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解除大学之蔽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

2022-06-08

段慧兰

摘要: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站在中西比较、古今融通的高度,借助儒家《大学》这一经典,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和“新民”,清晰而深刻回答了大学为何、大学何为的问题。当下大学认识与实践之蔽,表现在价值论误区、工具论误区、技术论误区以及非理性误区,严重制约大学健康发展。大学因人而存在,因高深知识而存在。在以传授和创造高深知识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需充分重视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授受与创造的环境、授受与创造的制度这三大要素。解除大学之蔽,需走出大学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大学的终极目的,将知识的承载者与创造者作为大学的第一资源,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用科学理性的大学制度规约和管理学校。

关键词:梅贻琦;大学;大学之蔽;大学之本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5-0069-05

大学产生于西方,已有近千年历史。大学为何、大学何为,探究这一本源性、基础性问题者不可胜数,但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说:“如果有人要我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来阐述‘大学是什么’,那么我借用一句古老的话来表述,‘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2]美国教育家博耶(Eenerst L.Boyer)在《大学生活》中论述,一个新式的大学必须是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里,责任和品德为社区里的每个人所接纳,共同的价值也为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所分享。[3]美国的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则认为,“对于大学而言,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的主要职责——培养学者,保持学习和调研的传统”。[4]22对大学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认知,导致不同的大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正确的认知对于大学的发展是福音,谬误或偏狭的认知则可能是灾难。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5]对于大学的认知,断不能“蔽于一曲”,“闇于大理”。

1914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梅贻琦先生,成功出掌清华大学并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清华大学建校30周年,欧美著名大学发来贺电说“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6],即是对其治校成就的高度评价。“近一个世纪前的民国大学,作为东西方文化良性融合的结晶体,最大可敬之处是对舶自西方的现代大学基本品格的尊重”[7],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长期间,秉持“兼容会通”的办学理念,既注重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重视吸收西方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并身体力行,使清华大学在十年之间声名鹊起,学术大师辈出,这种风范一直延续到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大学一解》。此文是梅先生在主持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工作期间,由他本人拟纲,由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先生执笔的。在大学乱象丛生、遭遇异化危机的今天,研读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仍有茅塞顿开之感,深感探究大学之本、解除大学之蔽的必要,也从中发现了一些探本解蔽的路径。

一、梅贻琦心中的大学

梅贻琦先生认为,制度与精神是大学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大学自诞生以来,制度屡经嬗变,不断完善,然精神恒久,古今中外相通。大学的最大目的就是传道育人。他说,“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8]1大学传什么道呢,传的是个体和群体“安所、遂生之道”,通俗而言,就是如何使个体生命和群体生活安然顺遂,进而彼此和谐、互相促进、共同繁荣。这就是先生眼里的本真的大学,充满了人文关怀、生命意识和中国传统和谐共生的人文理想。实际上,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相通的。

梅贻琦先生站在中西比较、古今融通的高度,借助儒家《大学》这一经典,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和“新民”,[9]前者有益于个体的发展,后者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梅贻琦提出,“明明德”就是要健全完善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一人整个之人格”而非“人格之片段”;[8]2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的培育和意志的磨炼。在学生求知方面,他指出大学“教学方法之效率亦大有尚待扩充者”[8]2,强调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益心”的重要性,反对一味灌输,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就具备了学习的动能,具备了“自动之功”,也必能收到“日新之效”。在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上,先生强调重视教师的身教和学生的自我修养。就教师的身教而言,治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特别重要,治学讲究严谨,思想方法避免偏蔽,要达到这点,必须“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8]3。他提出了关于构建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大鱼前导,小鱼尾随。”[8]4教师以身立范,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在学生自我修养上,先生指出了时间、空间、交友的重要性,直陈学校课程多、课业重,教育社会化、集体化,师友古人联系不足的缺失。大学环境应该是宽松自由的,大学要实现其目的,必须有一个符合大学本体发展需要的环境。先生反对学校把学生宿舍弄得像营房,认为那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梅贻琦看来,大学“新民”功能的发挥,“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二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8]7这里,他分析了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的利弊,认为“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8]7主张大学重点应在于通识教育,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8]7他以独特的人文情怀,指出“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8]8“不论一人一身之修明之程度,不问其通识之有无多寡,而但以一纸文凭为出身之标识者,斯失之矣”。[8]9此番恳切之言,对当下大学教育仍有启发作用。

