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刍议

2022-06-08

徐建军 曹清燕

摘要:网络的特性与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背景激发了大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活跃的网络表达不仅使高校的舆论场下移,而且不断解构着高校的主流媒体,使高校秩序化的舆论生态格局被打破。基于网络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立场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抵制在实践面前沦为一种无意义的徒劳,而大学生网络表达中的舆论风险使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要坚持虚拟引导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坚持依托外力的“有为”与发挥网络自净功能的“无为”的结合,坚持法律、行政等“硬”性规制与人文关怀等“软”性引导的结合,坚持舆论防守与舆论进攻的结合,坚持舆论引导的及时性与持续性的结合。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大学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89-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网络社会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研究”,项目编号:13BXS085;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舆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3YBB220。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简介:徐建军(1954-),男,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清燕(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沙,4100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民意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表达集散地。大学生历来是网民的主力军,他们感觉敏锐,思维活跃。依托社会网络服务(SNS)社区、高校电子公告牌系统(BBS)论坛、博客(含微博)、QQ、微信、大学贴吧、新闻跟帖等渠道,他们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学校的相关问题进行网络表达,经过交流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情绪、意见、态度、信念乃至行为。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网络空间混杂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纷争等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其网络表达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能否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进行有效引导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活跃的网络表达影响着高校的舆论生态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于201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1]其中,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为4.37亿,微博用户为2.81亿,网民对这两项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70.7%和45.5%。[1]这些应用方便促进了民众的意见表达,它已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网络空间搭建成了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场域”[2],它不仅是“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3],也是民意集散地。“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4],“民意在网络上的现身,不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挥,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5]大学生历来是网民的主力军,“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1]。他们又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浓厚,对社会热点、焦点以及自身利益相关问题敏感,更勇于和敢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相对宽松的社会语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观点、态度、意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和对话。而网络的平等性、高度互动性及其舆论效应进一步激发、鼓励和强化着大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行为。无论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私下表达,还是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里的公开传播,抑或是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意见阵地的开通,都彰显着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也使他们更有力地参与舆论角力。

(一)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使高校的舆论场下移

大学生活跃的网络表达表达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气流,打破了高校秩序化的舆论生态格局。由于大学生更多地依托SNS社区、高校BBS论坛、博客(含微博)、QQ、微信、大学贴吧等渠道进行网络表达,“相对于主流网站、主流传播媒介所发布的‘宏内容’而言”[6]4,这些渠道所发布的网络“微内容”正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舆论潮此起彼伏,呈现出向各个方向奔涌的态势”。[6]4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成为影响高校舆论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变量,其对高校舆论格局的影响之一是带来了舆论“话语场的下移”[7]。网络让人人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8],大学生网民可以如此畅快地作为平等的主体发表意见,如此便捷地作为主人参与学校建设及国家社会事务,他们的声音也史无前例地被高校领导层所关注。

(二)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挑战着官方的“霸权独白”

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不仅使高校的舆论场下移,而且不断解构着高校的主流媒体,“罢免”着权威。喻国明曾借用法国哲学家福柯(M.Foucault)对人类社会控制方式的比喻——“全景监狱”,指出网络的兴起使“全景监狱”变为“共景监狱”。“全景监狱”式的社会治理建立在对信息资源垄断的基础上,管理者借助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实现成本低、效率高的社会治理。[9]21而网络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使原先以传者为中心的宣传模式已不适用。“与‘全景监狱’相对,‘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9]21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对权威更容易有逆反倾向,对政府、专家、官方等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反向认知”定势,他们通过不断涌流的个体表达、“交头接耳”地彼此沟通设置着高校的公共议程,挑战着官方和主流媒体的“霸权独白”。

徐建军曹清燕: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刍议

(三)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使高校主流话语面临“边缘化”风险

大学生多元喷涌的网络表达所带来的“冲击效应”[10],使高校主流话语面临“边缘化”风险,当它与深处改革开放过程中矛盾凸显的社会现实纠缠在一起,引起的舆论风险和变数越来越错综复杂。面对社会和高校管理中的问题,网络提供的人人可当“发言人”的角色便利成了大学生情绪宣泄的绝佳空间和武器。“无权势的网民,要释放道德紧张,舒缓怨恨情绪,一种廉价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聚焦于此类事件,完成一次‘想象的报复’。”[11]64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个亚群体,情感丰富的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泄愤吐槽。目前高校网络舆论中的热点话题涉及到权力的监督、真相的发掘、道德的捍卫、权威的消解等,颇有“网络批判现实主义”[12]的色彩。更复杂的是,国内外反动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重要目标群体,极力丑化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社会,向大学生展开舆论攻势。高校网络空间也存在着反党、反社会的声音,爱国、爱党者则被斥为“五毛党”。同时又有“网络民族主义”,甚至带有民粹色彩,这使高校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种流派纷争不断,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舆论大战。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合理性

