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2022-06-08

摘要:通过转染特定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将已分化的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称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近年来关于iPS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种已分化的体细胞都可以诱导成为iPS细胞,而且可以进一步将iPS细胞诱导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称为诱导性细胞。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并且为人类再生医学和特异的细胞治疗带来了更美好的希望。对iPS细胞和诱导性细胞的最新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诱导性细胞;细胞治疗

 

  中图分类号:Q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0993-05

 

  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类胚胎干细胞样细胞的技术完成于2006年。Takahashi等[1]通过外源表达一组选择性的转录因子导入成体小鼠成纤维细胞,最终确定最少有4种转录基因组合——Oct4(也称Pou5f1、Oct3/4)、Sox2、Klf4和c-Myc可将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从此iPS细胞的研究开始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门,并且iPS细胞的来源也越来越广泛。利用iPS细胞诱导技术将终末分化细胞先诱导成iPS细胞,再进一步诱导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称为诱导性细胞。时至今日研究者已经开始尝将iPS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

 

  1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从iPS细胞诞生之日起,iPS细胞的研究就成为细胞研究领域的热门。起初,研究者诱导iPS细胞时,iPS细胞的诱导效率极低,而且他们用的是4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其中c-Myc还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后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尝试,开始用小分子化合物、miRNA、mRNA或蛋白质等导入细胞来诱导iPS细胞[1-6],转录因子的个数也从4个减少到1个,甚至只用小分子化合物等物质来诱导iPS细胞[7-9]。近年来iPS细胞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建立了人类疾病特异的iPS细胞,借助锌指核酸酶和转座子等介导的转基因技术高效制备了无病毒的iPS细胞[10-13]。

 

  从2007年Takahashi 等[2]和Yu等[3]先后将人的体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开始,多种人类成体干细胞被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但是直到2013年Trokovic等[14]才将人类骨骼成肌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他们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图1)或仙台病毒载体介导目的基因的异位表达,在无饲养层且含有适宜的培养基条件下,可以使人类骨骼成肌细胞达到和人类成纤维细胞一样的重编程效率,再加入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丁酸钠(NaB)和ALK4/5/7抑制剂SB431542(SB),能明显提高人类骨骼成肌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的诱导效率。

 

  到目前为止,除了人之外,小鼠、大鼠、猴子、绵羊、猪的iPS细胞系均已建立[15-19]。

 

  iPS细胞研究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多潜能干细胞[20]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避免了传统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免疫排斥反应问题,为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提供了平台(图2),使人们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人类多种疾病及其发病机理成为可能(图3),也为相应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便利。正是由于iPS细胞技术使得整个细胞生物学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Yamanaka荣获了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当然,目前iPS细胞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还有待深入了解,iPS细胞的诱导效率仍然很低,整个诱导过程相对繁琐,费用比较昂贵,达到商业化、大众化应用的地步还有些遥远,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2 诱导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利用iPS细胞诱导技术,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组合,再加入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等物质,将终末分化细胞先诱导成iPS细胞,再进一步诱导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称为诱导性细胞或诱导性功能细胞。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多种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上诱导成功[21-23]。

 

  2.1 诱导性造血和血管祖细胞

 

  Park等[21]在改进的无饲养层的内皮培养条件下,利用了一组重组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最适组合,然后在成分明确的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中附着低密度培养,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和人类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培育出大量的CD34+CD45+造血祖细胞(表1)。这些造血祖细胞出现在附着于内皮或基质的细胞层周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式与体内胚胎生血内皮的造血方式类似。虽然之前已经证实由成纤维细胞衍生而来的hiPSC细胞系并不具备有效分化为造血内皮的能力,但是这个培养体系能够使hiPSC具有和hESC一样分化为造血内皮的能力。这个有效的分化体系可用于直接延时摄像和造血发生过程的时间进程研究等。

 

  2.2 诱导性神经细胞

 

