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数字艺术交互性电影观众身份特征的影响与改变

2022-06-08

  电影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正是由于电影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给观众奉上一幕幕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电影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是影像技术发展最直接的应用和体现之一。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数字与计算机技术在应用领域的相互融合,直接催生了数字艺术的出现,并在影像处理特别是电影制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当代电影的制作、创作和观众的观影心理等方面,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在认知心理视角下,观众受到近百年传统电影形式的积淀和影响,同时传统电影在技术层面也不可能支持观众的交互参与,因此已经习惯了观影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地位。这种被动性主要体现在观众对电影故事可以平静接受,而不会产生任何心理层面的排斥,但是在数字艺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艺术的交互功能使观众逐步改变了被动接受者这一单一身份,并对电影创作过程产生了更多和更深刻的影响,并促使电影本体最终满足自身理性感知的心理需要。
  一、观众打破电影既定的叙事方向
  电影叙事对观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数字艺术背景下,对其交互性作用的影响应更多地着眼于其反作用及其结果,也就是电影观众对电影叙事产生的影响与改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观众对电影叙事的真正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既定的叙事方向的打破。从心理层面来讲,每一名观众对于电影及它的故事都存有独特的看法,这不仅是人类天生的叙事欲望,同时也是观众自我方向把控的重要心理基础和体现。[2]例如我们在观看电影时,由于受到某个因素的影响而特别希望得到喜剧结局,但电影创作者却出于另外的表达需要或目的,并没有设计这种结局,因此就会导致观众观影过程中愉悦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在数字艺术交互性功能的支撑下,观众就可以获得"如我所愿"的权利,并打破电影既定的叙事方向。
  首先,打破电影叙事方向体现在个体观众与影片的叙事的"交互"上。在数字艺术背景下,电影的创作者可以为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观众创电影《辛德勒名单》剧照作一个电影故事模型,这个模型中会存在一个通向不同方向或结局的关键节点。在数字艺术的支撑下,可以打造出在这个节点的可选择界面,为观众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技术保障,从而满足观众参与电影叙事的欲望和权利,而上述"交互"过程的需要观众自己来实现和操作,从而打破了电影叙事的既定方向,同时也体现出观众作为"交互"基本单位的身份特征。
  其次,打破电影叙事方向还体现在个体观众与影片故事之间的交互反映上。在数字艺术时代,观众在电影故事中或许仍然以旁观者身份为主,但是作为导航者的身份也在迅速增加。此外观众对于主角的选择使电影叙事产生着更大的变化。在传统电影创作中,影片的主角与配角在身份上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在数字艺术时代,不同观众的不同侧重点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照顾,因此影片中就失去了绝对的主角,观众完全可以以自己喜欢的配角为中心展开叙事,从而使电影故事产生各种不同变化。
  数字艺术时代,电影的画面与声音质量提升极大,同时观众的电影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电影的多媒体传播也为观众创造了选择自己偏好影片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下,观众对电影叙事的全面介入并积极发挥作用,不仅是数字艺术交互功能技术开发的诱导性结果,同时也是观众获得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上述变化对当下的电影发展现状来说,虽然仍停留在前瞻性设想层面,但是部分电影短片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雏形,并足以说明基于数字艺术交互性功能的实现,观众对电影原有既定叙事的打破是电影本体与观众关系转变的重要特征。
  二、镜像自我呈现:观众对角色的选择认同
  数字艺术的交互性功能使电影观众在不断参与电影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自我选择的重要特征。[3]这种自我选择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电影叙事方向的直接选定,而其实质则在于观众与剧中人物角色间的某种类比与确认,这种关系类似于一种镜像自我呈现,也就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通过电影来探寻自己的影像与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会体现在年龄、性格、身份以及生活经历等不同层面,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会影响观众对"自我映像"的选择。
  观众对角色的选择认同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生活经历的认同上。例如一部呈现人类灾难的影片,对那些经历过相似灾难的观众就会产生一种相似的感受,那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在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时,就会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使得这些观众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灾难感同身受的共同认识。
  其次,由于电影观众在自身性格和身份等因素上具有不同的观念,使得他们在参与影片人物叙事的过程中展示出更多的"反映像"特征。例如,如果观众本身的性格比较内向、做事比较小心拘谨,则一般会喜欢电影角色转向轻狂不羁的叙事路线;如果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普通职员的身份,那么他就会以自己生活为参照呈现出反向的叙事选择。
  从以上分析来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自我身份确认对角色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体现在观众的正反两个方向的选择,表现为观众对自身的认同或不满,同时受到观众自身年龄、性格以及生活经历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心理层面来审视,观众观影过程中的自我身份确认,是通过电影人物寻求自身的某种存在感。在传统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影片在导演的执导下创作完成,其中不存在观众的任何参与,同样在观影过程中,导演与观众在感受上也没有任何交流。总之,由于传统电影中交互性的缺失,观众难以寻求自身的存在感。而在数字艺术交互性操作背景下,观众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电影的叙事方向,同时也可以对角色行为施加影响,因此观众在影片中的份额得到加强,存在感得到了满足。
  三、交互性引发观众多重身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