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教学探微

2022-06-08

栾淳钰,陈文旭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

“慕课”(MOOC)作为新事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其自身的“广泛性”“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和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教学的实施,其既有特殊优势,也存在相关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探索改进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教学的对策措施,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MOO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7-05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方式,相应的教学传播技术经历了“言语”到“手抄”到“印刷”然后到“电子”再到“数字”的阶段,体现出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的随之发展与创新。其中,互联网时代下的“慕课”(MOOC)技术给国内外高校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2013年,Coursera、edX平台进军中国,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纷纷加入,标志着MOOC正式登陆中国。自国内相关高校自主推出全国首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教学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又成为一个灸手可热的话题。而且,“十三五”规划中“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开放”等理念,也为“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由此,我们有必要在“互联网+”时代下,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教学,以便随时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并从中把握新机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以“思修”慕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分析该课程相应的特点、现状和问题,凝练、总结其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可以进一步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其它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教学。

一、关于“慕课”的初步认识

1.何为“慕课”

2.“慕课”的产生原因

“慕课”可以说是当代教育历程中社会经济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开放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以及师生“教学相长”元素的多种互促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和依据:其一,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促使。众所周知,2008 年的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相应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随之匮乏和减产,“以美国为例,公立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州政府提供,但2008 年以来投入不断下降。2012全年,美国44 个州出现财政赤字,州政府对公立大学的投入平均进一步下降7.5%。”[2] 而“慕课”自身所具备的经济节约的低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资金压力。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开发商和运营商借机“风投”,使“慕课”平台的运行和发展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其二,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推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成长壮大,推动了教育领域中相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大数据为支撑,“手掌”学习模式为启发,使得“慕课”能够得以产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强速度、宽范围、高效率的运营和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其三,大学教育开放多元的引导。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教育全球化”也不能置身其外。由此,西方主要国家为了占领教育制高点,纷纷启动教育国际化战略,各国大学教育呈现了开放多元的情景。“慕课”教学的跨地区、跨国界的优势,为一些国家所提倡的在网络的、虚拟的、开放的空间构筑开放多元的“全球大学”提供了优良条件和平台。此外,“慕课”可以实现受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大众化,是“全民教育”时代下的应时产物;其四,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推动。自古以来,教师担任着“传”“授”“解”的重任,通常在教学中处于“导演”“主角”的地位,而当今时代,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显著提升,而且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显然会增加学习的效果。因此,各界在探究、寻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渠道。“慕课”平台正是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平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适应构筑新型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要求和理念。

3.“慕课”的基本特征

针对“慕课”概念自身、产生因素以及运行发展,结合“思修”慕课教学课程的试点与实施,“思修”慕课教学具有“广泛性”“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其一,广泛性。规模之大、涉及面广是“慕课”的一个显著特征。“思修”“慕课”教学涉及网络技术者、艺术设计者、广大教育者等,譬如,由复旦大学牵头设计开发的“思修”慕课混合式共享课平台,其涉及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所高校、23名教师参与跨校联合共建,可见,“思修”慕课是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二,开放性。“思修”慕课的学习资源是开放的,可谓“有教无类”,凡是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的人群均可以参与学习,而且课程内容不受地域、国界的限制,涉及世界各国的知识和文化,充分凸显其开放性;其三,自主性。“思修”慕课的时间、空间灵活方便,为学习者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自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且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就相关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此外,从教师角度来讲,也体现了“慕课”的自主性特点,教学组织者可以灵活机动安排时间等对每个学习者在学习中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指导;其四,多样性。宏观来讲,“思修”慕课由专家老师进行专题性讲解,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多样,涵盖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等各种问题。当然,从“慕课”自身的微观角度来讲,“慕课”平台涉及课程学习、作业考试、论坛区、学习资料等多样化层面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集学习、娱乐以及课外拓展于一体化。

二、“思修”慕课教学现状分析

关于“慕课”的推广和发展,学术界和教育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方持乐观态度,认为“慕课”是教育资源的优良转型,日后将成为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应大力提倡;另一方持怀疑态度,认为“慕课”是西方“软实力”的阴谋骗局,我们要积极抵抗;还有人持观望态度,认为“慕课”必将是昙花一现。在此,结合“思修”慕课教学的现状,辩证、客观分析慕课教学。

