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阐述房屋建筑加固工程技术的若干方法

2022-06-0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保证房屋安全的大前提下,人们在经济能力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房屋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也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改造中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现就房屋建筑工程改造中所用到的几种加固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加固技术;方法

  1.房屋建筑实施加固工程技术具有必要性

  虽然我国新建的房屋建筑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我国现有房屋自身结构修补以及结构维护加固也势在必行。由于建筑房屋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基准的使用期,我国对于建筑房屋规定为五十年,在我国建国以后构造额房屋已经和这一个标准年限十分接近。与此同时,还存在很多因素能够将房屋建筑结构自身的使用寿命缩短,比如说化学腐蚀、社会需求、设计标准、物理老化、自然因素等等,在这些问题产生的时候,人们不可能将其推倒重建,人们通常都会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对于房屋建筑进行加固以及修补处理,通过加固处理以及修补处理以后,建筑房屋的结构才能够继续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效满足人们对于建筑房屋的耐久性要求、适用性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更加能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利益,并且不会引起资源浪费的情况。

  2.加固工程的总体技术要求

  ①为确保工程质量,一定要选用经验丰富、资历深的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来开展加固施工。②施工单位必须根据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开展加固施工活动,同时要保证工程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③加固结构构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未进行加固的或原有的结构构件造成扰动。④施工单位必须统筹管理机械设施、文明施工措施和相关安全措施。⑤用于加固施工的建材在进场前必须根据规定报验,并参照相关流程及时报审并取样送检,严禁不合格的建材进入施工现场。⑥施工单位应参考施工合同以及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和技术指标选用合格的加固材料。⑦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加固方案,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3.房屋建筑的若干种加固工程技术方法

  3.1外粘钢板加固技术

  加固用型钢、钢板要运用Q345、235结构钢;焊条型号要符合于被焊接钢材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焊接工艺要和目前行业标准规定相符合。结构加固用胶粘剂与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标准要求相同。其工艺及方法主要有:进行基层处理,对于原构件截面棱角,应该打磨半径为7mm的圆角;清洗掉表层杂物及油污后,把2-3mm表面碳化混凝土层去掉,将粉尘清掉,干燥之后,运用丙酮进行表层擦拭;针对混凝土表层凹陷及裂缝,要使用修补胶,进行修补找平,实施糙化处理。进行钢板粘贴,粘贴钢板厚度要各自运用压力注胶、手工涂胶粘贴。外粘型钢加固其中的焊接接点要和设计、规范标准相符;验收结构胶粘剂合格之后,根据产品说明标准进行配制;钢板粘完之后,使用手锤,顺着粘贴面慢慢敲打钢板,要是存在空洞声,要拆钢板,进行补胶,重新进行粘贴到合格为止;完成钢板粘贴,马上运用支撑、夹具固定,在固化期间,钢板不能受到扰动。进行质量验收,粘钢板、型钢完工之后,具备资格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提供的验收合格报告当作检验凭证。通过验收合格之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抹灰隐蔽。

  3.2碳纤维布加固技术

  运用碳纤维布,要符合设计标准。一定为聚丙烯腈基-PAN基12k之下小丝束连续纤维,其中的单位面积质量为300g/m2,其中的工艺及方法如下:进行基层处理,当碳纤维布进行转角粘贴的时候,就板、梁及柱的棱角要使用机械,打磨成为圆弧角,实施圆化处理。在混凝土表层,处理需要干净、平整、清新、没有油污及杂物,进行打磨去掉碳化层,使用丙酮进行擦拭,确保混凝土表层干燥及清洁。进行碳纤维布粘贴,要使用湿法铺层,进行常温固化;应该通过滚筒,把树脂匀称地涂抹到混凝土表层上面,指触干燥之后,合理实施找平,找平层指触干燥之后,要很快地实施碳纤维布粘贴;进行粘贴碳纤维布,使用手缓缓地压贴到应该粘贴地方,使用专门的滚筒,沿着纤维方向,进行多回滚压,把气泡挤出来,确保浸渍树脂完全浸透到纤维布,进行紧密结合;进行滚压,不能将碳纤维布破坏;进行多层粘贴的时候,于碳纤维织物表层指触干燥之后,马上实施,要是多于60min,要等到12h以后,随后行涤粘渍胶粘贴到下层;顺着梁长方向进行粘贴纤维布,于集中荷载、截断以及支座位置,进行横向压条的外加;在梁斜截面进行粘贴固定,粘贴纤维布应该运用织物压条。最后进行质量验收,碳纤维布粘贴完工养护7天之后,通过具备检测资格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提供出来的检验合格报告当作验收凭据。经过验收合格之后,使用1:3水泥砂浆进行抹灰,厚度达到15mm-20mm。

