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校德育的几个逻辑前提

2022-06-08

于玉宏

(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高校德育是人与人之间关于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基本认识的交流与对话,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知善懂道,起点是分析人的本质,基本原则是遵守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德育原则,基础是对基本人类文明的学习与认知。德育的目的、起点、原则、基础,是高校德育的逻辑前提,只有对这几个德育逻辑前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目的;人的本质;原则;基础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09?04

一、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知“善”懂“道”

“善”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人类文明最高的智慧,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善”和行“善”,这是德育的逻辑前提之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残酷的战争,在现实生活中有众多的恶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不懂得善,或者对善没有更好的理解,致使有恶的行为出现。高校德育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和知识灌输,柏拉图认为:“知识和真理可被看做类似于善,但以为它们等于善就错了。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就是善的理念。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所在之处获得他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他们自己所是之处。善本身却不是一个存在,它的尊严和统摄力量都超过存在。”[1]柏拉图认为善是知识的源泉,不能反过来用知识和真理规定善,善不是囿于某一个存在和本质,但却统摄着所有的存在和本质。这一伟大的论断向我们表明,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不能改变人类做恶的行为,人们必须通过知识学习,寻求探索理解接近善。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就是出于无知。”[2]“没有一个人在知道善之前能够足够的正义和美”,柏拉图洞穴理论使我们懂得两个世界即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存在,在可知世界里,“只能用思想才能看到的实在”即善的理念和世界的本质。康德则进一步说明,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相结合体现为善良的意志,康德认为人们只有遵守道德的法则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才能称为善行。康德提出三条道德法则:一是“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是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都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二是“这样行为,无论对你自己或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能当工具;”三是“每个有理性者存在着的意志,当做普遍立法的意志。”

“道”,是关于世界的认识理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传道是第一位的,授业、解惑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懂道即认识世界的本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此我们得出,“道”是万物本原,源于现实世界却超越现实世界,使人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人生,认识世界。道给我门打开来另外一个世界,即理想世界或者可知世界,使人们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看清楚现实世界的美丑、善恶、是非、欲望、痛苦与快乐。人们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即现实世界,不思考“形而上”的理想世界,就无法走出现实世界的困境,所以,掌握“道”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德育的最高境界。

二、起点:认识人的本质

不认识人的本质,无法对人进行教育,更谈不上德育。人在不认识自己本质的情况下去对人实施教育,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摧残,和动物界的互相厮杀或者吞食毫无区别,把驯狗或者驯虎的技能用来教育人跟一只老虎教育一只狗一样滑稽。德育的对象是人,是人认识世界和人自己本质问题,所以起点即认识人的本质自然必然是德育的逻辑前提。

人的认识活动始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始于对自然世界的本质的分析,在追寻自然界本质的过程中,人开始了对自己的本质的认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实践揭开了人类认识自己的序幕,西塞罗认为:“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转换到人间,引入城邦和家庭之中,使哲学开始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的问题。”[5]人在认识人的本质过程中,开始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由此可以概括为:自然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探索人的本质的基本历史轨迹,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了智慧的总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6]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7]。“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8]“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本质上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

高校德育必须在认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上下功夫,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先为人的理性和思维方面,“人们发现,在他们自身之内确实存在着一种把他们和其他物件区别开,以至把他们和被对象所作用的自我区别开的能力,这就是理性。”[10]“我确实有把握断言我的本质就在于我是一个思维的东西,或者在于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维。”[11]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一系列行为,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使人成为一个复杂的实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具体而深刻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高校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人的本质自然有了变化。高校德育必须在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本质,才能实施有意义德育,否则德育就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显得过于苍白无力。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在德育方面忽视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人(学生)的理性,对社会关系演变下的人的理性及行为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现实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出身、成长的环境与过程、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都有不同的人生发展困惑,这是活生生的大学生本质的体现,德育必须深入大学生实际,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基础上尽力进行交流与对话,忽视了人的大学生本质的强迫性德育不但不会起到教育意义,而且会使学生最后陷入虚无主义、投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状态。德育是人与人与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与对话,是关于正义与美德的讨论,是研究人类至善的学问,“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2]。

