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育才”与“制器”: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

2022-06-08

  【内容提要】近两年我国高校继续刮起的“抢状元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教育是为了“育才”,而不是“制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或“状元”;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为此,教育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必须有清醒的生命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成为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者;高考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和指导下进行完善。

  【关 键 词】“育才”与“制器”/教育目的/教育改革/追问思考

  【作者简介】王北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1-0008-04

  在我们天天叫响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喊声中,最近在我国教育领域继续刮起的“状元风”愈演愈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追问。据报载,2008年某两所高校带头吸引状元,提高了对状元的奖励力度,“状元”奖学金一路走高:一所学校宣布,今年高考各省市第一名和国际奥赛的金银牌获得者所获得的“新生奖学金”将从2万元提高至4万元,据说如果是文科状元报考人文学院,还另加6万元。另一所学校也不甘示弱,将最高奖学金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广东省内,状元最高奖学金达到10万元[1]。

  奖励状元、想录取尖子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什么。它将会进一步带动中学更加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在“中招”中也开始追求所谓的“状元”,请看一所中学在2008年中招后的一副对联:“励精图治,锻造三名中招状元;风雨沧桑,培育万千优秀学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现实追问:办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虽然也出现了山东高考分数“隐私化”,不准以高考成绩排名;出现了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敢向热炒状元之风泼冷水,但这毕竟是少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主要任务的首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又怎样去理解和贯彻落实呢?且不说这些所谓的“状元”毕业后都到了哪里,就现实而言,这种做法是否又会重新刺激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搞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呢?本文从现实出发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为了“育才”和对灵魂的引导与塑造

  1.教育是为了“育才”,不是“制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或“状元”;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为了人的发展,但仅此还不够,应是培养有智慧的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和一生的成功奠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快乐与幸福,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和走向快乐、幸福的人生。教育应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优良的品质、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有个性魅力的真正的人。为此,教育是一种培育人才、塑造灵魂的事业,是为了“培育人才”,而不是“制造学习机器”;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生境界的事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学生”或个别“状元”;教育是一种为学生的成功和幸福打基础的事业,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为考高分以牺牲学生的某些身心发展为代价。其实,国外许多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这些“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说,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而不是培养“高分”和制造“升学率”。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2]。国外这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意义。

  从理论上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现实又并非如此。这里不能不提2007年出现的所谓“状元”张非事例,《南方周末》于2007年6月28日详细刊出并陆续被一些报刊转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全国广泛的社会关注。张非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两次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但都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退学。后来,他又以677分的成绩考取了南充的理科亚军,又被录取。此例虽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毕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实,折射出教育的弊端,也刺痛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经,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反思。

  张非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张非同样迷恋上网而误了学业的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智商高情商低、文化素质低、受教育无教养的问题仍存在于教育现实之中。有的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学生不知孝敬父母,有的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有的学生已成了学习机器。例如,有位学生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取钱,还有一位考研究生的考生找不到考场而打电话让爹娘来帮忙,结果耽误了考试。这些案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存在着(某些地区和学校还严重存在着)教育是为了升学,办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要分重点班、重点校,就要考出“状元”,甚至把有些学生训练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的问题。李政道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而实际上是做“学答”,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的题目。尤其近几年重点高校争夺状元风的愈演愈烈,对录取的“状元”甚至前五名的奖励许诺不断升级,就造成了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考虑学生的生命与幸福,结果培养出了如当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描述的“每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3]所谓的片面发展的“人才”。诚如张非的母亲所发出的伤心的感言:“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4]

  2.办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不是为了学会对付考试得高分;学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不是为考技而专设的“训练场”;课堂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不能成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禁所”。毋庸置疑,自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和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春风吹拂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校园,许多学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也的确出现了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然而,表面上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却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弄虚作假之风在教育上根深蒂固。大量的案例说明了目前我国教育由于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当然客观上就存在一考定终身、一卷定乾坤、一分定输赢的问题,所以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漠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学校围绕高考、封闭式训练、题海战术,师生们在教室中夜以继日地为升学抛洒血汗。许多学校在高中二年级就开始了文理分班,有的学校提出:“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有的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令人吃惊的口号。素质教育在“频繁的考试和题海”中、在高三的“一模(测)、二模(测)、三模(测)”中显得苍白无力。学校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而成了考技专设的“训练场”;课堂不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而是成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禁所”。有些教师为了升学率,不惜讽刺、挖苦、体罚那些被认为考学无望的学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曾引用日本的调查报告说明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日本《文艺春秋》2008年6月刊登了他们对我国一些小学的调查报告,讲到中国小皇帝的眼泪超乎想象。学校以成绩划分等级,甚至以成绩判断人品,一旦成绩落后就会被人讥笑为笨蛋。学生吵架,学生成绩好的会以“我的成绩比你好”来威胁对方。有的小学生每天做作业3小时,每10分钟母亲就来检查做得如何。学生活得很累,60%的小学生感到有压力,10%的中小学生想到自杀。如果这个调查是真实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他们都有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吗[5]?

