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在线教育方式下中小学教学变革的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12-01

  摘要:在线教育已然成为新时代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对中小学教学的变革成为当前探究的重点,对中小学在线教育的风险探究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分析中小学在线教育的风险,并对风险的成因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四点对策,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在线教育;中小学教学;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师生情感;教育公平;教学设计

  

  0 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中的热点话题。在线教育作为有着30余年发展历程的信息化教育,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在《2020年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在线教育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1],安东尼奥·里卡拉多等人更是称在线教育为“两百年来最重要的教育技术”[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线教育迎来发展中的高光时刻,承担起全国亿万学生的线上学习,成为特殊时期的顶梁柱。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把在线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作为亿万学子的学习支柱,在线教育在扛起大任的同时,各种意外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中小学的在线教育。此后,大量的学者投入在线教育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在线教育只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权宜之计,有的学者认为在线教育将成为教育新常态。那么,在线教育变革中小学教学究竟是利是弊?这就需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探讨、规避,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

  

  1 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

  

  在线教育是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是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与学习的方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为基础,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3]。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已有30多年,不论是对在线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在线平台功能和内容的研究,还是对在线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都逐渐成熟。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在线教育的发展,例如:1999年,我国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4];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战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继续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在线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的支持。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25亿,在线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从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实施情况可知,在线教育对于中小学来说并不成熟,特别是以正式学习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

  

  2 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风险

  

  2.1 加剧教育不公平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在线教育朝向更高水平发展[5]的价值目标。在线教育被我国视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不断有学者发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加剧教育不公”的争议,在线教育愿景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少?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在我国实施大规模教学,在这次教学中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摸索,而层出不穷的意外背后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论是家庭、师资,还是在线教育的基础建设,都彰显出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公平也由此显得格外重要。中小学实施在线教育教学就要面临教育不公平的风险。

  

  2.2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质量是保障在线教育成效的永恒主题。在线教育究竟是课堂的搬家,还是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变革?经过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实践,在线教育已不再缺乏资源的量和参与度,但其中的质却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不论是在直播教学中,还是在网络平台的使用和资源建设中,质量成为头等大事。课堂搬家是在线教育面临的大威胁,部分教师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秉持和传统课堂同样的方法,平台的使用也仅限于“用得上”“能用”的程度。而资源的建设更是参差不齐,教师常常面临多而无用的困境。要想使在线教育成为中小学的常态化教学,质量必须过关。

  

  2.3 造成师生情感缺失

  

  学习是学生身心共同参与的活动,不仅有学生的行为、认知投入,还有学生的情感参与。在线教育物理时空的距离不仅是视觉、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距离,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失控无力感,更会给师生的情感交流带来阻碍,导致师生情感的弱化。隔着屏幕的师生“冷”互动,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温度”。尤其是中小学生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在一个集体中塑造自我身份,更需要环境带来的温度。教师作为中小学生的引路人,传授知识和育人同样重要,何况学生的情感投入并不是独立作用,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

  

  2.4 在线教育形式化

  

  教学工具的存在只是为了辅助教学,再好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当,那对教育也将毫无意义。“技术风”是信息化教育带来的一阵“怪风”,教学工具在“怪风”中频繁交替,新的技术代替旧的技术,热门技术代替原有技术,教师、学生成为技术风的试验品。在线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疫情出现之前更多是在高等教育、课外辅导中实施,而在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在线教育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教育教学回归正常化后,在线教育的使用却没有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缓和而结束,而是趁热打铁地探索起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可能,其中也不乏形式化、跟风现象。

  

  3 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风险成因

  

  3.1 基础条件差距加剧教育不公平

  

  虽然教育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但公平是教育革新和改进的价值追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逐渐缩小,反而正在日益增大[6]。而在线教育加剧教育不公平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基础设施是实施在线教育的先决条件,基础设施的差距拉大了教育不公平。针对2020年网课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网课的困难与缺乏上课设备有关,如缺上网用的智能设备、流量费用过高、网络信号不好等,这些都成为在线教育顺利实施的制约条件;而基础设施的差异以区域性差异为主,如西北地区、高原区域、很多农村等基础设施水平低。

