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隐性课程及其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2022-06-09

  摘 要: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术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加强和推进大学艺术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建设是消除这些不良倾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隐性课程;艺术教育;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218-02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实际课程体系,并对显性课程实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显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骨骼框架,隐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灵魂血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大多是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主,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较多地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其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及相应技能,而对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关注较少,忽视了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强调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今社会,这种只注重专业教育的片面课程观已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隐性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资源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隐性课程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被称为继泰勒模式、结构主义课程模式后的第三势力。长久以来,隐性课程伴随着学校教育产生而产生,并依附于学校教育,以其独特的结构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着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那么何为隐性课程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有的学者则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给学生的价值、态度、(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递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还有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潜在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它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的心理层面的某些内容发生改变。分析这些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隐性课程的界定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隐性课程到底是有意识传递的还是无意识传递的?其次,隐性课程传递的知识到底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其三,隐性课程到底是学生被动间接接受的还是直接接受的?分析隐性课程的实质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隐性课程既可能是有意识传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传递的;隐性课程重点传授的应该是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方面的要素,而非显性的学术理性知识;隐性课程应该是学生间接中不知不觉通过人际交往、情感体验、活动实践等方式借鉴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教育借助各种途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体验,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层面产生深刻而持久影响的那些非正式课程。

  与学校正式开设的显性课程比较,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课程形态的依附性。大学隐性课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无法作为一类独立的课程而由某一特定的教师专门开始,而是依附(隐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依附(隐藏)于显性课程中,更多的是依附(隐藏)在大学的各类教育环境与心里文化氛围中,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制度环境、师生关系、人际交往、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精神理念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表现多样,使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得到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教育方式的内潜性。大学隐性课程不象显性课程那样对学生进行公开的课堂教学,而是潜隐于大学生朝夕生活的校园环境中,包括校园景观、后勤环境、精神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之中,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制度的等各种载体,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施潜在而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形成和改变其态度、信念、理想、人生观等精神世界。

  三是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大学隐性课程尽管没有像显性课程那样具有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它往往直接触及人的心灵,对人的心理进行持久而稳定的渗透、熏陶,最终形成学生某些稳定而深刻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这种心里品质一旦形成,往往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而是会永远存在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影响其今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当代大学艺术课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教育和隐性课程有着天生的必然联系。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如果说知识教育培养的是对真的追求,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向善的素质,艺术教育则是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艺术人才,更多的是发挥其教育意义,培养人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国维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价值观念,而且还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无法通过显性课程进行知识传授来完成的,必须要在环境的熏陶中、在师生的交往中、在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来潜移默化的进行,而这些正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与活动方式。

  艺术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它受到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被写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我国不仅是艺术类院校,还包括普通高等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促进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广泛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体制和知识唯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校艺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重技艺因素轻思想情感因素,重记忆轻理解、鉴赏,重知识教学轻审美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倾向上。

  (一)大学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艺术学术化的倾向。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主要依赖院校中开设的艺术类显性课程来进行,隐性课程还没有受到充分关注。在长期大学以学术为中心的分科教学的影响下,大学艺术教育还存在这以学生严格的按照艺术学科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艺术基本理论的学习,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学术化的倾向。

  (二)大学艺术教育中还普遍存在艺术技术化倾向。一方面,大学艺术教学重视显性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另一方面,大学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大学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水平、表演技巧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如声乐系普遍注重培养具有高超演唱技巧的音乐家;舞蹈系培养具有深厚舞蹈功底和技能的舞蹈演员,钢琴系培养演奏技巧纯熟的演奏者,而忽视了对艺术人才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这些倾向从前些年的中央电视台全国歌手大奖赛中选手的表现就可以充分显示出来,是当代大学艺术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普遍现象。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