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美国大学生课外经验研究评述

2022-06-08

马佳妮 周作宇

摘要:大学生就读经验已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视角。其中,课内经验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较课内经验而言,课外经验也同样重要,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外度过。美国大学生课外经验研究的特征可以归纳为理念倡导、理论先行、学会推动、政策跟进和项目落实。在诸多方面的共同促成下,美国课外经验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并走向深入。对多元化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对课外经验参与的临界点等微观和过程层面的探讨是今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课外经验;大学生发展;无缝隙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5-0038-06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历了近10年的社会动荡,越南战争、民权运动、波及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学潮等对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随之出现的财政危机、学生来源危机、质量下降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使得美国政府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到了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1983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在报告中称“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中,若想维持和改善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必须致力于改革美国的教育制度”。[1]美国各高校和学术团体纷纷寻找应对之策,试图通过抓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学生的发展,关注本科生的学习与成长,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射到对大学生发展的研究中。自1969年以来[2],以佩斯(R.C.Pace)、阿斯汀(A.W.Astin)、齐克林和甘姆森(A.W.Chickering & Z.F.Gamson)、汀透(V.Tinto)、帕斯卡雷拉(E.T.Pascarella)、库(G.D.Kuh)等人的经典研究工作为代表,学生发展理论和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如何,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发展。他们试图通过对“学生在高校期间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经历以了解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各种大学活动中究竟做了什么以及大学生的大学收获等问题”[3]。大学生就读经验因此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全新视角。

课内经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较课内经验而言,课外经验也同样重要。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外度过。课外经验是相对于“课堂内经验”而言的,指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活动或条件,并不直接是学校正式的与教学或课程相关的过程。[4]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前主席博耶(E.L.Boyer)于1987年时曾指出[5]:

我们必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经验,收获学习成果。一个典型大学生一周仅仅会花去48小时上课和学习,一周剩余的三分之二时间是用在其他活动上。那么,当他们不在教室或者实验室时,他们在做些什么?我们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通常聚焦在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学术方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其他课外活动的贡献却知之甚少。许多教师对课外活动甚至并不关注或者不提供支持。

博耶对大学生课外经验和课外时间如何分配的担忧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学者判断大学生在大学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超过70%来自于课外经验。[6]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大学生课外经验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或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或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就课外经验对学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进行研究。库的研究发现课外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第一,认知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反思判断);第二,知识获取和应用;第三,人道主义和对他人福祉的关注;第四,人际交往的能力(比如:自信、认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第五,实践能力(比如:决策力、职业准备)[7]30。特伦兹尼(P.T.Terenzini)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外经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整体的,不仅包括对学术上的如分数表现的影响,而且包括对智力、认知发展、与学习相关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特伦兹尼还指出课外经验对学生对知识的好奇(intellectual curiosity)产生独特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以及无私的价值观都有帮助。[8]兰利(S.C.Langley)指出课外经验会减少学生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的倾向,提高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9] 库通过对149名大四学生的访谈发现,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课外经验对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有重要贡献。采访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在一个方面获得了发展。然而在知识获取方面,课内经验对学生影响更大。尽管课外经验提供丰富的机会来检验课堂所学到的想法和技能的价值,但是接受访谈的学生在讲述课外经验所取得的收获时,很少有提及知识应用方面的收获。更常见的是,很多学生提到在课外经验中收获与不同种族、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群交往的经验。[10]300斯特劳斯(L.C.Strauss)在研究中还特别考察了工科学生课内和课外经验对其分析能力和合作技能的影响,发现学生课内和课外经验对学生分析能力(认知方面)和合作技能(非认知方面)都呈显著和独立影响。[11]967

一、课外经验研究的主要维度

美国学者对大学生课外经验如何影响学生发展以及课外经验对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课外经验在不同情境下对学生发展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学生宿舍

宿舍作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地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研究者认为学生宿舍(residence hall)是把学生和大学融入到一起的有力媒介。住在宿舍的学生获得更多的与教师、同伴交往的机会,这会促进其认知方面的发展。[12]美国高等教育界对住宿对大学生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针对宿舍分配差异的研究:按照性别分配宿舍楼层,研究发现男女同住一楼还是分开住对学生学术成绩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男女同住一栋宿舍楼的学生更易于与异性相处。[13]按专业或兴趣分配,有研究表明与同专业的学生住在同一座宿舍楼比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居住学习表现更为卓越。森岛通夫(J.K. Morishima)的研究发现,同一专业住同一座宿舍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有差异,却对学术目标和方向有所收获。[14]按照学习成绩分配宿舍房间,把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分配在一起住宿比那些不按学习成绩而是随机分配房间的学生学业表现得更出色。学习成绩高的学生之间可能会形成同伴之间相互支持、促进的竞争文化,以及非正式同伴指导(informal peer tutoring)的氛围。[15]同时,那些被要求在宿舍执行固定时间研习政策(enforced study hours policy)的学生比不执行这项政策的学生有更为出色的学习表现。[16]