  

  其次,与主体的信息素养和受教育程度有关。部分研究表明:在线教育存在数字鸿沟,即社会或文化身份的一个或多个维度的人群在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方面的不平等[7]。教师、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教育公平,高信息素养的师生对在线教育的使用更加自如、有效。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同样关系着教育公平,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在线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等基础条件,都关系着教育公平,它们是实施在线教育的前提。同时,它们的差距也是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所在。

  

  3.2 信息素养、监管、资源造成质量问题

  

  在线教育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在线教育的质量问题由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其中师生的信息素养、各部门的监管、资源建设是主要的三方面:师生的信息素养是有效开展在线教育的前提,各部门的监管对质量进行整体把控,而资源建设是在线教育质量的保障。

  

  首先,师生的信息素养决定在线教育的质量。教育工作者对在线平台的使用简单、肤浅化,老教师“用不明白”,新教师只关注“用得上”,将传统课堂照搬到在线平台,只简单地进行课堂搬家,而没有挖掘平台的功能;或将在线教育独立于课程之外,单纯地使用平台教学,而没有挖掘课程特点进行有效整合。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平台手足无措,从最基本的操作层面给学习带来困扰,被一块屏幕阻碍了正常的学习。在线教育资源的获取、个人空间的管理等都关系着学习质量的问题。

  

  其次,各部门监管不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线教育也是一样。如今在线教育的局面是人人都能用,处处都能学,只要注册申请认证,就能进行线上教学、学习,教师的教学、资源的上传、学生的学习都太过于自由化,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很难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在线教育。不仅教育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学校、企业层面在监管方面也有待提高。

  

  最后,资源建设的随意性也造成在线教育的质量问题。资源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质量决定了在线教育的质量。当下在线教育的教学资源铺天盖地,只要能上传、只要有,就蜂拥而上,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形成“各路英雄大杂烩”的场面,但质量参差不齐。

  

  3.3 面对面的物理空间的缺失造成师生情感缺失

  

  “任何地点的学习”是在线教育的一大优势,也是在线教育的一大风险,因为这代表任何地点只要有设备有网络就可以成为课堂,缺失了教师和学生的亲临感和仪式感。面对面的物理空间的缺失不论是对普通的沟通来说,还是对情感的交流来说,都带来一定的阻碍。师生的情感参与并不是通过一块屏幕就能表达的,而是要身临其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师生投入交流之中。

  

  在线交流不仅在距离上隔离了师生,即使是在线上交流方面也带来阻碍。在线交流要依靠平台和网络,教师通过平台获取学生信息受限于网络的流畅度,并且往往因为屏幕的原因,只能获取个别学生的信息。如此一来,学生在做什么不得而知,学生需要的交流无法满足,从而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疏离感,降低了学习的成效。

  

  在线教育在物理空间上使学生产生个人作战的孤独感,缺少教师、同学的陪伴,缺少融入集体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需要和教师交流,还需要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获得情感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甚至学生之间的同学情谊往往也是通过物理空间中的相处获得的。而在线教育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情感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

  

  3.4 理念偏差及对在线教育内涵把握不够

  

  教育信息化的到来使教育迎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技术,上到国家层面,下到教师层面,都在推动、支持在线教育的实施。部分教师虽然在行动上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思想理念上出现偏差。还有部分教师对在线教育的理解停留在网上教学层面,并没有深入挖掘在线教育的内涵。

  

  首先,机械实施在线教育。教育部门、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一些教师为了满足要求而机械实施在线教育,不顾及教学成效,只顾及能不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导致在线教育教学停留在为了用而用的层面。

  

  其次,对在线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很多一线教师对在线教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疫情防控期间迫不得已的探索,对在线教育的实质内涵却所知无几,除了最基础的上课、作业提交等操作,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对在线教育的本质了解不够,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4 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风险对策

   

  4.1 加强基础建设,缩小区域性差异

  

  满足偏远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大,截至2020年11月,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9.7%,但深度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等因素,开展在线教育的技术条件并没有达到和其他学校相同的状态[8]。