三、原则:遵循基本德育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3]德育必须在分析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截止2012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790 所,普通高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 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145 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 所,成人高校348 所;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2 万人,全国在学研究生172.0 万人(其中博士生28.4 万人,硕士生143.6 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2391.3 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583.1 万人[14]。普通高校按综合实力分为“985 高校”“211 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省属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等;按学历分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按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北上广为代表经济非常发达地区高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高校,按出生、成长环境划分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按照家庭收入划分为贫困家庭学生、一般收入家庭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按年龄划分18岁至45 岁,如此庞大如此复杂的高校教育体系,必须在科学的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教育活动。以本科生为例,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和西北一所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在出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地理环境、自身综合素质、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全方位的巨大的差异,如果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德育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整个德育就流于形式,变成了一些人或者一群人和另一些人或者另一群人互相说着对方都听不懂的话的枯燥游戏。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与人的对话,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对善的灵魂的塑造,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法道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德育在更大程度上要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庄子认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15],“顺乎天然,乃是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16]。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17]卢梭认为教育者应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18]。儿童是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不是道德学家,不是神学家,教师施教要设身处地为幼小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不能揠苗助长。现在中国普通高校在实际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总的目标和做法都是想把学生培养成顶尖的科学家、各个领域的专家或院士、诺贝奖获得者、道德的楷模,等等,家长都期望孩子们成为顶尖级科学家、专家学者、治国的栋梁,这些美好的期望并没有错,但在不分析不评估具体学生的具体状况下做出这些决定,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注定是会失败的。培养学生的过程不是制造机器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适当的教育。高校德育不是培养没有任何瑕疵的十全十美道德楷模,道德伟人,而是尊重人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遵循基本的德育原则和教育原则,给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四、基础:掌握最基本的现代文明

《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所以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在理论上和行动上束缚学生,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程度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切德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提高每个学生或者公民自身的文明素质成为德育最基础的最基本的途径。个人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提高也会促进个人文明水平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1]高校德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现实中的人,必须俯下身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具体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大而空的超越人的本性的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德育内容和做法,注定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文明进步。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也是文明水平不很高的阶段,所以,让提高每个大学生或者每个公民掌握基本的人类为文明知识成为最基本的最低必须。本文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或者每个公民需要懂得的最基本的人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文明、法治文明、伦理文明。

懂得基本的政治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2]。政治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整个国家全面现代化发展时期,也是矛盾集中时期,急需要普及基本的政治学常识,否则就会造成混乱。有关国家、政府、政党、阶级或阶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必须普及。使人们懂得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政府,什么是政府的责任,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利益如何分配,等等,这一系列的政治知识是一个现代国家或者政府、公民个体都必须懂得的基本问题,做到把政府的问题交给政府处理,把公民的问题交给公民处理,比较好的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促进国家的发展。所以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文明成为德育的基础。

懂得法治文明。“在我们今日,谁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23]。“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24]“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25]由此我们得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26]。必须以法治精神为基础和前提,展开德育。正如康德说:“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有意识的行为按照普遍自由原则确实能与别人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综合。”[27]“法律本质上是道德律,是以外在制约个人滥用自由的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律。”[28]所以启迪学生的懂得法治的要义,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懂得基本的伦理文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有必要共同遵守一些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伦理道德。长期以来,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唯成绩为最高目的,忽视对学生基本的伦理文明、日常行为规则的教育,所以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伦理教育,大学生当中出现的一系列有悖基本伦理和基本道德的事件都跟我们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伦理教育有关。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尊重同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爱情亲情、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公德、遵守人际交往礼仪、使用文明语言等等一系列的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懂得基本的伦理文明是德育的前提、基础、内容。康德认为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道德人”,服从“自然律”和“道德律”,让学生懂得学会遵守人类社会已经形成的普遍的伦理法则是人存在的必要,也是高校德育最基础的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65-266.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

[3]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2011:65.

[4]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王孝鱼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4:252.

[5] Cicero.Tusculan Disputation[M].Trans.King,J.E.Cambrid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Ⅴ.4.10 -1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7.

[11]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M]. 庞景仁译. 商务印书馆,1986:82.

[12]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 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

[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

[14] 2012 年教育统计数据[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6.html,2014-11-02.

[15]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王孝鱼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4:589.

[1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17.

[17]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18]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2]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2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1.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1.

[2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9.

[2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01).

[27] 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309.

[28]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4.

[编辑:何彩章]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