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深松整地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

2022-06-09

摘要:论述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在辽宁省的实施效果及主要作用,从土壤条件、作业时间、作业深度、作业机具4个方面,介绍相关技术的应用要点,为该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深松整地;实施效果;土壤;深松机具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lementing effects and main functions of deep tillage mechanization technique in Liaoning province. It introduces the applying key points of relative techniques from 4 aspects of soil conditions, operation time, operation depth and operation machinery, provides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in the whole province. 

  Key words: deep tillage; implementing effects; soil; deep tillage machinery

  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行间或全方位深层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先进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推广和应用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 

  1 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的实施效果 

  1.1 应用概况 

  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影响,农民习惯用中小型机械进行旋耕或浅翻地作业,致使耕层变浅,板结严重,抗旱排涝能力越来越差。近年来,国家及辽宁省高度重视深松对改变传统犁翻浅旋作业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启动6 666.67万 hm2试点工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并制定了深松作业项目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进行深松整地和农机手开展深松作业服务的积极性。目前,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已成为在辽宁乃至全国范围内主推的农机化技术之一,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2014年,辽宁省共推广深松作业面积31.97万 hm2,其中补贴面积15.84万hm2,投入补贴项目资金3801.6万元。

  1.2 实施效果 

  多年的对比试验和产量对比分析试验表明,深松整地作业主要具有以下4个作用: 

  1) 深松地块土壤抗旱保墒能力明显提升。干旱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深松后可以建立良好的“土壤水库”。据专家测定,土壤层每加深1 cm,每667 m2可多蓄水3~5 t,若一次降雨量在40~50 mm,地表不会有明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深松整地“纳秋雨供春用,蓄秋墒抗春旱”,所建立的良好“土壤水库”可有效抵御旱灾,提高旱作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抗风险能力。 

  2) 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深松作业深度25 cm以上,能够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地蓄水能力,改善作物根系生长条件,促进作物生产发育,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另外,深松地块的玉米茎秆粗壮,有效籽粒多,秸秆高矮整齐,抗病虫害能力强。 

  3) 建立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水肥利用率。深松间隔不大于35 cm,可以实现间隔深松,建立符合农艺要求的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使土壤潜在的营养得以释放并被利用,将用地与养地自然结合起来,确保水肥最大限度的被利用。 

  4) 促进农作物生长,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深松作业深度一般在25 cm以上,可以打破犁底层,使深松地块土壤贮水容量增加,形成地下“土壤水库”,伏旱期间平均含水量比未深松地块提高7%,作物耐旱时间延长10 d左右,有助于抗旱保产。与未深松田相比,深松地块的可提高玉米单产50~75 kg/667 m2,增产幅度在10%左右。 

  2 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要点 

  深松整地技术是一项选择性应用而不是每年必须实施的技术,通常2~3 a深松1次,整地深度达20~30 cm,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接纳天然降雨,以实现秋雨春用、增加作物产量。深松整地方法包括全面深松耕和间隔深松耕2种。 

  2.1 土壤条件 

  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等适于深松作业,而耕作层20 cm以下为沙层的地块不宜进行深松作业。使用铧式犁翻耕或旋耕多年,且土壤15~20 cm处形成坚实犁底层影响雨水下渗及农作物生长的农田,宜进行深松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3~5 a未深松的农田需要进行深松作业。当0~25 cm土壤容重大于1.4 g/cm3时,需进行深松作业。 

  2.2 作业时间 

  深松作业时间应根据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当农田0~25 cm土壤含水率在12%~22%时,适宜进行深松作业。 

  2.3 作业深度 

  一般情况下,耕层深厚及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耕,否则宜浅。玉米苗期作业深度为20~30 cm,要求耕深一致,不翻动土壤,不破坏地表,不产生大块和明显的沟痕。深松沟深度小于10 cm,且间距均匀,不重不漏,各行深度一致。深松后地表无明显秸秆堆集和土壤堆积。同时,深松后地表要进行浅耕整地处理,以平整深松后留有的深松沟。 

  2.4 作业周期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强度,2~3 a深松1次。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玉米地深松作业应选择在秋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到上冻前进行。深松后应及时进行旋耕整地,春季播种作业前不宜进行深松作业。 

  2.5 作业机具 

  按功能,深松作业机械分为单机和联合作业机具。按作业方式,深松作业机械分全方位深松机和局部深松机。 

  在选择作业机具时,应根据土壤类型及当地农艺要求进行选择。1S-2/3/5/7型系列间隔深松整地作业机具是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产品,该系列深松整地机具在深松铲入土角度调整、碎土机构平地器、限深机构调整等环节打破了传统结构局限,采用螺旋旋进式入土角度调节机构、弹齿螺旋滚笼式平地器,并用平地器代替地轮结构。对比试验表明,采用螺旋旋进式入土角度调节机构,实现入土角度在一定范围的无级调节,可提高机具对土壤的适应性;采用弹齿螺旋滚笼式平地器,可提高深松后地表的平整度;用平地器代替地轮实现深松深度调节,可简化机具结构,同时增强平地器与地表的预接触力,提高平地器的碎土效果。机具结构合理、适应性好、效率高、功耗低、作业深度稳定,能够保证作业质量。 

  3 结语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各级农业部门的头等大事。在地、水、肥等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深松作业来改良土壤性能,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稳产高产,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推广应用 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殷志辉.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应用[J].当代农机, 2012(2):52-54. 

  [2] 夏伟.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应用与探讨[J].农机科技推广,2013(8):28-29. 

  [3] 严聚仁,梅晓红.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应用与探讨[J].当代农机,2012(12):64-6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