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2022-06-08

姚海,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苏东历史研究会会长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影响。中苏关系受到中苏日三角关系的牵制,也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大国之间利益格局变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变化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对苏联远东地区构成威胁,促使中苏两国重新接近,于1932年底恢复了在1920年代末中断的外交关系,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仍制约着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1935年,日本加紧向华北扩张,促使国民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加强与苏联的关系,并希望同苏联签订互助条约。然而,苏联则担心签订互助条约有可能把苏联拖入对日战争,故主张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7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告知中国方面,如中国愿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可以向中国出售飞机和坦克,并提供贷款。由此,从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苏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37年夏到1941年春夏之交,是苏联积极援华抗日的时期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各大国寻求支持。1937年7月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会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苏联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国民政府在不能从西方得到实质性援助的情况下,排除异议,转向苏联。8月21日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最主要的国际支撑,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字面上互不侵犯的范围。虽然条约既未直接写明也未明确否定苏联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义务,但事实上条约签订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就迅速到位了。

1937~1939年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三次总额达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实际使用了1.73亿美元),用于购买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中方以农矿产品偿还。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苏的杨杰记述,苏方对于中方所需装备物资尽量满足,且开价极低,处处表现出希望中国胜利的热忱。孙科也证实,苏联给中国军事订货所定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优惠条件是由斯大林和蒋介石互通电报商妥的。苏联还应中国政府请求,派遣飞行员、地勤人员以志愿者身份人华作战,并帮助训练中国空军。苏联空军志愿队共击落、炸毁日机500余架,并在1938年初成功袭击台北松山日军机场、轰炸日本本土,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在空军志愿队援华期间,有200多名苏联飞行员牺牲在抗战前线。此外,这一时期还有数百名苏联军事顾问参加了援华项目,帮助训练国民政府的军队、参与制订和实施重大战役作战计划。苏联支持中国抗战,是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减少日本北上侵苏的可能性;同时,苏联不愿直接参与中日战争、竭力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苏联为实现和维护其国家利益而援助中国抗战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国际援助,并曾首先寄希望于美国和英国。但美英为了自身利益,都无意介入中国抗战,仅仅给予中国道义支持,只是稍后才提供了一些非军事贷款。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法给予中国贷款的总额仅与苏联一国相当。而且,美国在1939年7月终止美日通商条约之前与日本的战略物资贸易,这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日本侵华战争。相较于美英不愿给予中国实际帮助,苏联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直接军事援助,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1938年上半年德国禁止对华输出军火和严令在华军事顾问撤回之后,苏联是唯一以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家。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本质是: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威胁,中苏双方都能够从大局出发,搁置或淡化双边关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缓和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以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了苏联援华抗日的局面。

第二时期:1941春夏之交到1945年欧战结束,中苏关系降温,但两国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

欧洲的局势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41年4月,在苏德战争迫近的情况下,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应该承认,苏联有其特殊的战略利益,即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为此需要稳住日本,与中国拉开距离。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是苏联为迫在眉睫的苏德战争所做的外交准备。苏日中立条约对苏联的重要战略意义在苏德战争期间得到了体现:日本不顾德国的计划决意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西伯利亚和远东成为苏联的战略后方,美国援苏物资的主要海上通道太平洋航线得以保持通畅。但是,苏联在与日本妥协、稳定东线的同时,也同日本进行交易,互相承认外蒙和伪满现状,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6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苏联自顾不暇,停止了对华军事物资援助,并在1942年春撤回军事顾问。

中苏关系趋于冷淡,与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方针的调整也有一定关系。早在1938年中,在多次要求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以及要求苏联直接出兵不果之后,蒋介石十分不满,把积极开展对美英外交、争取以美英之力解决中日问题放到了优先位置,而对苏联的态度只是“应与之联络”。苏联在中国对外政策中的位置次序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蒋介石在与苏联大使潘友新会谈时,提议建立远东的美、英、苏、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特别希望苏联对日参战。几天后斯大林致电蒋介石指出,苏联负担抗德战争的主要任务,目前不宜把力量分散于远东,希望蒋介石不要坚持苏联立即对日宣战的主张;苏联当然必须与日本作战,但需要准备时间。斯大林的答复显然使蒋介石失望。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苏关系也有一定影响。1940年起,国共之间的武装冲突增加,苏联军事顾问处境尴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中苏关系降温的同时,美国则因美日关系恶化而逐渐增加对华援助。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战场对美国具有了直接意义,美国也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压力。由于这个原因,中国获得外来援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美国取代苏联成为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国家。

