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以信息化建设促职业 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2022-06-09

  江苏自古经济发达,文教昌明。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扎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1.2万所,在校生1300多万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教育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苏派"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体现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气派的一种流派。"苏派"教育是具有江苏独特地域人文风格的教育文化。江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职业教育是"苏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就提出寓中西文化于一体的近代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并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地进行职业教育实践,对当代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本专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选定了71个试点项目,开展中高职"3+2"和"3+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和"5+2"改革试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中高职课程教材、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建设19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35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8所。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97个、省级实训基地273个,形成和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资源。基本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机制,增设和调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职高专专业270余个,重点建设452个中职示范专业和10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确立205个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97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以示范院校为龙头,其他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了14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学生起,中职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职实行"4.5+0.5"的培养模式,校外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全省所有职业院校都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实现了技能大赛"四个覆盖",即覆盖所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所有学生。在2009~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获得"四连冠"。
  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启动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三网合一"工作,建设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建立数字资源"统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在2011~2012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我省中职组蝉联冠军。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在完善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满足信息社会条件下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建好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级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各地教育城域网高速接入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形成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职业院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网络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实训及生活场所,提供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的无线网络接入,建成智能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有线电视系统。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确保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报送、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完善学校应用系统建设,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覆盖全省所有职业学校,各职业院校建成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应用系统,并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三是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把开发应用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实现资源开发由多头分散向统筹规范转变、静态呈现向动态更新转变、"自建自享"向共建共享转变。推进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结合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到2015年,职业学校省级教学资源库班级应用覆盖率达100%。
  四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师生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普遍合理用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深度结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毕业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
  五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组织开发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加大省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省、市两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以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等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
  举办第三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回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集思广益,深入研讨,建言献策,必将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本届论坛借助专业媒体的传播优势,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并就如何理解与使用"数字"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和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