  Kuo等[22]在由海藻酸和多聚γ-谷氨酸(γ-PGA)以及表面神经生长因子构成的水凝胶中将iPS细胞诱导成神经元。这种由海藻酸和多聚γ-谷氨酸(γ-PGA)以及表面神经生长因子构成的水凝胶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孔隙结构、孔隙度和溶胀比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水凝胶中,iPS细胞分化的形态学图像(图4)展示出神经元的特点。在诱导iPS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表面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强β Ⅲ微管蛋白的表达强度而抑制SSEA-1的表达强度。iPS细胞在这种水凝胶中的分化可以通过SSEA-1和β Ⅲ微管蛋白的表面抗原免疫化学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鉴定。

 

  2.3 诱导性心肌细胞

 

  Jiang等[23]使用从Oct4-GFP-C57小鼠身上获得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感染逆转录表达重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来诱导功能性心脏细胞(Cardiomyocytes,CMs)。以初代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s)作为对照,试验发现由CFs衍生而来的iPS细胞(CF-iPS)与胚胎干细胞(EBs)及MEF衍生而来的iPS细胞(MEF-iPS)具有同样的生理学特性。他们使用经典拟胚体的方法和Transwell CM共培养体系来模拟心肌旁分泌微环境,进而将CF-iPS向功能性心肌细胞诱导。在模拟的心肌旁分泌微环境中,CF-iPS自发地形成可以跳动的EBs。这些分化而来的能够自发跳动的细胞可以表达心脏特有的组织特异性转录和结构因素,而且显示出典型的心肌形态学和电生理特征。

 

  当然,除了上述诱导性造血和血管细胞、诱导性神经细胞和诱导性心肌细胞外,还有其他的诱导性功能细胞也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认知。如Yamaguchi等[24]将小鼠的iPS细胞诱导成肥大细胞。

 

  3 展望

 

  iPS细胞自诞生之日起即受到人们的关注,iPS细胞的研究开创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篇章,也极大地促进了表观遗传学和胚胎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再生医学和特异的细胞治疗带来了更美好的希望。

 

  如果供体细胞是来源于病人自身的体细胞,就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问题,将这些体细胞先诱导成iPS细胞,进而再诱导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目的细胞,理论上就可以用于临床医学和再生医学,这样就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然而,到目前为止,诱导性功能细胞的种类有限,诱导效率也有待提高,并且细胞的功能仍需要大量动物模拟试验验证。

 

  目前,如何获取更多的从终末分化细胞诱导而来的iPS细胞,并进一步诱导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成为热点,对多种体细胞衍生的iPS细胞和多种新的培养诱导方法[25-28]也已经进行了尝试。

 

  尽管这种诱导的功能性体细胞在将来可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其中的详细机理仍需要探索明确。相信在胚胎干细胞研究、iPS细胞研究、现代基因组学和RNA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带动下,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诱导性功能细胞有望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加快再生医学和动物组织工程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发育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TAKAHASHI K,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2006,126(4):663-676.

 

  [2] TAKAHASHI K, TANABE K, OHNUKI M,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 2007,131(5):861-872.

 

  [3] YU J, VODYANIK M A, SMUGA-OTTO K,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J]. Science, 2007,318(5858):1917-1920.

 

  [4] ZHAO Y, YIN X L, QIN H, et al. Two supporting factor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iPSC generation[J]. Cell Stem Cell, 2008,3(5):475-479.

 

  [5] LI W, WEI W, ZHU S, et al. Generation of rat an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combining genetic reprogramming and chemical inhibitors[J]. Cell Stem Cell, 2009,4(1):16-19.

 

  [6] ANOKYE-DANSO F, TRIVEDI C M, JUHR D, et al. Highly efficient miRNA-mediated reprogramming of mouse and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J]. Cell Stem Cell,2011,8(4):376-388.