第二,针对学生宿舍类型的研究:与住在学生宿舍相比,住在家里、住在大学生兄弟会(fraternity house)以及姐妹会公寓(sorority house)的学生在学术成就以及认知发展的收获上略微存在弱势。许多研究都介绍了生活-学习中心(Living–Learning Center, LLCs)这种被设计成生活与学习一体的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宿舍,其特点是具有高水平的师生互动;有针对性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活动;学术咨询;宿舍分班;支持性的同伴环境。住在生活-学习中心比住在传统学生宿舍的总体收获要大。除了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外,研究者们发现生活-学习中心对保持率也有一定影响。学生保留(或续读)(persistence)是收获其他所有学习成果的先决条件。倘若学生不在学校继续读书,那么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就排除在外了。帕斯卡雷拉对住在生活-学习中心的学生和住在传统学生宿舍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发现相比传统宿舍,生活-学习中心不仅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促进智力和个人发展,而且与学生续读(persistence)成正相关。但是生活-学习中心对不同学生影响程度不同,对那些教育期望最强烈的学生起到的积极影响最大。随着学生教育期望的下降,生活-学习中心对学生产生的效益也随之下降。[17]然而,派克(G.R.Pike)等人的研究却表明,住宿并不直接提高大一学生学习成绩,也不直接影响其续读,但会通过促进学生融入大学来间接促进学生成功。[18]

(二)教师与学生间的课外互动

尽管与教师的互动更多的是在课堂内发生,但相比课内互动,学生们看起来更为珍惜在课外教师与其互动的时光。教师与学生课外的非正式互动对那些父母未曾上过大学的第一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少数族裔、贫困家庭背景(underprivileged backgrounds)的学生的影响尤其重大,他们把教师视为其入学后新的依赖对象。那些与教师进行课外互动的学生有着更为自信、积极、出色的表现,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9]许多研究都表明师生间课外互动被看作是大学文化重要的增强剂,对学生态度、兴趣具有重要影响。

特伦兹尼列举了一些教师对课外师生互动的认识,他们认为课外与学生互动是对学生的一种“溺爱”(coddling),认为课外与学生建立联系与教师的职责并无关联。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与学生互动只是系主任或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特伦兹尼指出这样的想法表明这些教师根本不知道有效的教育实践和如何促进本科生学习,并强调学术教师要打破先前认识,教师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或者在对学生学术促进方面才起到作用。[20]

(三)学生之间的互动

相比师生之间联系而产生的普遍积极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一定都会对学生的学术和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同伴间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交往内容。凡是涉及教育或智力的活动或话题,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那些与同伴讨论种族或民族话题对学生学术发展很有帮助。学生与诸如不同种族、民族的同学交往或者参与多元化认知小组活动会收获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提高认知能力。然而,每周花在聚会派对(party)以及花在与朋友社交上(socializing)的时间与学生平均分成负相关。[21]125课外经验并不总是对学生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四)大学生运动员群体

美国高校大学运动员群体对美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也因此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研究者对大学生中的运动员群体在课外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对学习造成何种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男性橄榄球和篮球运动员在大一结束时阅读理解和数学方面较男性非运动员、以及除橄榄球和篮球外的运动员相比存在显著不利。即便在控制入学前个人经验特征和所在院校特征后,这样的不利依旧存在。研究者认为这种早期的不利会逐步积累,所以应该得到重视。而且不论这些橄榄球和篮球运动员学生入学前学术动机、阅读理解和数学水平、家庭背景、住宿类别是否相同,他们在认知方面的不利是普遍性的。对大一女性运动员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参加体育运动对那些入学前阅读水平不高的女性运动员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鉴于此,研究者建议应对男性橄榄球和篮球运动员以及入学前阅读能力较低的女性运动员进行早期干预,以免这样的不利日积月累对其大学就读经验产生消极影响。[22]

(五)课外活动

美国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较为丰富,比如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兄弟会(Fraternities)、姐妹会(Sororities)这种大学生俱乐部。有研究表明参加兄弟会对白人男性阅读理解、数学、批判思维以及综合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却对有色男性大学四年的学习收获产生积极影响。参与学生会(student unions)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人们间存在的差异。[7]38