1.“思修”慕课教学的特殊优势

由复旦大学牵头的“思修”慕课教学,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的焦点就是这种尝试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样式,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一方面,课程资源生产的合力效应。“思修”慕课教学从前期沟通、到课程设计、到实施准备、到系统上线、到建设运行等,是一个群策群力,融集体智慧结晶的一体化工程,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合力效应。一般来讲,就课程资源生产来讲,传统的“思修”课程,从备课、教学、考试等,由任课教师“一条龙”包办,而“思修”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运作模式,由复旦大学思想道德和法律等不同领域的专长教师讲授相应知识点,有的老师擅长道德部分,而有的老师则擅长法律部分,各位老师教师之间既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这样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彰显出团队协作的合力效应。各大高校的学生可以打破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在自己学校内部,尤其是“沉浸式直播课堂”与名师面对面,同学们可以第一时间、无差别的感受到大师的风采。另一方面,课程运行环节的“线上”和“线下”的双管齐下。“思修”慕课进行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上的常规性授课,分为线上的进阶式学习、课程论坛、小组协作学习,线下的小组讨论、大班答疑互动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室内大课堂直播互动。线上学习,同学们可以自主、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做到随时学、灵活学和自主学,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暂停学习进行笔记并掌握消化。老师和学生在小组讨论区可以就所学课程知识或者热点话题自由发表相关言论,对于拓宽视野、锻炼思维以及掌握知识具有积极作用。线下的见面讨论和答疑课,能够敦促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化被动为主动,在材料的准备和讨论中能够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而且老师们可以实现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的正面引导和激励。可见,线上和线下的双管齐下,是对提高学习“思修”课堂质量的创新性探索和有力性保障。

2.“思修”慕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思修”慕课教学作为“新事物”,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和学习方式,但是,新事物通常也会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学习质量难以充分保证。“思修”课程面向的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同学们,在知识背景、学习层次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参差不齐,而“慕课”采取统一授课,在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方面略显薄弱。此外,“思修”慕课教学的碎片化、随机性学习特征,使得部分学生间断性的学习,不容易实现在“内化”和“外化”方面的良好转化和巩固。另一方面,学习氛围难以即时实现。“思修”慕课教学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的,学习者可以在宿舍、教室,甚至是食堂等场所,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而正是由于此特点,学生们独自学习、自主学习,彼此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大家之间的交流只是针对“慕课”自身的优缺点,而不是针对课程学习的内容,难以形成课程学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类似的,有学者认为“慕课”教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树起了一道现代化的天然屏障,单纯的“人机交流”,容易忽视情感的互通与共融。此外,“授课教师还只是其中的少数人群,其所引发的直接问题可能是阻碍未参与授课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这就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优质师资的培育,也会阻碍一些教师的未来成长。”[4]

三、“思修”慕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慕课”作为教育界的新事物,处于成长、壮大和发展之中,同样,“思修”慕课教学是迎合“慕课”时代和教育优化改革之际的新突破和新尝试,其进一步的优化、发展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并发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合力,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视频模式

1.灵活处理好三对关系

“思修”慕课是由诸多环节和内容共同组成并相互作用的,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等,涉及思想、道德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环节和内容之间的彼此联系,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有机教学系统,其良性、科学运行,需要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其一,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关系。“思修”慕课教学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的讲授型的传统教学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的翻转课堂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之后,学生是主角、主演,这也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有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慕课”教学,难免影响课程学习的质量。由此,在“思修”课程教学转型阶段,要尽量穿插传统教学和“慕课”教学,或者说以传统教学为主,其中穿插“慕课”教学,也可以根据不同章节和知识点的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良性过渡,教师也要实现教学重点从“教书”转为“育人”,“先学后导”结合师生合作学习,构筑新型教学关系;其二,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思修”慕课教学,线上学习大概是36学时,线下是12学时,线下主要是见面课和讨论课,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原则,将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体答疑与线下集体学习和讨论答疑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与学习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5]充分解决学生的困惑,从中了解学生学习质量与进度,并做相关引导和督促。此外,主任教师或助教要充分发挥班级组长的带头模范作用,譬如,可以引导大家在某个时间段共同学习,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层学习;其三,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从“思修”慕课教学的授课师资来看,暂时是由名校的部分教师参与课程的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他教师的锻炼,各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慕课教学和科研当中,做教学和科研的“孵化器”,也可以根据自己本校情况,譬如针对优势学科或者是知名教师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授课平台和课程,并且要对“慕课”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创新渠道等和“思修”课程自身内容等进行相关研究,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并肩发展。