  3.2钢筋混凝土加大截面法加固技术

  钢材一定根据规定,入场并报验,遵循程序,按时报审、进行取样送检,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合格之后方可运用。混凝土要运用自流平衡或者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加入粉煤灰一定是I级,强度级别与设计相符。其工艺及方法如下:进行表面处理,对于墙柱表面处理,应运用满剔除表面的混凝土,剔除厚度达到4-8mm,使用柱表面剔凿确认单,还进行样板确认。对于梁表面处理,针对原构件混凝土表层,要凿毛或者打为沟槽,沟槽深大于或者等于4mm;间距达到箍筋间距,也可以200mm同时打磨去掉碳化层。进行墙、柱及梁钢筋的制作安装工作,对于柱纵筋,要根据尺寸进行布置,要绕过梁。绕不过的时候,在同立面,仅存在一根纵筋穿梁;对于墙、柱及梁的纵向钢筋,要运用对接接头,它的构造要和03G101-1墙、柱及梁抗震构造标准相符。依据规定,进行连接接头的取样送检。对于柱箍筋,要运用开口U型箍,顺着柱子长向进行交错安置,同箍筋搭接长大于或等于250mm,在搭接长度范围中,不能低于2道绑扎,再根据l0d长度,对开口U型箍实施焊接。进行墙、柱及梁植筋,要大力依据施工图标准,确认承重结构植筋具有的锚固深度以及钻孔孔径;不清晰的施工图要与一定的要求相符;其中的构造植筋长达到10d,还应多于100mm,钻孔直径还要和有关要求相符。进行混凝土施工,对于混凝土界面浇筑质量,其要和设计、有关验收标准及规范要求相符;混凝土进行垂直运输,要通过施工电梯,进行水平运输要运用人力手推车。其中的加固工艺程序包括:施工安排准备及搭建脚手架;进行表面、界面的处理;进行植筋以及钢筋的安装;模扳;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进行拆架及拆模;最后进行养护。

  3.3植筋技术

  植筋用的胶粘剂运用与柱梁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要求相同,种植锚固件的胶粘剂其中填料一定要于工厂进行制胶时候,得以增添,不能于施工现场中掺入;植筋用的胶粘剂一定运用改性乙烯基脂类以及环氧类的胶粘剂;在植筋钢筋直径比22mm高的情况下,一定运用A级胶。其工艺及方法如下:植筋品种、孔径、规格及孔深,还有植筋深度都要达到设计、对应规范标准,还要和一定要求相符;其中的构造植筋锚入长不小于10d,不低于100mm;成孔之后,使用专门设备,进行水分、孔内粉末及泥灰的清洁,运用丙酮擦拭干净孔壁。植筋孔一旦不可马上植筋,要运用干净塞子把孔口堵住。进行质量检测及验收,具备工程质量检测资格的有关检测单位,按照一定标准规范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提供的检验报告当作验收凭证。验收通过之后,进行钢筋的连接。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加固材料和加固方法不断涌现,并且这些技术以明显的适用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应根据各种加固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同时了解好加固材料的性能,做好加固技术的开发,保证建筑物加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初兴志.浅谈房屋建筑物结构加固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03)

  [2]李本娜,张江波.浅谈房屋建筑质量问题措施[J].科技风.2010(1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