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2023-0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调与核心,必须是优先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由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一方面,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既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也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严峻约束。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6.5亿吨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6:1①。但必须承认,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挑战。

  

  一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②,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比第二次调查减少1.13亿亩;在耕地减少的同时,人口规模却从2000年的12.67亿人增至2021年的14.13亿人。人均耕地面积分别由前两次国土调查的1.59亩/人和1.52亩/人,降至第三次调查的1.36亩/人,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③。

  

  二是经营格局分散。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④。经营土地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比例从1996年的76%增至2018年的85.2%①。土地的均田分配与农户的分户经营,不仅造成户均耕地面积狭小,而且造成地块细碎分散,从而构成了改善农业生产率的重要约束。

  

  三是生态压力增大。单极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努力,已造成相对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2019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仍然高达5403.59万吨,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达到139.17万吨和240.77万吨,②远高于世界平均使用强度。中国农业的绿色化任重道远。

  

  四是内外循环不畅。内循环不通畅突出表现为城乡要素流动受限。城市的极化效应强于涓流效应,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尤其是劳动力非农转移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的流失,构成对农业引入新要素和新技术的重要制约。外循环不通畅突出表现为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受阻。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因素影响,各国对农产品进出口的管制趋紧。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激活农村产业动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做出进一步努力。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规定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面对气候尤其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要提升安全保障力、资源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以谋求国家安全的“风险最小化”与“安全最大化”。由此,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有其特定的本质规定与要求。主要包括:

  

  1.可保障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目标必然是“粮食安全”,要切实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坚守数量保障。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提升质量保障。优化调整食物品种结构,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与高级化转型,加强粮食安全基础上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安全。三是拓宽食物来源。要树立大资源观,从耕地资源延伸到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不断拓展食物安全空间,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和支撑夯牢夯实。

  

  2.可持续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来保障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首先是维护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防治耕地退化,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等分类管理、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其次是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控制地下水漏斗区、地表水过度利用区用水总量。推广工程性节水技术、智能节水灌溉技术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性。最后是维护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等)的可持续性。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然造成温室效应并引发气候条件的显著变化,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应该列入重要议程。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的绿色化与高质量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可动员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强化对各类主体种粮的组织动员与行为激励。首先,在相当长时期内,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力量与农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小农户具有粮食生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优势,是国家粮食安全可动员的重要组织资源。应不断改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之中。其次,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效应,既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与集中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又要发展社会化服务与托管形成的服务规模经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业增产提质增效。三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大食物观动员多元的农业资源禀赋,保障农业产业安全的主动权。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增加从业者就业机会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四是调动“藏粮于民”的积极性,在增强国家、地方与企业粮食储备能力的同时,动员广大城乡居民的储粮行动能力,构建最广泛的粮食安全保障网络。

  

  4.可防范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能够有效抵抗内外风险,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夯实农业安全的总根基。长期以来,强大的粮食生产、储备、农产品保障能力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底气。但是传统农业风险和新的公共安全风险叠加形成的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可防范性。一是防范传统风险。不断提升农业的生态保障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市场保障能力与制度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传统风险。二是防范国际市场冲击。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同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贸易方式和贸易格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策略。构建稳固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全球农业贸易投资与市场监测体系,善用金融、期货、保险、信托等手段化解国际政治与贸易风险的传导与冲击。三是增强产业韧性。盯紧抓实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平台作用,拓展和深化农业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打造海外食物供应链,提高关键物流结点调控能力,增强我国农产品全球供应链韧性。

  

  5.可拓展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功能与增收空间,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中,农业的功能被局限于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等经济贡献,忽视了农业所隐含的多重功能。一是生态功能,农业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固碳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二是人文功能,中国农耕文明所秉承的“顺天应时、约取节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生存智慧和生态哲学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三是康养功能,农业的田园风光和村落的人文景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与潜在收益;四是社会功能,农业是农户生计可持续的根本保障,也是维系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的压舱石。因此,农业现代化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的生态、人文、康养和社会功能,由此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功能性收入与生态资产的财产性收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并非是独立事件,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必须跳出乡村来谋划乡村振兴,必须跳出农业来谋划农业现代化。因此,寻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即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农业分工和专业化,促进要素利用效率提升;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并走向共同富裕。

  

  1.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重心在于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必须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县城、打造小城镇产业集群,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的交叉融合。其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农村城镇化尤为必要。一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增进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二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三是通过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缓解人地矛盾,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2.加快农业分工和专业化,重心在于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要素采纳的前提性条件。鼓励农地流转、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与规模经济性;促进农业的“代耕”“代管”与“代营”,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迂回经济与分工经济;推广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能力和专业化的服务效率,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促进农业增产提质增效。重点在于:一是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功能;二是促进各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服务链条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三是构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交易平台,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

  

  3.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重心在于促进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分享发展成果。一方面是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度。要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设施政策支持、以农机为重点的农业装备政策支持、以外包托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政策支持、以党政同责为重点的制度保障支撑,健全完善农民种粮有收益和地方抓粮不吃亏的利益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谋幸福。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乡村产权体系,支持引导农民盘活农业农村资源与功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广辟创业就业空间,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健全完善农民收入支持和生活保障政策体系,确保最大多数农民全面参与现代化进程、充分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乡村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拓展乡村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罗必良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