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为人所熟知、所重视,但大学的道德文化功能常为人所忽视。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作为教化之重镇,国家文化之中心,“大学机构新民之途,一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二为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8]10大学是文明教化之地,理应为社会风气的形成树立表率。“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10],实际上,一所大学的风气,对于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风气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作为社会精英密集之地的大学,理应担负起“文化启蒙和文化创新”[11]的使命,为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新文化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实现大学新民之效呢?在文章中,梅贻琦先生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认为“大学之新民之效,初不待大学生之学成与参加事业而始见也……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探讨之风气”。[8]11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言知有博约之原则,言情有裁节之原则,言志有持养之原则,但这些还只是就学者一身内在之制裁即“明明德”而言,“若自新民之需要言之,则学术自由之重要,更有不言而自明者在。”[8]11他提出大学应“无所不思,无所不言。”[8]11在先生眼里,新民之大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大学教育,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不能为一时一地所限制,大学所期望获得的成就,亦不可能是计日而待之近功。因此,大学的“无所不思”之中,“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思”,大学的“无所不言”之中,“亦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言”。[8]11梅先生言道:“亦正惟其所思所言,不尽合时宜,乃或不合于将来,而新文化之因素胥于是生,进步之机缘,胥于是启,而新民之大业,亦胥于是奠其基矣。”[8]11大学在“心智领域的超越、学术领域的超越和思想领域的超越”,是人类最重要的“引领性的超越”[12]270。梅贻琦先生所强调的大学新民之效,乃源于大学的“超越特性”[12]272,且不能不有赖于大学的思想与学术自由。

《大学一解》篇幅不长,但内容宏富,涵括了大学教育的一系列本源性问题,包括大学的性质、目的、功能、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环境、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等,清晰而深刻回答了大学为何、大学何为的问题,其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对于今天的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仍具有明目解蔽、振聋发聩的效用。

二、当下大学认识与实践之蔽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以学者的理性和批判精神,批判了他所处时代大学的种种弊端,分析了大学于明明德和新民“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现象与原因。读来真有一种“物已非,人犹在”之感,仿佛说的就是今天,对今日之大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大学发展至今,空前繁荣,堪称“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创造”[13],然不少大学在发展中已逐渐偏离大学本体,背离大学本真,丧失大学精神,实堪忧心。理性反思当下大学认识与实践之蔽,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误区。

(一)价值论误区

大学教育重价值追求,但对价值的认识趋于偏狭,存在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14]重结果的价值轻过程的价值、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的偏向。就学生而言,重视能证明身份、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一纸文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分;就老师而言,重视职称和待遇、名誉和地位。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教育方向的偏离,使大学走上一条扭曲大学本体的路径。于是,在大学里,重知识传授和单向灌输,不重情感、意志的培养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重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轻人文科学知识;重专识轻通识;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奏技者”和“看客”之间的关系。大学固然可以带来物质上的价值,但大学的根本是人,大学关注的应然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若论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学的终极价值所在。

(二)工具论误区

工具论误区表现在把大学作为工具,作为实现预定目标的手段。把大学作为政治的工具导致大学行政化,作为经济的工具导致大学产业化。大学行政化已备受学界和社会诟病。官本位盛行,大学管理者官员化,大学管理行政化,学术资源向行政资源聚集,学术腐败等,使大学由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异化为行政机构。教育产业化的潮流冲击校园,导致许多大学把经济效益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甚至因此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校园市场气息弥漫,师生关系异化成一种商业关系,学生对老师甚至以“老板”相称。大学被工具化是大学最大的身份迷失,导致教育目的模糊,学校风气败坏,不但不能发挥倡导和树立良好风气的作用,还使大学不断庸俗化。今日大学之美誉度与公信力在逐渐下降,人们心目中的大学已不再是“真善美的保护人”[15]143,不再是“社会的良心”[15]146。

(三)技术论误区

大学组织自有其自身特性,大学教育自有其特殊规律,“大学治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本来在大学自身”,[12]545但不少管理者习惯用技术手段对待和管理大学,最明显的就是工程化和标准化。实施各种工程,出台各种标准,对大学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估和考核,使大学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准备和接受评估考核上,难免导致大学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也影响到大学个性和自主性的充分发挥。甚至有学者质疑大学教育是不是成了“应评教育”[16]。时下的大学仍然需要面对外界的诸多干预,大学内生性的发展动力长期受到抑制,难以真正实现自主办学。

(四)非理性误区

人类的理性行为往往与非理性行为相伴而来。在大学发展上,非理性行为导致大学的非正常发展。比如,在大学办学规模上,盲目贪大求全,以为规模越大越好,造成规模的扩张与大学的实际办学能力不相适应,以致重陷“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呈现出“一种非理性教育形态”[17],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以为越全越好,逐渐失去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设施建设上,以为大楼越新越好,不注重大学的人文底蕴的培育和大学精神的传承。西方大学所具有的学科、专业、学位等,我们的大学也均具有,但大学繁荣的表象还是无法遮蔽大学内涵缺失的现实。

三、回归大学之本

追索大学的原生状态和历史存在,让我们认识到,大学因人而存在,因高深知识而存在,“因培养学生而存在”[18]。在以传授和创造高深知识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需充分重视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授受与创造的环境、授受与创造的制度这三大要素,否则,大学将难以发展知识,发展人本身,难以成为人类精神成长的家园。