“在中国新媒体身上,承载了过重的舆论表达诉求,造成了新媒体表达空间的无序和扭曲。”[13]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意在让大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少一点盲目从众,多一点客观理性少一点冲动偏激,多一份事实了解少一份稀里糊涂。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是基于现实层面的考量,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都具有合理性。

(一)基于网络自由主义的批判

曾有学者和民众认为,网络本身代表着自由,任何对网络行为的干预都是对自由的侵犯。网络自由主义以《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为代表,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应该完全摆脱政府和外力的影响和介入。然而,自网络产生开始,网络的自由就使空间中存在各种乱象。从道德缺失到网络犯罪、从谣言泛滥到谩骂之声,互联网空间中存在的戾气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了网络自由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事实上,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的考虑,出于对表达失控的本能恐惧和对集体行动非理性冲动的担忧,对民众表达进行适度的控制已成为国际惯例,这本身似乎宣告了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的破产。正如托夫勒(A.Toffler)曾指出的[14]:

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容忍完全自由的信息流通。保守某些秘密对社会生存来说非常重要。有时社会真会面临明显而立即的危险,而绝对的信息自由则像允许纵火犯继续在烈火中浇油。绝对意见表达的自由和世界上其他的绝对一样,不可能存在。

有学者认为[15]:

一些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将互联网看做是一种公共资源,而另外一些人主要将其看做是一种创造利润的方式。一些更为激进的支持者反对任何对互联网施加的控制,不管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为了私人利益,因为他们认为任何管理都是对互联网精神的背叛。不过,这种看法被认为是政治上的天真、精英主义和专家统治论。

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进行介入就不应看作对大学生网络自由的粗暴干涉,相反,对自由的适当限定恰恰是对自由的保障。

(二)基于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实考量

从大学生的网络表达看,高校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现实的舆论风险,最为明显就是大学生的情绪化、偏激化表达。由于网络空间遮蔽了个体的识别信息,传统的价值标准和参考框架淡化为变幻莫测的背景,失去了某种“社会化”控制的网民,进行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11]46,私密的我、夸张的我、情绪性的我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网络成为公共舆论和社会情绪的‘泄洪区’,这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表达定势。”[11]188-189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会认知一定程度上具有“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的特点,本就容易进入非理性状态,而大学生群体血气方刚,加上这一群体同质性较强,更容易发生从众现象,思维也容易走向极端。勒庞(G.Le Bon)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其思想独立性难以坚守。“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却会变成野蛮人……[16]在群体心理的支配下,群体会显得冲动、急躁、易受暗示、轻信、情绪夸张、单纯、偏执、专横,容易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美国学者桑斯坦(C.R.Sunstein)在研究网民的网络行为时提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7]47。桑斯坦曾用证据表明,网上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比例是现实生活中的两倍多[17]51。团体在争论过程中做出决定时,最方便的方法有时是走向极端,而不是温和地向中间考虑。在高校网络空间中,论坛或跟帖中往往那些言辞激烈的帖子比态度中肯、重在说理的帖子更容易获得支持。

因此,无论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基于现实考量,都需要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南振中曾把“舆论引导”概括为6句话:“公布事实即引导;辨明是非即引导;指出利害即引导;讲清大局即引导;揭示趋势即引导;及时沟通即引导。”[18]笔者甚为赞同。虽然在现代社会,尤其面对具有相当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不应消除也消除不了舆论的“不一律”,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犹如一盘散沙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在错综复杂的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圈中,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导性舆论,实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和谐。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

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也是反映民众呼唤、感受社会冷暖的“皮肤”[19]。虽然大学生的网络表达“真理与错误并存、意见与情绪齐飞”,但对待高校学生网络舆论,不能以引导为名对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施以简单的控制甚至打压。进行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不是把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视为“洪水猛兽”以期除之而后快,而是“放大该放大的、缩小该缩小的”[20],在多元中立主导、在沟通中求理解,在对话中谋共识。同时应从学生网络舆情波动中洞察大学生的心理走向,从而“顺势而动”。

(一)坚持虚拟引导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矛盾冲突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矛盾的反映,如果现实问题不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应对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众多高校网络热点事件中学生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已经显示出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事情得到现实的解决,大学生网民的诉求得到了及时或合理的回应,则舆论消弭;如果大学生网民所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连官方解决问题的态度都无法看到的话,舆论则会一直发酵、扩散,甚至会升级,直至问题的解决。

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一方面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针对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探索网上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方法,增强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共识,引领各种思潮和观念。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网络舆情所反映的问题或矛盾予以重视,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需要长期规划的也要给大学生一个表态,让他们看得到希望。唯有回应大学生的呼声,切实读懂大学生期待的舆论引导才是脚踏实地、掷地有声的,也才能真正抚慰情绪,为社会改革和学校发展赢取宝贵的时间和民心。