  这些做法致使学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近视率的上升和体质的下降以及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和增多等。有些学生“情商”低下,不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不知孝敬父母,不会做人;有些学生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到了必须下力气改革的时候了。教育虽然离不开考试、升学,即便如此,也要“取分有道”,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学校应该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在此场中,他们的德、智、体、美等素质应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而不是为训练考生、考试、拿高分专设的“训练场”或“竞技场”;课堂理应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抒发情感、发展个性提供锻炼的舞台,而不是限制他们、控制他们、捆绑他们、压抑他们的“禁所”。

  二、教育究竟应做什么: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

  1.教育要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校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她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学校层面,就是要树立以“引领”为指导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人人有才但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拥有一个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到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特长育人才。

  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笔者这里为什么提出必须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呢?因为这是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有进取、创新精神,敢于面对挑战,具有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学会共处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责任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笔者可以把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总体要求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是从精神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精神,即求知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拼搏精神、爱国与集体主义精神。二是从素质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素养,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文化科技素养、良好的身体素养、良好的劳动素养、良好的艺术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三是从能力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能力,即良好的思维能力、良好的生存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生活能力。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将是这六种精神、六种素养、六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们从不同层面交叉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笔者把三个层面的精神、素养、能力融合为下面的结构图:

综合素质内涵结构图

  实际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主要任务的首位,并提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的综合素质的思路。由此可见,为适应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必须矢志不移地下大力气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2.教育必须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要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丰富其情感,使其掌握获取幸福的各种本领,学会关爱生命、完善生命,不断地激发生命的潜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境界。真正的教育应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独立性、个体性的生命存在,是一个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禀赋、兴趣、气质、情感体验等,所以生命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会化解焦虑、学会培养情感、学会追求幸福、学会体验人生、学会智慧地生存和愉快地生活。

  当前的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学校忽略了引导青少年去体验或意识生命自身存在的意义,很少去探究与关心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因而造成许多人经常会陷入焦虑烦躁之中,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消沉、绝望,还存在虚伪、自私、任性等问题。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生命,倡导生命教育。又由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生命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其自由和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从而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集体、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既有个性价值追求,又有社会共同理想的人。教育有了生命意识,才能更直接地激发其对象的生命活力与提高其生命的质量。2008年云南省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在全省实施“三生教育”,要求各地各校要按照文件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要保证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突出实践活动[6]。这种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是一种真正的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做法。

  生命教育中要注意做好“情感教育”和“幸福教育”。情感是人之生命的重要内涵,是人生命力量的重要体现。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是完成人生事业的必备条件。而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宰,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着重智轻情的现象,即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关爱、帮助、信任、团结等积极情感,相反存在虚伪、自私、任性等问题。所谓的“考霸”张非可谓智商高情商低的典型代表。要解决重智轻情的问题,就要开展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性品质,发展其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还应该是追求幸福的崇高事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德行、强健体魄,使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各种本领,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各自的幸福。然而,目前的教育在升学第一的影响下,学生成了全社会最辛苦、最可怜、最不幸福的人。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近视度数随年级升高,睡眠时间愈来愈少,有些学生到家挨吵挨打成了家常便饭。而他们的精神、情趣、人格这些生命本质的东西则被冷落、被忽视了,出现了幸福失落的现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提升人之精神,让教育走进生活,去掉压抑学生快乐、幸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进行学习。当然,追求快乐、幸福不是不要刻苦精神,而是在“爱学”、“乐学”中积极地刻苦、努力,在学习的收获中体验快乐与幸福。

  3.教育活动的课堂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舞台,教师应成为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开展教育活动的课堂是学生求知、启智、抒情最重要的场所和主阵地,在教育中起引领作用的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发展智力、抒发情感的“工程师”,并努力使课堂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服务。教师是否言传身教、能否教书育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的三原则:传授知识是基本——教学生“学会掌”(掌握知识)、“学会感”(感悟世界)、“学会陶”(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是关键——教学生“学会学”(学会学习)、“学会认”(认识世界)、“学会改”(改造世界);润泽生命是目的——教学生“学会生”(生存与生活)、“学会做”(学会做人)、“学会发”(学会发展)。

  具体来说,一要做到“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二要做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当好“引导、指导、教导者”;教授之功“贵在点拨、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三要做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改变“时间+汗水”的粗放型、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更新教育思想,善于吸收新的理论素养,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如吸收和利用脑科学、信息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运用合作教学、对话教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由原来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原来的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由原来的教学脱离生活转变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由原来的满堂灌输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原来的教学型、教书型、教书匠转变为教研型、育人型、教育家。

  4.虽然目前的教育还必须进行高考,但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完善高考制度,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矛盾,并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回避考试、分数,还要参加全国高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也是“全面发展与应试升学”的两难问题,但必须在素质教育框架内和指导下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笔者赞同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观点:“我们要学会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应对考试升学,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7]例如,在教育改革上推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日常评价制度,努力彰显素质的价值。为此要建立学生的综合测评档案,把学生在学校的综合素质的表现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能力、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表现、教师评语等内容记录在内,作为高招录取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从而改变“唯分数”的录取模式。还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还必须下力气杜绝高中文理分科的现象,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素养较为全面。

  这里提出的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问题,就是既要营造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如《规划纲要》指出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还要注意创设学校小环境来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奖学金翻番 北大清华“抢”状元[N].文摘报,2008-06-19(2).

  [2]杨方.德国大学为何拒收“高考状元”[N].中国青年报,2005-06-30(2).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8.

  [4]潘晓凌.“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N].南方周末,2007-06-28(1).

  [5]郭振有.现实·抉择·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07-8(5).

  [6]杨云慧.云南将在全省实施“三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08-14(1).

  [7]徐传德.仰望理想的天空 走实脚下的每一步[N].中国教育报,2007-07-03(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