(一) 尊重爱护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

“求知是人的本性”[19]。当900多年前,数百名意大利及阿尔卑斯山以外地方的人远离故土,来到博洛尼亚(Bologna)时,他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求知的需要。博洛尼亚成为一个求知者的聚集地,这是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是人们对知识的需要造就了大学。为了满足人自身发展的这种需要,传授和创造知识成为大学的第一要务。梅贻琦先生认为,知识应该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就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言,应该包括知、情、意的全面发展。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各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的,某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人格的不完善。蔡元培先生也曾说,“那时候我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20]依两位先生的观点,知识的授受无疑当以通识为上。这种通识教育具有“自由特征”,“可以保护和提升人的求知天性,并通过培养整全的人而提供去外在意义的功能”。[21]

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和服务社会职能,皆是由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派生或衍生出来的。因为教师要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就必须不断创新和繁荣学术,否则就无新的知识可传。相应地,大学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职能,服务社会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缘于此,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作为大学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应该受到最大的爱护与尊重。“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人为学者先”[22]。“大学的好坏是由大学里的人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学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23]这里的“大学人”,就是大学里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他们应是“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24],是能有效运用“善知”与“真知”[25]的人,也是能将“求学”与“做人”“融通合一”[26]的人。

(二)优化知识授受与创造的环境

知识授受与创造的环境包括知识授受与创造的空间、讲堂、论坛、图书馆、实验室等,也包括软环境如风气、氛围等。梅贻琦先生虽然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精辟之论,但他也很重视知识授受与创造的环境。他说,新文化因素之孕育凭借“师生之德行才智,图书实验”[8]11。在这篇精短文章中,几处论及知识授受与创造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非营房的居住环境、自由的学术空气。特别是自由的学术空气,是古今优秀大学的共性所在。故蔡元培先生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美国的布鲁姆(Allan Bloom)也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27]

(三)完善知识授受与创造的制度

制度是大学组织化、机构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成体系、成规范的制度,知识授受与创造处于松散、自在状态,就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如哈斯金斯所言,“制度才是大学传统最直接的表现。”[4]21梅贻琦“所谓的‘大学之道’,在形而上的层面是大学精神,在操作性的层面就是大学制度”。[28]在制度建设中,一方面,大学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需要减少来自政府的控制,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知识有效地授受与创造,在大学内部还需充分考虑如何保障教师的“学术自主权”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如果传授知识的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权与科研自主权”[29],接受知识的学生缺乏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由,就会严重制约知识的授受与创造,就会看不到充满生命气息的有诗意的教育教学,大学也就难以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大学。

结语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末尾说:“今日之大学教育,于明明德一方面,了解犹颇有未尽,践履犹颇有不力者……于新民一方面亦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须“不尽者尽之,不力者力之”[8]11-12。大学认识和实践之蔽,制约大学健康发展。解除大学之蔽,需走出大学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回归大学之本,还原大学本真,并努力实践之,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大学的终极目的,将知识承载者与创造者作为大学的第一资源,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用科学理性的大学制度规约和管理学校,使大学真正肩负起育人责任、“知识责任”与“社会道德责任”。[30]诚如是,则大学之兴可望矣。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K.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2]纽曼,J.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3.

[4]哈斯金斯,C.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2.

[5]张觉.荀子校注[O].长沙:岳麓书社,2006:262.

[6]马英利.《大学一解》解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2):13.

[7]黄俊伟.公共记忆中的民国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12(4):74.

[8]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9]朱熹.大学[O]//朱熹.大学·中庸.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

[10]加塞特,J.O.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11]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

[1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卷(续)[M]//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3]张楚廷.大学是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

[14]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83.

[15]布鲁贝克,J.S.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张家.大学教育成了应评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1):1.

[17]张少雄.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14.

[18]别敦荣,隆芳敏.剑桥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1(4):38.

[1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20]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G]∥钟叔和,朱纯.过去的大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

[21]高晓清.通识教育及其功能——一种以“研究意义”为起点的逻辑考证[J].现代大学教育,2012(5):14.

[22]张楚廷.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1.

[23]王建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4(2):8.

[24]雅斯贝尔斯,K.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9.

[25]张少雄.学习的永恒维度与永恒评价指标[J].大学教育科学,2013(6):90.

[26]钱穆.新亚学规[G]//钱穆.新亚遗铎.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

[27]布鲁姆,A.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清,宋丽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4.

[28]杨东平.重建大学制度[M]//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

[29]段慧兰.大学自主办学的理想愿景与现实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11(4):106-107.

[30]刘会胜,周小金.中国大学,永恒的机构还是应时的存在[J].现代大学教育,2011(4):23.

(责任编辑张 芊)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