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以“文”为本达成教学效益最大化

2022-06-09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61-02
  作者简介:孙荣(1972-),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文本"对于语文课堂来讲,就是以"文"为本,在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分析、领悟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这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文本意识",文本位居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依靠,脱离了文本、偏离了文本、误解了文本,多元化的解读、多方位的交流就会丧失根基、迷失方向。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语文老师应着力纠正偏读、误读文本的现象,以保证文本阅读的正确价值取向。
  一、由背景切入,准确感悟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有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某老师在执教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诗句的感悟,抛出了"绣球":
  【片段一】
  师:同学们,平时遇到下雨天,人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急着赶回家,或是找个避雨的地方躲一躲,可文中的渔翁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1:也许是渔翁被眼前的鳜鱼吸引了,他不想眼巴巴地看着那肥美的鱼儿从眼前溜走。
  生2:因为渔翁留恋美景,舍不得离开。
  生3:因为渔翁太喜欢钓鱼了,不愿离开。
  生4:因为渔翁嘴巴特馋,想吃鲜美的鳜鱼,所以不肯离开。
  师:同学们的感悟真是精彩极了,还有其他看法吗?
  ……
  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极度亢奋状态,而老师充满肯定、一味鼓励表扬的话语让学生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乍一看,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然而如何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发挥出四十分钟的最大能量,却是值得商榷的。教者若能静心品读,便可明白:"斜风细雨"中,风是微风,雨是小雨。对于小雨,人们总是不太在意,更何况是渔翁呢?再联系全文,不难品出渔翁本来就是冲着这天气来钓鱼的:"青箬笠,绿蓑衣",这些下雨天古人常常穿戴的雨衣、佩戴的雨具,不正表明了他是有备而来吗?他太喜欢这种细雨绵绵、微风拂面的美景了,他更喜欢在这种天气里临江垂钓,他当然不想回去、更不愿回去了。
  笔者认为,自由感悟需要教者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不应偏离文本的背景。假如教者预先就对文本有了正确的感悟,那么此时适时引导学生和作者、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点拨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进行高效阅读,就会有事半功倍、点石成金之功效。然而教者解读文本的方向错了,那么学生的感悟即使再精彩,体验即使再深刻,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画蛇添足。
  二、由目标切入,有效拓展
  面对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铺天盖地的内容拓展局面,学生真有点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进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信息内容的有效整合和深入理解。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收集了关于长征的资料,下面就请大家交流一下,彼此分享学习资源。
  生1:我收集的是关于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请大家来看一看。(生出示地图,进行解说)
  生2:我收集的是红军过草地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金色的鱼钩》,这则故事最让我感动……(生有声有色地讲解)
  生3:我收集的是红军爬雪山的故事……(生绘声绘色地讲述)
  生4:老师,我收集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
  师:老师也下载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想。
  一堂《七律·长征》的公开课,教师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回忆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介绍有关长征的影像资料,播放了《长征》歌曲,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课堂留给文本的,仅仅是初读。当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竟然有学生读错了"逶迤""岷山"几个生字词,读破句子就更不足为奇了。此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何从谈起呢?
  的确,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收获的历史知识也不少,但花那么多时间展示资料、拓展资源,这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和阅读课堂的学习方式吗?
  笔者认为,语文课过分注重相关知识、信息的传授,只能使课堂教学流于表面的热闹,有悖语文教学的本质。课文应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倘若丢了文本这个"西瓜",拣了文本外的那么多"芝麻",教课文成了走马观花,丢了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理解,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又如何达成呢?
  三、由体裁切入,达意体悟
  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组织语文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赛课活动,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自己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更为了能在活动中崭露头角,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以下教学情景:
  【片段三】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阅读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吗?
  生1:少年和吴王。
  生2:我觉得还有大臣。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很用心。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人物,就读哪部分内容。
  (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书声琅琅)
  师:刚才大家都已认认真真地读了课文,并且深入思考了相关问题,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文中的少年,因为他机智、勇敢。为了说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故意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毫不在意。
  生2:我也喜欢少年,他很机智,虽然吴王下了死命令,不许任何人进谏,但少年用一个故事就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生3:我也喜欢少年,他所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其实是他有意借鉴的,并不是他在王宫花园里亲眼所见。
  生4:我喜欢文中的吴王,因为他能知错就改,终于挽回了一场危局。
  我们都知道"螳螂捕蝉"讲的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道理。而本课中的教师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出新、出彩,把一则寓言故事当成了历史故事,引着学生从分析人物入手,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扭曲文本本意、凭借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的文本信息,又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明显,这种教法偏离了文本的本意,偏离了编者的本意,更偏离了寓言的本意,可谓"品读,品读,误入藕花深处"。
  笔者以为:教师只有站在前面,比学生先把握文本的内涵,才能领着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精彩;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比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的内涵,才能领着学生欣赏那"独特的风景",才能顺利而高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编辑:成向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