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主体间性视角下教师主体性迷失现象探析

2022-06-08

贺倩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主体间性视角来考察目前的高校教育。主体间性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中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本文分析了教师主体性迷失带来的一些问题,探索了教师主体性回归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主体间性;教师主体性;迷失;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82—02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简介:贺倩(1968— ),女,上海人。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核心范畴,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哲学从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并以主体为中心的主体性哲学转向了主体—主体共在的主体间性哲学。主体间性,就是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认为存在是主体间的存在,强调主体间的关系和作用是平等、互动与互补。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育理论的热点也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主体性教育转向了现今的主体间性教育,其中,师生关系的讨论也从主客体关系转向互为主体关系。这种互为主体的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中地位平等的主体,双方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实现交流、理解、制约、促进。尽管主体间性教育强调师生的双主体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偏差,教师容易从主体的唯我滑向主体的迷失。

一、 教师主体性迷失的表现

(一)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课堂教学一直鼓励各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方式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实施中,没有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仅仅是为丰富课堂而刻意设计时髦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环节,会使课堂教学表面活跃而内涵不足,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热热闹闹地讨论,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既没有知识的累积,也没有能力的锻炼,学生课后往往也只记得教师讲的笑话,却忘记所讲的内容。高校课堂毕竟不是小学课堂,需要一定的深度。在没有教师主体引导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是盲目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只能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的肤浅化。在学生主体性为主、教师主体性为辅的理念下,“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为衡量教师教学的标准。一方面,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必须面对主体性弱化的现实。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一些教师便降低教学要求,简化教学内容,把常识当知识,学生学得容易,教师教得轻松,皆大欢喜。但教学内容的肤浅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了迷思:满足于对知识的简单认识和接触,不愿意进行纵深的理解和消化,更不擅长融会贯通和应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下降,培养出的学生是只会接受、不会批判的单向度人。显然,教师主体性不敢正常发挥,只能扼杀学生的主体性。[1]

(三)迎合学生,不敢批评。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迎合学生心理,唤起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下教育的热点议题。而迎合学生的前提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应平等地交流、理解和共享。但在抑制教师主体性,张扬学生主体性的现状下,为了避免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发生问题,教师通常采取简单的迎合方法,而无条件的迎合就成了放任,[2]在教学中直接表现为一些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不少学生并不理解教师批评教育的苦心,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基于此,一些教师对学生迟到、玩手机等不当表现,很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放任的结果是使学生的不当表现得以蔓延,导致学风恶化。

二、教师主体性回归的路径

(一)正确认识主体间性。经历了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的发展,容易使人误认为主体间性是反主体性的。事实上,主体间性本质是主体间与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教育不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教育的扬弃。所谓的扬弃,就是既要保留教师的主体性,又要抛弃教师唯我的主体性,简言之,在主体间性教育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平等的,教学任务是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对话中完成的。因此,把学生主体性弱的原因归咎于教师主体性强显然不符合主体间性本质。事实上,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弱化造成学生主体性的弱化,因为主体性弱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主体性强的学生。可见,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任何一方主体性的抑制都会影响另一方主体性的发挥。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囿于各种评价制度和量化考评指标,教师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较大的约束。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内容集中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就科研评价而言,尽管教学一直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存在的不争事实是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不好,教师很难评上职称。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只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主体性投入不够,这也是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化、教学内容趋向肤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科研考评机制,首先,需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一方面,不能轻科研,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老师作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不能过于倚重科研,高校毕竟不是科研院所,不仅科研资源条件比不过科研院所,而且还要肩负教学的重任。其次,科研不能给予硬性的量化指标。科研与教学的逻辑是不同的,科研注重过程,是厚积薄发,而教学注重结果,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科研需要耐性和时间。而硬性指标下,一年完成多少科研任务是违背科研逻辑的,就算完成,也是缺少含金量的科研。

就教学评价来看,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采取学生为教师打分的方式,打分的目的是让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但一些高校把学生的打分和教师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这就容易使教学变味,个别教师甚至会把严肃的教学变成了哄学生开心。同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是教师一味迎合学生,不敢批评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也要考虑教师的主体性,应该把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结合起来,学生的打分只是短期的效果,而社会的评价则是长期的效果。

(三)增强教师主体的指导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平等互动,而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指导上。指导的基础首选是对话。对话体现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平等性,教师不再是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加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并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是理解。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理解,包括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相互理解,也包括文本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理解。教师指导性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对教材、资料等文本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作者的观点转向文本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和理解,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意义,形成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性。再次是共享。进入师生共同卷入并融合到教育之中,从差异性的看法到取得共识进而完成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2]汤新华.试论教师教学主体性的迷失和回归[EB/OL].溧阳教育信息网,http://www.lyjy.net/node/xwzx_07/2013-6-6/13668 4436397251513.html .

[3]刘涛.浅谈主体间性理论与课堂教学[J].理论导刊,2008(11).

[4]沈正远.朴素: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J].江苏教育,2008(23).

[5]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