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析高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2022-06-08

杜爱华

摘要:高校在课程教育中,对于显性课程的作用甚为关注,而对隐性课程的潜在教育价值则关注甚少。实施隐性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认真、深刻反思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现状,总结当前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隐性课程的思想最早见于20世纪初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 在当时尚未引起人们过多注意。直到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 很快成为课程研究界的讨论研究热点。相对于外国,中国对此研究起步稍晚,1980 年代中期开始涉及到隐性课程,到现在, 隐性课程研究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已初具规模。如果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那么作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高校,就不能不重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尤其是关注隐性课程资源。打造精品隐形课程,充分利用“门外”资源研究课程系统,不但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对于课程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拓展与指导意义。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到,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显性课程的姊妹课程形态,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以其内隐、间接方式来彰显自身特色。它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通过教育教学情境所获得的有意识甚至更多无意识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因素间接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在学校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是一种非计划的甚至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学习活动经验,对于隐性课程的有无意识性虽然诸学者莫衷一是,但结果研究却大体一致,即: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2】

研究至今,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或自身背景进行探究,出现了一定的理论流派,见解各异。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提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部分经验,在课程与目标政策中未明确提及的,学校经验中隐蔽的、经常的或未被完全认识的教育实践与结果。这是一种“实践—结果”理论学说的代表性言论。与此同时,美国的另一位研究者马丁则认同“学习—状态”理论学说,提到了隐性课程的空间延展性,将产生隐形课程的产生范围定位在学校或学校以外教育环境里,课程内涵则是在这个范围内产生的一些结果或副产品。江山野认为,在学校教育政策或计划目标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隐性课程,如何安排或实施评价该课程,但它却被诸多教育者一致认为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有效手段或重要诱因。[3]

国内研究对于隐性课程的相关概念或其他也未达成一致。

如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学习活动,突出特点是非计划性;是学生接受的一种教育,不过是在教学计划外;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一种经验,在显性课程外的教育教学情境里获取;是学校通过物质的或文化的或社会关系的教育环境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种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既有学术的,也有非学术的等等。对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研究越来越多地揭示了“隐性课程”的共性含义:与显性课程相伴而生,难以察觉和预料的,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影响的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各因素的综合。

二、当前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1.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层次比重失调

首先,将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放在工作首位,开发投入比重占了总比重的半壁江山。相对而言,文化、互动层面的资源开发投入明显处于初级阶段,略显微弱。【4】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涵盖到时间、空间和教育经费因素等,这是教育经费短缺严重的地区或学校望尘莫及的, 因此, 我们对隐性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 也要向文化、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靠拢。首先, 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力求合理,“切好蛋糕”,保持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上物质、文化、互动三个层面的和谐比例。其次, 对教师而言, 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如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知识观等等。不但要利用好自身,还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扭转角色,做资源的主动享用者与主体创造者。最后, 对于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效果的评价,文化、互动层面应不同于物质层面,切忌“一刀切”模式,评价流于形式化。

2.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关注欠缺

现代教育系统包括家庭、学校,还有容易忽视的社会要素,三者休戚相关。除了利用好教育主力学校要素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因素的各种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空间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我们在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好好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或者是本身对于传统文化关注力度不够。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学校往往对学校所处社区文化环境建设参与度不够,缺乏对生活社区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教育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进行隐性课程资源教育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行随俗”,才能切实可行。

对待民族文化,我们应保持正确的认识态度,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全球化趋势下,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 增强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和利用好隐性课程资源,利用好优秀民族文化,为培育民族精神和熏陶爱国主义情怀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这也是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重大课题。

面对社区文化,影响大局的阻碍问题就是观念错位。模糊了社会文化对于教育的隐蔽性与潜在性意义。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参与社区文化主要是中小学的教育或学习辅助途径,对于高校实际作用意义不大,只要稍微参与或利用就可以。这种意识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对于社区文化的参与建设都只是“蜻蜓点水”,缺乏实质性的措施与行动,社区文化中的隐性课程资源所能达到的积极作用自然而然地大打折扣。

3.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认识偏颇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学生这一主体认识不清,仅仅从教师因素着手,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开发的意义,那么所有的设想与行动无异于缘木求鱼,纸上谈兵。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基本的人际关系,具有内在或浅显的教育价值,在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需要加以重视和利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第一步是关注生生关系。因此开发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关注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因素外,还要考虑学生因素,避免研究方向的片面性。[5]

除了对于生生关系给予关注外,还要关注学生群体自身因素。无论是正式学生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群体的高度一致性都会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除了做好正式学生群体的工作外,更要对非正式群体加强规范与引导,因势利导,发挥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消极隐患,教师两手抓,保持平衡,引导良好生生关系的建立,为发挥理想师生关系的课程资源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的策略

实施隐性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栽培符合新时期精神的高级、专业的高校精英人才的必然趋势。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解决当前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提高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1.鼓舞全员育人,塑造全面体系

首先要充分重视隐性课程资源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高校中的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才能将教育的良好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如果我们利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特性, 将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上日程, 创设符合学生主体个性的特色教育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将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益,达到教育目标。其次, 要秉持全面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观念。全面育人,指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 更要着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员育人,就是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体教职工都要增强育人意识, 主体积极地参与,人人都意识到自身行为有可能对其教育对象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规章管理, 坚持校风培育

确保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各项规章管理的保驾护航。任何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 优美校园环境的创造,与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监管息息相关。另外,在高校中坚持优良校风,利用校风达到教育目标,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建设任务之一。教风、学风、班风等因素共同组成校风, 校风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

3.提高教师素养, 发挥榜样作用

隐性课程除了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最直接, 影响程度最深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其政治态度、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和个人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熏陶感染。

在高校,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自我意识的大学生, 教师良好的个性会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作为高校教师, 首先要有高度职业责任感并且热爱工作。其次, 教师要有呕心沥血的工作精神和渊博知识。

4.创设美丽校园,营造育人情境

环境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性,是“会说话的老师”,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良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注意合理布局校容校貌,净化校园,充分开发教学设施中美的因素,培养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校园精神风貌,打造理想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塑造良好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由上可见, 隐性课程资源是学校中潜在的教育资源, 在高校中对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高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上日程。

研究者们认为,加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中, 对显性课程资源明显偏爱,而忽视了隐性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和情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5.

[2]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5):74-78.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

[4]韦世艺,丁小明.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反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74-75.

[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