从现实情况考虑他们又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好意,这样的矛盾状态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畸形,自我封闭情况更加严重。

第四,能力自轻心理。经济方面的弱势局面使得贫困大学生在经济问题上显得极为压抑,并且制约到其自身能力的展露。尽管希望能力能够得到发挥,然而由于经济原因,使得他们在表现自我时不免受到一些压制,甚至不愿意在活动中表现自我才能,影响到能力的发挥。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无论是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还是言语表达能力贫困生都显得有所不足,能力自轻也使得他们心理极为苦涩。

第五,情绪焦虑心理。焦躁不安和精神紧张也是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显著问题,在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往往交织着愧疚感和失败感,各种恐惧和不安情绪蜂拥而来。尽管适度焦虑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然而若是焦虑状态持续时间过久则会对正常的心理有所损害。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贫困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般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可能是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是偏远农村家庭,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得他们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就使得这些家庭中吵闹、矛盾等也相对较多。与此同时,受到自身素质和教育程度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不懂得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这就使得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焦虑、自卑等心理较为突出,有碍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沉重的家庭负担面前,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则父母方面则是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并且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子女求学方面。但若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不能令父母满意时,则面临的就可能是打骂的惩罚,这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扭曲的最主要原因。一些贫困大学生过于放大某些细节问题,过高构建心理目标,难以达到目标后便自我苛责和自我贬低,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2.2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现实社会生活节奏的越发加快,使得对应的生存成本也有所提高,浮躁的心理问题成为了人们不安和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极易被社会中的不良思潮所影响,甚至从一些不良观念中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较典型的有官本位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等,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都有潜在影响。此外,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随着生活应酬的增多使得不同经济状况学生之间的差距越发扩大,家庭环境成为了制约学生交往的因素之一。基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会因为自身的家庭背景而自卑,在攀比心理的不良引导下变得更加狭隘、孤僻,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显然极为不利。

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有效措施

3.1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

从贫困大学生的核心问题入手,就需要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从国家、省市和高校本身构建更加健全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这对于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保障和经济压力的缓解都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范围已经在实施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包括有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以及学费减免政策等,然而这其中也不应忽视对贫困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助学奖学金发放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切实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状况,鼓励贫困生积极融入校园群体当中,这对于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缓解有积极影响。

3.2 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落实

针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类似心理讲座、心理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的开展都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心理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纠正和调整,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人格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方面。只有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集体当中,理性对待自身各方面问题,及时走出心理误区,切实做到自尊与自信。此外,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落实还应当体现在辅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目标方面,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落实,且是不断奋斗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宣泄心理压抑情绪也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与宣泄技巧,比如大声呐喊、深入的情感沟通或是适当的剧烈运动等,这些都是排解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

3.3 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正确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才能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于恶劣的环境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出路,更好地锻炼自我意志品质。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贫困生资助措施作为保障,然而贫困生自我也不应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除了在学校方面勇于接受挑战外,还可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及勤工助学等方式丰富大学生活,通过与人沟通和交往及时排除心理压抑和情绪忧虑等问题,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成就感的形成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走出封闭心理的重要路径。在自身能力和知识的辅助下达到丰衣足食的目标,这是锻炼贫困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方面,且有利于大学生自尊和自立意识的形成。不难发现,贫困并不可怕,关键是你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若是现实情况难以逃避,则面对势必为最佳解决途径。

3.4 重视人格教育的渗透

在生活的逆境当中,贫困大学生焦虑心理和紧张心理的形成极易导致心理障碍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合理途径宣泄,以保证其心理状态足够理智。作为个体精神和灵魂的一种反映,人格培养要求在贫困生心理教育过程中不应存在任何偏见,应当切实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予以更多的精神支持。意志与人格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关键所在,人格教育的渗透并非是对贫困生个人隐私的窥探,而是选择更好的心理辅导切入点,完善其人格品质的构建,在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中促进心理沟通的有效展开,这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与学生的家庭因素和就学体制有着必然关联。伴随社会进步及人们观念的进一步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趋势为学生自我完成学费的筹措,这对于缓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从这一角度分析,贫困对于大学生而言并非只有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视为大学生的一种财富,然而如何运用这一“财富”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还依赖于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高校环境氛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肖楠。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透析及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林华冬。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3)刘金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

(5)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

(6)刘兵,吴宇萍,陈建红,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广东医学,2005,26(9)。

(7)陈斯祁。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与调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