 

  [7] ZHOU H, WU S, JOO J Y,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sing recombinant proteins[J]. Cell Stem Cell, 2009,4(5):381-384.

 

  [8] KIM D, KIM C H, MOON J I,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irect delivery of reprogramming proteins[J]. Cell Stem Cell, 2009,4(6):472-476.

 

  [9] WARREN L, MANOS P D, AHFELDT T, et al. Highly efficient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and 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cells with synthetic modified mRNA[J]. Cell Stem Cell, 2010,7(5):618-630.

 

  [10] HOCKEMEYER D, SOLDNER F, BEARD C, et al. Efficient targeting of expressed and silent genes in human ESCs and iPSCs using zinc-finger nucleases[J]. Nat Biotechnol, 2009, 27(9):851-857.

 

  [11] GIBSON S A, GAO G D, MCDONAGH K, et al. Progress on stem cell research towards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J]. Stem Cell Res Ther, 2012,3(2):11.

 

  [12] NAKAMURA M, OKANO H.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i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focusing 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ell Res, 2013, 23(1):70-80.

 

  [13] KUES W A, HERRMANN D, BARG-KUES B, et al. Deriv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leeping beauty transposon-mediated porc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Stem Cells Dev, 2013,22(1):124-135.

 

  [14] TROKOVIC R, WELTNER J, MANNINEN T, et al.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promote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human skeletal myoblasts[J]. Stem Cells Dev, 2013,22(1):114-123.

 

  [15] KIM J B, SEBASTIANO V, WU G, et al. Oct4-induced pluripotency in adult neural stem cells[J]. Cell, 2009,136(3):411-419.

 

  [16] LIAO J, CUI C, CHEN S,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from adult rat cells. [J]. Cell Stem Cell, 2009,4(1):11-15.

 

  [17] LIU H, ZHU F, YONG J,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rhesus monkey fibroblasts[J]. Cell Stem Cell,2008,3(6):587-590.

 

  [18] BAO L, HE L, CHEN J, et al. Reprogramming of ovine adult fibroblasts to pluripotency via drug-inducible expression of defined factors[J]. Cell Res, 2011,21(4):600-608.

 

  [19] WU Z, CHEN J, REN J, et al. Generation of pig-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a drug-inducible system[J]. J Mol Cell Biol, 2009,1(1):46-54.

 

  [20] BELTR?魨O-BRAGA P C, PIGNATARI G C, RUSSO F B, et al. In-a-dish: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s a novel model for human diseases[J]. Cytometry A,2013,83(1):11-17.

 

  [21] PARK T S, ZIMMERLIN L, ZAMBIDIS E T. Efficient and simultaneous gen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and vascular progenitor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ytometry A, 2013,83(1):114-126.

 

  [22] KUO Y C,CHANG Y H.Differenti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ward neurons in hydrogel biomaterials[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13,102:405-411.

 

  [23] JIANG B,DONG H,LI Q,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eprogrammed mouse cardiac fibroblasts into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J]. Cell Biochem Biophys. 2013,66(2):309-318.

 

  [24] YAMAGUCHI T, TASHIRO K, TANAKA S, et al. Two-step differentiation of mast cells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Stem Cells Dev,2013,22(5):726-734.

 

  [25] BARDY J, CHEN A K, LIM Y M, et al. Microcarrier suspension cultures for high-density 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neural progenitor cells[J]. 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2013,19(2):166-180.

 

  [26] SALEWSKI R P, BUTTIGIEG J, MITCHELL R A, et al. The generation of definitive neural stem cells from PiggyBac transposo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an be enhanced by induction of the NOTCH signaling pathway[J]. Stem Cells Dev,2013,22(3):383-396.

 

  [27] KUO Y C,CHEN C W. Inverted colloidal crystal scaffolds with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or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13,102:789-794.

 

  [28] OLMER R,LANGE A,SELZER S,et al. Suspension culture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controlled, stirred bioreactors[J]. 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2012,18(10):772-78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