  

  首先,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网络运行稳定、快速,以便学习者能顺利、及时地学习;保障设施设备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如提供设备资助等;保障数字资源公平、开放,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对开展在线教育有困难的地区、学校、学生精准帮扶。政府、学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开展在线教育所需的硬件、软件资源的情况;为开展在线教育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帮扶机制,提供所需帮助,杜绝学生“无学上”“上学难”现象,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在线学习的困难,促进在线教育公平。

  

  4.2 提升信息素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的信息素养关乎其对在线平台的使用、资源的建设、在线教学设计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提升在线教育质量的根本。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线教育的方向标,使在线教育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传统教学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而在线教育需要教师掌握在线教学的技术技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在线教学设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在线学习。

  

  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有关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从平台使用、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到检索信息、辨别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全面提升师生的能力。可结合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等展开培训。同时,注重培训的长期性、稳定性、针对性,传递方法的同时,帮助教师、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线教育质量的方向标,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在线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评价标准已逐渐成熟,如美国的虚拟学习领导联盟和QM(QualityMatters)发布的K12阶段《在线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已经过三次改版。而我国有关中小学在线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即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发布的试行标准《中小学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可见评价标准的建立迫在眉睫。标准的建立可参考美国等有成熟体系的国家,从教学、课程、项目标准入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

  

  4.3 重视课程设计,有效利用平台交流

  

  在线教育师生情感交流依赖教师的课程设计及对平台功能的有效把握。只有将课程结合在线平台进行在线教育,弥补物理空间上的不足,才能使师生的情感获得满足。

  

  首先,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论是师生间,还是生生间,都需要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在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满足师生、生生情感需求的教学环节,如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平台的功能进行,使师生的情感在在线教育的课程中有效表达,使师生摆脱物理空间缺失带来的孤独感。

  

  其次,教育部门及企业应注重在线教育师生的情感问题,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所开发的平台应该能够满足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情感寄托,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功能、课后交流板块、班级文化等方面,使师生之间尽可能地打破物理距离带来的疏离感,在在线平台中获得个人身份和归属感。平台功能的开发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条件,而教师的使用使之成为可能。教师应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挖掘平台功能的同时,探索如何把这些功能和实际的教学及班级的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温暖、积极的线上环境。

  

  4.4 转变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在线教育

  

  教育是动态、弹性的活动,因教育对象、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转变,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当然也不唯一。在线教育也不仅是简单的线上教学,它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变革着传统教育,其内涵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客观地认识在线教育是准确开展在线教育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在线教育,要认识到在线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但同时在线教育也给中小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其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使用的时机等都会影响在线教育的开展。教师不应为了达到外界的要求而形式化地使用在线教育,也不能偏信在线教育带来的教学效果而跟风开展在线教育,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开展在线教育。

  

  其次,教师应准确把握在线教育的内涵,对在线教育进行深度挖掘。在线教育作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只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形式,完全在线教育对中小学来说并不可取,这一点从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可以看出。但是,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它的出现为中小学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功能等给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只有深度挖掘在线教育内涵,才能在应用上做到张弛有度、准确合理,使教学有效展开。

  

  5 结语

  

  在线教育变革中小学教学的风险需要进行长时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不断完善改进,才能真正给中小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对在线教育变革中小学教育教学风险的挖掘是保障在线教育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在线教育的四点风险及它们的成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小学在线教育更好发展与实施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李芒,葛楠.中小学在线教育病灶与治理[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4):41-49.

  

  [2]陈新亚,李艳.《2020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及思考:疫情之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2):3-16.

  

  [3]朱新顺.“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研究与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2):146-147.

  

  [4]郭文革.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9-291.

  

  [5]胡小勇,许婷.“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智能技术有何作为[J].清风,2020(12):14-15.

  

  [6]OECD.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R].Paris:OECD,2015.

  

  [7]Gorski,P. Education equ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J].AACE Journal,2005,13(1):3-45.

  

  [8]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六点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20(15):1.

  

  作者:卓依琳黄德群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