研究者还对学生兼职工作、实习、短期海外留学进行了研究。阿斯汀发现全职工作(working full?time)对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校园外的兼职工作(working part?time)对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21]88参与实习(internship)和具有海外留学经验(study?abroad)的学生对特定领域的知识有丰富收获。同时他还发现那些接受了职业咨询(vocational or career counseling)的学生在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所收获。劳布什尔(M.R.Laubscher)通过案例研究考察了学生海外经验,并指出直接与当地文化接触、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就读体验。[23]

研究发现不同的课外经验对学生的影响的复杂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学者们建议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课外经验通过政策或项目干预。

二、课外经验研究的主要特征

美国大学生课外经验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理念倡导

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动荡,激起大规模的文化反叛浪潮。现代工业文明、理性的价值和意义、西方的价值观念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美国一些教育学家提倡全人教育理念,希望纠正现代社会过于看重有用性和技术理性的倾向,强调非理性、非智力的正当性。全人教育主张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智力、情感、社会、身体、创造力、直觉、审美和精神潜能的发展。它强调教育是参与世界,探寻理解和意义,这种对意义和理解的探寻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程、课本和标准考试的有限视野。[24]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认为不应把世界浓缩为结构化的学术“课程”来实现学生的发展,而应直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得到发展。大学生课外经验被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受教育不仅仅是智力和实践能力,而且情感性格的发展,包括品格的、宗教的、感情的、社会的以及审美的不同方面。[25]

(二)理论先行

美国高等教育界重视大学生课外经验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寻找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那些课外经验,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控制学生入学前经验和先前特点的定量研究,也有采用访谈的质性研究,比如库采访了12所大学的149名大四学生,以此试图发现课外经验对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影响。[10]277没有科学的研究作为基础,有关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政策建议都将是纸上谈兵。通过美国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课外经验对学生学术、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影响远比教师、学生、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所想象的要更为复杂和深远。美国课外经验研究表明只有当不同的大学经验相互支持和强化时,这样累积性的影响才是强有力的。一味把课外活动完全交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一味地把学业发展交给学术事务人员都是欠妥的。需要高校学生事务部门与学术事务部门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把曾经认为的并无联系的部分如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术与非学术、课程与非课程活动、校内与校外经验连为一体,营造无缝隙的环境。

(三)学会推动

随着美国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过渡、面临着不同的危机和困境,以及人们对“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理念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质疑自1870年[26]形成的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负责学生学术和认知发展,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管理人员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和“感情和个人问题”等, 负责学生情感发展这种彼此相平行、关联甚少的二元组织结构和功能,主张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也有促进学生学术发展的作用。1996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出台了《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旨在引发这样一场讨论,即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如何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和发展环境”[27];同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和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共同起草了《学生事务良好实践的原则》(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为学生事务工作者提供了另一个工具, 帮助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28];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和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共同出版了《强有力的合作: 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Powerful Partnership:A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明确指出:“只有校园内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学术人员和学生事务人员——共同承担学生学习的责任, 我们才能进步。”[29]在专业学会的大力推动下,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职责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学术事务人员职责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期望也不再是单纯的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四)政策跟进

作为一种以改进和促进大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研究,探索课外经验如何影响学生发展本身不是终点而是改进大学教育的手段。尽管学生投入和努力程度已被证明是关系到学生大学收获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表明高校管理人员可以束手旁观。美国高校管理人员重视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提倡模糊课内课外界限,使其尽可能融为一体,创造无缝隙的学习环境,把原来曾经认为的分隔开的部分如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术与非学术、课程与非课程活动、校内与校外经验连为一体。在这样无缝隙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有效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得到了有效扩展。此外,院校和学生事务管理者制定出项目或政策,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经验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课外经验(比如在读期间全职工作、花过多时间与朋友社交、很少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互动等都会对学生学习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予以干预。学生事务部门与学术事务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的政策制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五)项目落实

许多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管理中,比如针对到宿舍对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功能。高校通过设计住宿方式来促进学生学术、智力、认知发展,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宿舍环境和氛围,加强学生事务部门与学术事务部门的合作,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构建无缝隙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设立生活-学习中心项目,把学生的学术经历与生活环境合为一体,促进学生在宿舍期间能够获得情感、认知和学习的发展。同时实施导师计划(mentoring programmes)以拓展寄宿制生活的学术功能。

