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基础教育改革“三维目标”下的新班级关系探索

2022-06-09

  [摘要]实现“三维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中心任务。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责任重大,需要我们在“三维目标”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型的班级关系,确保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三维目标;新班级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17-03[作者简介]李惠瑨(198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更影响着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全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学术委员会理事张天雪形象地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树干由两根筋骨构成,即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管理基础教育的改革。”[1]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理所当然成为实施和管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新课改提出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及“以人为本”等理念,使得传统班级观念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坚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班级,构建新型的适合新课改的班级管理模式,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向发展。

  一、“三维目标”下的新班级关系探索

  班级主要由学生构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个体。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社会人,培养成独立人。新课改更多地将人性需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贯穿于班级管理之中,即要求达到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课改下的班级中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知关系,即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第二层次:社会交往关系,即文化的适应与人际的交往;第三层次:情感伦理关系,即伦理道德品质的内化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图1“三维目标”下的班级关系(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下的认知关系

  从班级的历史发展来看,知识技能的传承是班级存在的基本功能。根据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班级的初始目的就是有效地传承知识技能。在传统的班级观念中,知识技能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教师—课本—学生”的单一模式,加之书本世界疏远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知识技能关系的传承缺乏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交融,知识的横向联系发展远远滞后于知识的纵向联系发展。“学校中的考试是一个永恒的知识交换器,它确保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2]当前的应试教育考试评价体制过分夸大了考试作为检验有效知识的实现形式评价的功能,在现有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切由分数说话的现象,使得知识技能传承的关系偏离了班级建立的本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下的社会交往关系

  班级在其内部交往互动中,营造出一种既与现实社会相通,又区别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社会交往关系。自杜威提出“我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3](“学校即社会”)的思想观点以来,作为学校基本组成单元的班级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任。美国社会学家帕金森在《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中也利用AGIL理论分析框架证明了班级具有鲜明的社会化功能。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复杂而庞大,一些原本只出现在成人社会的不良现象开始在学校班级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凸显。班级干部的贿选,学生通过相互背地揭短、“打小报告”达成自己的目的,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争斗等不良的社会交往问题已成为班级交往中的“黑暗能量”,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下的情感伦理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级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

  当班级良好地进行了知识技能传承与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时,我们可以归结为学生在班级中的低级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而与此同时,学生的高级需要便逐渐凸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级需求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一类学生对于高级需求相对漠视,单单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自身的最高需求;另一类则渴望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在班级中缺乏相应的锻炼与实践的机会,加之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团队协作精神,导致后一类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二、整合新班级关系的维度模型

  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学生一味追求书本知识,追求升学考试,从而忽视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新课程的设计者强调,“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4]。那么,“三维目标”下新班级关系又该怎样融合呢?这里我们用管理的理念尝试融合“三维目标”下的新班级关系,并根据“三维目标”之间相互的关系构建整合新班级关系的维度模型。

  (一)人力维度(Human Dimension)

  对于一个高效有序的班级系统而言,班级的人力维度对班级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作为班级人力维度的指导者,必须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对整个班级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

  曾有一位学者将教师的境界分为“职业、事业、志业”三种。当下一些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及应试教育“量化分数”评价体制的实施,导致一部分教师失去了教育信仰,仅仅将教职当作饭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机械的劳动,使得工作失去了灵性与创造力,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教师作为班级人力维度指导者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关怀,整个班级变成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机。

  当代教育是一项协调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在班级各个关系及维度中不仅仅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更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一个优秀班级高效有序地运转,不只依靠班主任一个人,更需要各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渗透,促进学生学业与心智全面发展。

  真正的班级人力维度指导者应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怀揣对学生的热爱与对教育的无限忠诚,不断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提升自身在班级人力维度中的归属感。真正的班级人力维度指导者还需要有精湛的本学科知识、扎实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教育智慧为学生在各方面的融合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文化维度(Cultural Dimension)

  “根据史密瑟斯(Smithers,1988)的理论,组织文化能够为一系列的工作服务。” [4]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存在,班级文化自然能让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感受得到,并为班级一系列的工作服务。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维度包括“班级理念及管理的可视化”“班级规则的内化”“班级精神的形象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又是层层递进的,形成良性互动的班级文化。

  “班级理念及管理的可视化”就是站在可发展的角度,通过民主的方法将全体成员认可的理念及规则用直观的文字符号呈现出来,让班级所有成员都能直观地感受到。“班级规则的内化”则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在不断融合交流的过程中,班级成员自觉地将文字的理念规则转换成内心所认可的自觉规范,最终使得自身与班级“心跳”同步;随着规则内化的程度加深、“心跳”频率的趋同,整个班级成员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外在的精神,这种精神像是一种标签,能让人一眼分辨出不同班级的成员,这就是“班级精神的形象化”。

  当班级的文化形成,为促进不同班级之间突破时空观念,班级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对此也有一定的思考。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了“分层走班制”“选课制”等新式的教学形式,但是这对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还是有着不少的弊端。例如:入学前选班、选班主任的风气等。突破时空观念就是要让优秀的教学资源能被所有的学生共享。“合并教学活动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困境。所谓“合并教学活动制”,就是定期将不同的班级汇集在一起,由不同的优秀教师对合并的班级学生授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优秀教师的风采,打破传统班级时空的局限性。

  (三)环境维度(Environmental Dimension)

  班级产生于学校并为学校服务,学校又产生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资源和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在班级关系中理所当然占据了一席之地。环境维度在班级关系中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构成。影响班级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网络,这三方面在运作中保持平衡,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整体。

  从情境因素来看,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导向性对班级运作极为关键。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班级传递给每个成员,同时每个班级的规章制度也是在学校整体规章下建立起来的。从协调因素来看,家庭是教育的第二课堂,班级同家庭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更能将良好的学习氛围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教育时空上的延续。从技术因素来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班级之中,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筛选出适合有效的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和技巧使之为班级服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班级的大多数活动发生在教室,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之中,因此内部环境从根本上影响着班级的运作。根据班级的理念及班级的功能需求,班级的内部环境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座位形式、进行独特的班级布置等达到与外部环境相呼应,以更好地确保班级有效高效的运行。

  在班级关系中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三个维度与班级关系共同组成一个支柱。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三维目标”下新班级关系维度模型(参见图2)。其中H、C、E分别代表人力维度、文化维度、环境维度,M代表班级管理事件(class management event)

  图2“三维目标”下新班级关系维度模型图三、结束语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班级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的目标,更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在班级关系的变革中,我们需要遵守应有的规范和秩序。应以“知识和能力”目标为载体,灵活地创设适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过程和方法”,在融合日常生活世界与社会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灵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不断探索新型的班级关系,才能让班级继续发挥培养人才的基石作用,真正实现全体学生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法〕米歇尔·福柯.规则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程淑华,余慧娟,赖配根.课程专家就教师关心的问题答本刊记者问(一):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J].人民教育,2002(7) .

  [5]〔美〕扬·I.菲利普,卡斯泰特·威廉·B.教育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功能[M].赵中建,肖玉敏,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第3卷 第7期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