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

2023-01-05

  内容提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支撑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有四方面: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间具有“倒U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促进生态文明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遵循。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黄河流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从生态保护与空间发展格局、创新驱动与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功能差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挖掘新时代黄河文化价值与创新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治理成就。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大部署①。2020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该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复合性战略,为确保该战略实施的有效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需要深入探讨支撑该战略的理论逻辑是什么?黄河流域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综合因素有哪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理论逻辑和黄河流域自身综合因素分析,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全面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生态文明视角围绕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展开研究。董锁成等(2021)分析了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的问题,建议从全域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工程治理、绿色循环等方面推动绿色发展。董亚宁等(2022)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水资源承载等制约因素,提出强化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优化空间体系和培育新动能等对策。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学界就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差异化、战略方向等进行分析。甄伟、陈胜利(2021)采用4种量化方法,测算黄河流域县域经济特征,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推进城乡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建议。郝金连等(2022)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黄河流域集聚和集中连片演化特征,认为创新城市群合作模式具有有效性。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宋洁(2021)提出多元整体治理、建设流域命运共同体、发挥大数据和市场机制作用等策略。马军等(2022)指出:应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绿色循环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引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冯波、郭巍(2022)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综上,以往虽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多,但较少针对战略实施层面进行分析。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对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运用SWOT分析法对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展开分析,从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双视角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新思路。

  

  二、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一)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间的“倒U型”关系根据经济学理论,由于经济发展具有外部性特点,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引发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间的矛盾。因此,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动态关系(详见图1)。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A点)。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运转,达到B点峰值。此时,通过可持续发展来推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思想得到认可(B点到C点区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措施,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C点)。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图1

  图1 经济发展和环境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经济活动要在自然、人、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内运行,只有这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时,才能保障高质量发展。并且,经济活动要遵循生产系统的循环方法,以“减量化”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最优化。此外,经济活动成本需要将环境成本计入发展成本中,改变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传统粗放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和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三)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促进生态文明质量的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和生态不是免费产品,是能够满足人民需求和增加福利的有价值的产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高质量发展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全面协调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通过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理念成为共识,不仅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且为生态文明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

  

  (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良性循环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生态文明质量提升,这也正是新时代我国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理论基石。基于此,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理论遵循,转变流域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发展。

  

  三、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SWOT分析

  

  为客观合理地认清黄河流域自身的发展优势,明确战略定位,突破黄河流域发展的瓶颈,基于SWOT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SWOT分析视域下的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概况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表1

  

  (一)优势

  

  1.经济地理区位优势。黄河流域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流域面积和流经省份的经济发展统筹空间较大。黄河流域涵盖了黄河天然生态廊道、三江源、祁连山和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地、湿地等特色的生态系统,造就了黄河流域多元化经济地理区位优势。

  

  2.人口与经济规模优势。据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情况①:2020年黄河流域人口总数为4.21亿人,经济总量达25.3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88%和25.07%,具有显著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以及“双循环”背景下,伴随需求、消费和市场等内生变量的作用,黄河流域的人口与经济规模优势将转化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农产品及能源资源型产业基础优势。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肉类生产核心区,是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7个新能源基地有4个位于该区域②。黄河流域的煤炭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左右;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23%和13%;稀土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具有显著优势地位。

  

  4.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带动发展优势。黄河流域形成了从上游覆盖到下游以都市圈和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7大城市群。西宁、兰州、西咸、银川、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济南和青岛这9大都市圈又分类分级地支撑着7大城市群的发展。2020年9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生产总值和社会零售品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占都市圈总额的20%-60%之间,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零售品总额分别占流域总额的68.29%和68.19%,呈中心—外围结构特点,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对周边地区提供辐射带动作用。

  

  5.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黄河是承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播民族力量的大动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经历多文化交融发展,构成了基于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化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二)劣势

  

  1.生态本底差,环境脆弱。黄河流域生态基础差,水资源严重短缺,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再加上人口规模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护的任务艰巨。

  

  2.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2020年山东、内蒙古的人均GDP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流域内其他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各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虽然已具备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外围发展优势,但由于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异较明显,需要加快解决市场化程度低、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动力弱。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重化工产业占主导地位。2020年黄河流域第三产业占比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更低。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以传统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产业链较短,带动效应差。此外,需要明确流域内各城市间分工,打破行政和贸易壁垒,强化产业联动发展动力。

  

  4.文化创新能力不足。黄河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现代阐释和转化不足的现象。文化认知较为模糊,范围较为固化集中,不足以支撑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战略地位。文化项目与其他产业资源融合度低,急需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吸引力。

  

  (三)机遇

  

  1.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合作走廊①中的多条通道都经由黄河流域,初步形成的陆港群和空港群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黄河流域还是西向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提升内陆地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地位;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加深与沿线国家间的基础设施合作和经贸关系合作,推动全流域整体性、系统性的开放协作、互通互联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扎实落地,纵深推进流域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流域各省区基于自身发展定位的研判,结合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地方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引黄灌区农业节水项目等相继开工,统筹推进生态修护和保护等综合系统治理,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核心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的项目在有序推进,稳步推进联合共建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和黄河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合作事项,释放顶层战略叠加效应,加强“东西联动”“陆海统筹”纵深发展。

