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研究

2022-12-27

  摘要:推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推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融合不深入、质量不高、两极分化等问题。紧扣党中央部署要求和高校工作实际,重点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措施办法,为高校提升育人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树牢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全育人”思政格局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需要,是深化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需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个体思想与心理的紧密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

  

  个体思想和心理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都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通过个体的认知、记忆、思维、想象,运用抽象、判断、推理等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要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个体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取决于个体对社会道德理论观念的内化接受,受个体认知方式、情绪和意志状态等心理状态的影响。思想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个体的思想决定支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方向,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重要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异常的关键因素。个体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交织,许多思想问题背后有复杂的心理问题,有些思想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涉及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思想问题。[1]21

  

  1.2 国家重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坚强保障

  

  我国在推进德育和思政教育的历程中,一直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实施。1995年,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把“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定位逐步细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一贯以来的要求。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大学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受价值观多元化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多重影响,其思想价值形成和心理发展激荡不稳,经历着优化自我认知、完善情绪调控、磨炼意志品质等过程,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多方面的心理困扰。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必须坚持立德和树人相结合,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注重大学生价值引领和自我接纳的有效融合,使大学生达到思想心理和外显行为的真正统一。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基础

  

  2.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认知、情绪等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思政教育主要以“德”润身、以“心”炼技,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二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教学方式的互通性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是相似的,都需要通过讲座报告、实践活动等方法将科学的理论、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二者的一些教育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法、典型示范法等可以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榜样先进的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等同样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视角和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景式教学、体验式课堂等应用到思政教育中,让大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和心理的统一。

  

  2.3 教育效果的互补性

  

  多年来,国内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更多地是关注社会功能,重视大学生共同思想观念的塑造和社会行为的统一规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功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个体需求和问题解决,可以有效弥补思政教育的不足,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领域内容,强化思政教育个体功能的发挥,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初始发展阶段,更多的是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主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治疗。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始由个体问题解决逐步发展为以群体发展性教育为主的基本模式,更多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加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促进了心理健康专业化建设。

  

  3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融合方式生搬硬套、部分替代、融合质量不高等问题。

  

  3.1 课程建设简单相加,缺乏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发基于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将价值引领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目前的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教材主要由心理学科的教师编写,缺少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更多的还是突出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情感等问题解决为主题,理想信念等有关内容只是简单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或教师的辅导等方法传递给学生。有的课程尽管突破了心理学科的固有结构,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但是与心理科学知识的深度融入不够,只是简单地内容叠加,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体系。思政课程相对而言,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等内容,加入心理健康课程有关内容较少,担心心理健康教育会弱化、淡化思政教育主要功能。

  

  3.2 课程实施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缺乏吸引力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部分心理健康教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政化”:将心理健康课上成一堂理论课、方法课、说教课,倾向于传授更多的理论道理,灌输更多的价值方法,忽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部分教师急于强化价值引领,在课堂上简单独立地加入思政内容,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时导致照搬照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出现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衔接不得当现象。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容易产生“心理化”:在涉及人际交往、生命等交叉内容时,由于心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结果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的教师喜欢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思想问题、价值观问题,有时将思想问题归咎于心理问题,局限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忽略对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的引导。[2]

  

  3.3 主题活动与教育脱钩,缺乏实效性

  

  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将主题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作为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拓展和效果检验,旨在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的有效融合。但很多主题实践活动与课程内容结合不够紧密,有的只是简单地组织一场团体活动、趣味活动,有的活动设计与大学生联系不够紧密,活动场景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异,有的活动存在心理团体辅导倾向,忽略了理想信念等思想元素。有的活动存在价值中立现象,过分关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发现的错误观念没有及时进行纠正,也没有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4教学评价各自为政,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评估

  

  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的融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未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变化及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内容,还存在用原有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开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对独立,评价内容相对割裂,评价标准尚未统一,更多的是对各自学科专业内容的评价,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具体教学评价过程中,许多高校未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教学评价统筹实施,仍然各唱各的调,各干各的事。另外,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对教师教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全面、动态、客观的评价。

  

  4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

  

  4.1 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严把入口关,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突出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专业教师遴选,严格专业学习经历和实践经历审核,努力把讲政治、业务精、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选拔出来,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师加入思政教师队伍。把好培训关,结合中央有关思政教师队伍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和教师队伍成长需求,统筹制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增强培训实效。重点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行政人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专业方法等,提高心理育人能力。重点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的培训力度,通过合作备课、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心理健康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掌握思政教育的方法,提升育人能力。畅通思政课教师和心理健康课教师的交流渠道,推动双向流动,强化实践锻炼,努力打造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

  

  4.2 打造融合课程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统一、个体辅导和群体教育相统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统一,尊重大学生心理与思想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积极建立目标统一、内容融合、方法多样的课程体系。推动教材的深度融合,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心理课教师联合研发融合教材,编写出主题鲜明、体系合理、内容科学的示范教材。推动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教材和书本上的知识能力体系外,更要注重从整体系统、相互关联、价值交互等视野进一步延伸,适当淡化专业知识的限制。推动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心理课和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统筹大学生思想状态评估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和心理课教师相互评价,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心理”档案,系统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统计形成大学生“思想-心理”曲线图,及时分析评估教学效果,修订完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质量。[3]

  

  4.3 打造综合教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体,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功能和优势,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加强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深度融合,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教育实效。要建好网络第二课堂,建设如“易班”(E-class)等融合线上课堂、趣味活动、自我评估、交流讨论、答疑解惑等功能和时事动态、热点关注、科研前沿等内容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通过微视频、网络直播、知识竞答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微信、QQ、微博等公众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与学生适时在线互动,拓宽师生交流时空,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4]

  

  4.4 推动课程实施深度融合

  

  基于以上分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克服“融合不深入”的现状,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融合”意识,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构建包含丰富多样教育元素的教学环境等,引导学生在沟通交流、协作互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认知的扩展与重构,激发内在需求,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更加全面,近期目标既包括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分类解决,也要考虑如人际交往等交叉问题的解决。远期目标既要考虑学生个人价值的塑造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满足,也要考虑学生社会价值的塑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明确教师多重角色的塑造,避免陷入单纯学科教师身份的限制;要突出多样性情景设置,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与学生一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立体、多元、动态实践情景,建立起问题解决和价值引领的的有效链接,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塑造健康价值观的“双赢”;要拓宽问题解决领域,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提供更多更广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条件,引导学生由认知、情绪情感、价值观等多方位进行分析反思,提升问题解决能力。[5]

  

  4.5 强化显性和隐性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价值引领作用不够明显,更多的通过教师或团体辅导活动等将理性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而思政教育主要功能就是健康价值观的传授,但很多时候采用价值强迫等形式让大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二者要相互合作,在价值引领方面更加注重思政教育显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隐形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内化接纳,真正达到对健康价值理念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要将健康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融入各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和各类学科大赛、科研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的永恒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这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汇聚全校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在教育目标、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平台、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牢记全方位育人使命,加强多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大学生价值引领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琴,董春辉,费白露.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路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7):20-23.

  

  [2]杜亚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得失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3]孙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1):131-133.

  

  [5]常素梅.课堂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10-11.

  

  作者:孙雪松,杨妮妮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