正是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共同促成下,美国课外经验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并走向深入。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 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纷纷涌入大学校园。在这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所占的比重也明显加大, 学生群体多元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征。然而,对现有课外经验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样本多数为白人、正常年龄、全脱产、四年制大学的本科生。尽管部分研究对多元化群体予以关注,然而也主要集中在黑人院校或是笼统的亚裔群体和拉美裔群体,对第一代美国移民抑或是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尚未作出明确的区分,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分研究。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兴未艾,对国际学生,即留学生群体亟需进行细致研究。未来美国大学生课外经验研究方向需要将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传统的学生群体扩展到对多元化背景和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的关注,对现有研究也将是极大的补充和丰富。

已有大学生课外经验研究获得了重要的发现,触及到了微观问题,但是还需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和更微观的部分以及过程层面。对那些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外经验的参与,是不是参与程度越高,积极影响就越大?是否存在某一临界点,一旦超过此临界点,参与会对学生学习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参与课外经验的广度和深度,质量和数量究竟如何把握和权衡?决定学生主动愿意课外参与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课外参与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诸如性别、种族、能力、专业、所在院校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同样的课外经验是否对学生产生相同的影响,如果不同,又会产生何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倘若不充分利用教与学的课外经验,那么教师、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将会丢掉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11]990美国的研究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角度。课外经验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何种影响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 Report to the Nation and the Secretary of Educ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83(2):112-130.

[2]1969年,费尔德曼(K.A.Feldman)和纽科姆(T.M.Newcomb)合著《The Impact of College on Students》一书揭开了系统研究大学对学生影响的序幕,为之后人们理解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3]周作宇,周廷勇. 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1):29.

[4]Terenzini, P.T. et al. Students’ Out?of?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5):610-623.

[5]Ernest, L.B. College: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Princeton [M].New Jersey: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87:180

[6]Wilson, E.K. The Entering Student: Attributes and Agents of Change [M]// T. Newcomb & E. Wilson(Eds.) . College Peer Groups Chicago. Aldine,1966:71-106.

[7]Kuh,G. et al. Student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Transcending Artificial Boundaries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5.

[8]Terenzini, P.T. et al. Academic and Out?of?Class Influences on Students’ Intellectual Orientations [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5(1):23-44.

[9]Langley, S.C. et al. A Study of the Out?of?Class Experiences of Saint Mary’s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in Maynooth, Ireland [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al A: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2000:61.

[10]Kuh,G, D.K.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3(2).

[11]Strauss, L.C. & Terenzini, P.T.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in?and?of?class Experiences on Their Analytical and Group Skills: A Stud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8).

[12]Magolda, B.M.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2:56.

[13]Blimling, G.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Residence?halls on Students. J.S.Smart (Ed.) [J].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1993(9):267.

[14]Morishima, J.K.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of Residence Hall Groupings Based on Academic Major[M]// C.H.Bagley(Ed.) . Research on academic input: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nnu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Cortlan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Cortland, office of Institutional Planning, 1966:163-170.

[15]Blimling, G.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Residence?halls on Students.J.S.Smart (Ed.) [J].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1993(9):298.

[16]Blimling, G.S. & Hample, D. Structuring the Peer Environment in Residence Halls to Increase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verage?ability Students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79,20:310-316.

[17]Pascarella, E.T. & Terenzini, P.T. Student?faculty and Student?peer Relationships as Mediators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Undergraduate Residence Arrange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0(6):344-353.

[18]Pike, G.R. et al.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Impact of Residence Halls: The R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First?Year College Experiences and Persistence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7(6):609-621.

[19]Komarraju, M. et al. Role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 i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10(3):332?342.

[20]Terenzini, P.T. & Pascarella, E.T. Living with Myth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merica[J]. Change,1994(1):28-32.

[21]Astin, A.W.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 Revisited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22]Pascarella,E.T. et a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Participation and Freshman?year Cognitive Outcome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5(4):369-387.

[23]Laubscher, M.R. Encounters with difference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Out?of?Class 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Abroad[M].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4:62-68.

[24]Miller,R.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Selections from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M]. Brandon, VT: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1:79-84.

[25]Bowen, H.R. Investment in Learning: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Valu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San Fancisco: Jossey?Bass,1977:33.

[26]1870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W.Eliot)任命格尼(E.Gurney)为第一位院长(dean)负责协助校长开展纪律管理工作,标志着学术事务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相平行的二元结构的确立。参见:Terenzini, P.T. & Pascarella,E.T. Living with Myth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merica [J]. Change,1994 (1):28-32.

[27]Schroeder, C.C. 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6(2):118-122.

[28]Blimling, G.S. & Whitt, E.J.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 [J]. About Campus, 1998(1):10-15

[29]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et al.Powerful Partnership: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EB/OL] (s.d.) [2014-06-14]. http://www.acpa.nche.edu/powerful?partnerships?shared?responsibility?learning.

(责任编辑曾山金)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