  

  (四)挑战

  

  1.突破自然地理结构限制,夯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黄河流域河道水流浅、散,大型支流少等特殊性结构,导致黄河流域在水资源保护利用、交通运输网络构成以及流域内部互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困境。因此,突破自然地理结构的限制,重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沙关系与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问题,分区分类实施黄河流域保护、修复和治理。这既是黄河流域亟待完成的重大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的挑战性。

  

  2.破解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障碍,提升黄河流域治理效能。由于流域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流域治理需要从系统角度来统筹谋划。现有的黄河治理体系存在流域管理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间条块分割、碎片化管理现象,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资源浪费。各省区之间以及各省区内部不同地区在利益趋向的影响下,既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又容易引起地方保护主义,缺乏协同配合。因此,必须破解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障碍,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搭建科学合理的协同治理框架,改变黄河流域治理模式。

  

  四、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从生态保护与空间发展格局、创新驱动与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功能差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挖掘新时代黄河文化价值与创新等方面,构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生态保护为主导,以协同保护治理为手段,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在制度设计上,根据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自然、区位条件设定各项生态底线;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严格限定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要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实行水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水权制度、水价制度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黄河上游建设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健全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制度和水污染风险管控制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保护治理格局,保障区域污染同治、生态同建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中下游地区以生态网络建设工程为纽带,建设生态安全廊道;下游以自然修复为原则,建立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湖泊河流海洋等分段分类管控的生态修复制度。

  

  (二)以创新为动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原则,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多元联动发展新模式

  

  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原则,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低端产业和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有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社会环境。着力推动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纵向多元和横向多元发展模式,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关联、技术升级,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提升产业链嵌入度和全球供应链的“黏着力”,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建立“精准连接”“精准发力”组合策略,强化黄河流域内部、黄河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黄河流域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多边对接功能,形成“黄河流域+”“点对点”和“1+N”产业模式,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形成产业多元联动发展新模式。

  

  (三)以核心城市、都市圈建设为抓手,以区域功能差异化为引领,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城市群有70多个地级市,呈点状分散在我国东、中、西部,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制度环境方面存在差异性。为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良好网络布局,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利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特征,以核心城市、都市圈为抓手,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多层级增长极。一方面,通过龙头中心城市来辐射周边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发展;另一方面,以优势圈层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带动周边区域,构成中心城市层—都市圈层—城市群层的增长极,依托公路、铁路、航道等交通设施,促进多层级增长极之间的互动联络,增强增长极的带动辐射发展作用。构建“中心—基地—平台”多层级增长极模式,提升经济活动、生态产品和发展成果方面的共享,形成网络发展格局。

  

  以区域功能差异化为引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能力强的特点,加强环境友好型的金融服务业、智能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产业层次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协调。二是有效发挥中心外围的协同合作效应,推动外围城市承接中心城市外延产业的同时,积极对接中心城市的协作产业,形成以制造基地为支撑的生产中心集群发展模式。三是综合保税区发挥吸引外资、外贸的经济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四是农业区发展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开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生态农业集群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五是矿产资源开发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优化深加工产品,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专业化水平。

  

  (四)以黄河文化认同为牵引,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民族凝聚力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价值,传承和创新文化传播机制,实现文化转化效果的最大化。首先,优化和丰富文化传播内容,挖掘适合新时代黄河文化资源传播和表达的文化内容和方式,将现代文化与优秀的黄河文化交汇融合。其次,以黄河文化认同为牵引,扩大黄河文化传播范围,让黄河文化传播水平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为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战略地位打下扎实根基。调整黄河文化产业结构,提升黄河文化品牌内涵,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业等产业的相互渗透发展,共同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产品、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依托全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多样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运用5G技术、大数据、全媒体等科技手段支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高点;转化文化产品内容展示形态,满足多终端传播,让黄河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根植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1-5.

  

  [2]董锁成,厉静文,李宇,李富佳,刘倩,李泽红,卢琦,程昊.黄河流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与上、中、下游绿色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46(02):44-49.

  

  [3]董亚宁,范博凯,李少鹏,单菁菁.生态文明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2(02):217-222.

  

  [4]甄伟,陈胜利.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收敛性研究要基于九省县域经济数据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5):189-192+196.

  

  [5]郝金连,王利,孙根年,孙凡凯,王东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演进要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J].中国沙漠,2022(06):266-276.

  

  [6]宋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研究要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7):159-162.

  

  [7]马军,刘晴靓,张瑛洁,宋丹,罗从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基于区域生态与资源平衡思想的谋划[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01):31-43.

  

  [8]冯波,郭巍.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与建议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1):148-151+175.

  

  作者:于文浩张志强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