(二)坚持依托外力的“有为”与发挥网络自净功能的“无为”相结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对学生网络舆论施以系统外的力量,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网络舆论的自净机制。基于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良莠不齐的大学生网民素质、尚未理性宽容的网络表达,“有为”而治显得极为迫切。但网络的无中心性又使网络传播具有自组织性,表现出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21]的特点,网民在自由表达中会剔除错误思想,真理也会战胜谬误。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在坚持重大事件上“舆论一律”[22]157前提下,还需要利用和遵循“自组织”规律,通过设立言论自由机制,给予舆论足够的“呼吸空间”,对“舆论不一律”[22]157予以宽容,既保护其特色又成功地消减负向舆论的中伤力,无为而治地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总之,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有为”治理和“无为”而治不可偏废,要合理巧妙地发挥“虚拟空间的双重效应”[23]。

(三)坚持法律、行政等“硬”性规制与人文关怀等“软”性引导的结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用必要的硬手段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论表达的合理界限,又需要用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民的理性表达,通过关怀、疏导和感化大学生网民实现舆论的良性发展。硬手段主要指学校纪律、规定乃至国家法律的约束,通过增加非法言论表达的代价来阻止舆论的负向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硬手段对言论表达的规范会产生一定的“寒蝉效应”[24]从而伤害大学生网民的表达热情,妨碍真相的揭示和传播,甚至会因过度的“寒蝉效应”使既得利益者免于公众监督,反而增加大学生的不信任感。因此需要将“寒蝉效应”维系在一个正常的度之内。所谓软手段,一是信息公开,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在大学生对信息渴求的情势下,唯有信息公开方能引导舆论走向,这也是一个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争取舆论引导主动权的策略。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软手段还包括情绪疏导,逐步做通大学生的情绪安抚工作。再次是结合大学生成长所需施以人文关怀,赢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四)坚持舆论防守与舆论进攻的结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一方面需要防守,即针对既有的舆论热点和问题进行引导,扭转舆论走向;一方面又需要加大攻势,抢夺舆论话语权,扩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引导的引导力。目前的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更多的以事后干预为主,不仅事前防范和预警不足,即使在事后干预中对舆论引导也不够彻底。在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烈的就事论事风格,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项日常性的舆论活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层出不穷,单纯就事论事式的引导会显得疲于应对、捉襟见肘。网络舆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也已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要打好主动仗,深入开展舆情预警与研判,战略性地做出规划,针对性地施以引导。同时各种配套工作要深入展开,诸如畅通表达渠道、打造主流声音传播平台、提升校园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纪律和立法规制、教育引导等。

(五)坚持舆论引导的及时性与持续性的结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一方面需要及时应对,果断迅速处理紧急舆情;另一方面要长期不懈、有条不紊地主动发布主流意见,传播主流声音,塑造主流价值观,凝聚网络共识。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及时处理非常重要,尤其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更是如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官方拥有主场优势,对信息掌握更全面,如能及时公布并追踪,做好事件的“定义者”,则既能彰显官方信息透明的诚意,亦能掌控信息发布的措辞,有利于舆论引导的开展。反之,如果作为舆论引导主体的官方没有及时发声,则很容易丧失主场优势,丧失舆论引导的最佳契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除了坚持及时性原则,还应坚持持续性原则。一些网络事件折射出的是大学生网民的情绪问题以及社会矛盾或问题。无论是大学生网民情绪的疏导,抑或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会因一次舆情事件的成功应对而一劳永逸。而且一些负面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被大学生网民“标签化”,一些群体又容易被大学生网民“妖魔化”,面对大学生网民这样的“刻板印象”,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长期不懈,稳中求进。

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上,诸如信息公开引导法、理论澄清引导法、情绪疏通引导法、意见领袖引导法、议程设置引导法等都是值得探索和应用的,这也是笔者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03-05)[2014-03-2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1.

[3]姚健.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政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1.

[4]贺卫方.中国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N].南都周刊,2007-07-06(44).

[5]王怡.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N].中国新闻周刊,2004-01-19(165).

[6]萧功秦.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2(6).

[7]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4.

[8]尼葛洛庞帝,N.数字化生存[M]. 胡泳,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5.

[9]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8).

[10]张蓉.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2.

[11]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赵金,闵大洪.对话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J].青年记者,2004(10):37-39.

[13]张涛甫.表达与引导[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73.

[14]托夫勒,A.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29.

[15]转引自:查德威克,A.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 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4.

[16]勒庞,G.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

[17]桑斯坦,C.R.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3):6-10.

[19]Noelle?Neumann,E.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62-63.

[20]胡杨,徐建军,张宝.社会认知心理学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3(3):74-78.

[21]王京山.自组织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75-84.

[22]毛泽东.驳“舆论一律”[M]//毛泽东选集编辑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3]陈清波.网络舆论的价值引导原则与方法探析[J].2009(5):36-37.

[24]桑斯坦,N.谣言[M].张楠迪扬,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责任编辑 庞青山)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