不过,中苏关系虽然较前冷淡,但仍得以维持。一方面,虽然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受到强烈冲击,但国民政府仍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维持中苏关系不致恶化。蒋介石对中苏关系的重要性是有认识的。1943年初,新任驻苏大使傅秉常赴任前受蒋介石接见。蒋介石指示,现在及战后均应与苏联交好及合作;至于破坏我法律、有损主权者,则不能有丝毫让步。另一方面,苏联虽然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及苏德战争期间尽量不与中国公开接触以避免刺激日本,但根据苏联近年公布的档案,1943—1945年间,苏联在幕后仍积极推动中国抗战。这一时期,维持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成为苏联对华外交的重点,为此苏联向国共双方都施加了压力。苏联的这一目标与美国对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有沟通,希望共同努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和苏联都成为了这个联盟的核心成员。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苏联认可和接受了美国有关中国作为战时主要盟国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系列意见。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接纳中国为莫斯科宣言的签字国之一,这个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在德黑兰会议上,苏联认可了开罗会议确定的原则,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开罗宣言及其全部内容,说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波茨坦会议期间,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以美、中、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将实施,并且宣示了永久铲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决心。苏联在对日宣战后也加入了该公告。这个事实意味着,对于主要盟国合作击败日本、对战败日本的处置、战后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失地、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原则等重大问题,中苏是有共识的。

第三时期:对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中苏之间的利益冲突明显,但保持了共同对敌的局面

一方面,苏联以1945年2月的雅尔塔协定为依据,迫使中国接受其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对日战争后期,美国为缩短战争时间、减少美军牺牲,要求苏联尽快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则提出了它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其中包括外蒙独立以及恢复俄国在1905年俄日战争后丧失的对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权益等内容。在此时的苏联外交中,追求传统帝国利益的因素增强。斯大林认为: “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我国要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实际上认可了这个逻辑,同意了苏联提出的条件。雅尔塔协定虽然规定有关中国的条款要征得蒋介石同意,但斯大林要求由美国总统出面使中国政府接受这些条款,并以中苏签订条约的方式予以确认。在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的利益已经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上别无选择。

另一方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与中国等盟国一起,最终战胜了日本。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应在欧洲战争结束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在美国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0余万苏军对日军展开全面进攻,进入中国东北。日本首相承认,苏联参战使得日本最终陷于绝境,再无可能继续作战。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8日关东军司令下令停止作战、向苏军投降。但局部军事行动仍延续了一段时间。据苏方统计,在远东战役中,日军共有8.3万余人被击毙,59.4万人被俘;苏军伤亡3.6万余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加快了日本的投降,也减轻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压力和牺牲。

纵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抵抗日本侵略并最终击败日本是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所在,也是双方进行合作、互相支援的基础。中国的持久抗战帮助了苏联,苏联也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苏两国的合作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中国在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国支持下,收回了被日本窃取的领土,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一跃而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战败的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它必须“永久剔除”“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这是中国和苏联、美国、英国等盟国共同战斗的胜利成果。战时中苏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因为两国不仅有反对日本侵略和威胁的共同利益,还有自己特殊的国家利益。由于苏联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方面占有优势,苏联在双边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并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优先位置,有时还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但在反对法西斯侵略国家这个共同的根本问题上,中苏双方是达成共识、进行合作的。

中苏关系的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盟国之间关系的现实。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共同利益把同盟国家团结起来,但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仍然存在,并很难超越。在解决利益差异引发的问题时,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家的实力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在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求同存异、合作抗敌直至胜利是高于一切的。回顾和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对于今天维护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