2.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合力”

“思修”慕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效力,其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慕课”理念和技术是从国外引进,对其影响和作用,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谨慎对待,尤其是“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正确、科学“三观”的形成、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要高度重视,从应用、技术、市场、管理、社会、政策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出台关于“慕课”的远程教育和跨国远程教育的政策,并委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和操办,推动中国特色“慕课”的有序发展。其二,学校层面:客观优化。关于“思修”慕课教学主要涉及开课学校和选课学校。开课学校是“思修”慕课的“源发地”,其担任着教学研究、组织跨校教学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完成视频制作等提供优资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和影响力。因此,开发、制作内容精、受众高、影响大、效果好的“慕课”课程是开课学校的重任,也为推进“慕课”良性发展赋予历史使命。首先,课程的牵头开发院校要保持客观、冷静态度,真正立足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及“以文化人”等基本立场,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相应规律进行开发,切忌急功近利、金钱导向等不良倾向。关于“思修”慕课的具体设计,“不仅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还必须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式” [6],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虚拟空间能做到像现实课堂一样的自由、真切、充分互动,而且要注重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解答,随时优化和补充相关课程资源,保障课程内容、理念的与时俱进,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当然,课程的深化和拓展,离不开选课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各学校要组织、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良好的软硬件学习环境,而且要根据日常学习情况及时与开课院校交流,反馈相关信息,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其三,教师层面:良性转化。“思修”慕课的兴起,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与角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授课模式下,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角色、功效的良性转变,由“教书为主”转变为“育人为主”,由“主角”转变为“导演”,由“个人英雄主义”转变为“团体合作集体主义”,并且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不只有一个让学习者‘知不知’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信不信’问题。”[7]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不仅要熟悉“思修”的基本知识和理念,而且要掌握、摸索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由“知”向“信”到“行”的良性转化。同时,教师要实现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互促共进,并驾齐驱[8],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四,学生层面:适应反馈。大学生群体是参与“思修”慕课教学的主力军,大家要从“被动”学习,改变为积极“主动”探究学习,从追求“分数”转为以提升“能力”为主,尽可能快的适应慕课教学,抛开“应试观”“分数观”,以轻松、自在的状态投入学习,品味和运用相关知识理念,而且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体会,就教学情况反馈自己的感想,教学相长,促进慕课教学的优化发展。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的合理配合,按照课堂教学构筑“赏-教-学-做-创-评”与“导学-督学-自学-辅学-互学”的“六位、五学”[9]混合学习方式。

3.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视频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纷繁多样,而又变化莫测的各类信息。这些都为“思修”慕课教学的内容设计提出要求并赋予使命。“思修”课程可以归纳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个部分。我们在继承传统内容,设定MOOC教学内容结构时就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整体与局部、多样与多层相结合。从主流方向来讲,“思修”慕课内容结构设定上不仅要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个子系统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又要完善和补充这三个子系统的内容体系,还应该将这些内容综合到整个教育系统中。譬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多种对立统一的关系”[10],要实现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实现四门课程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促等。同时,“思修”慕课的设计者与讲授者要“与学生接触、交流、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际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11],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将自己擅长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专业性也可能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内容。其二,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构也要不断的发展和更新。譬如,回顾过去,“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的积淀,中华“孝”文化,已深入个体内心、渗入社会各界、融入民族精神” [12];立足当前,随着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热门话题,以及后期的“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等时代热点。这就要求“思修”慕课教学在内容设计上既要以史为鉴,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此外,“思修”慕课教学内容较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通过课程视频呈现出来,因此,优化视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思修”慕课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制作中需要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主要包括了前期编导、录制视频、后期删减和特效处理等步骤。基于现有“思修”慕课教学视频的分析,相关人员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坚持“外录”和“内录”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要增加“外录”的比重。譬如,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基地进行课程的录制,给予学生形象生动的场景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与学生无形互动中产生一种共鸣,实现情境式的建构和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利于相关知识的入脑入心。

总之,“慕课”时代的到来,给大学“思修”慕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从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本质来看,“思修”慕课教学的采用、优化和创新,最终仍是要落脚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升。因此,不论是“慕课”教学在技术的硬性层面,还是知识的软性层面,在此课程的继续运用和开发都要基于此根本点,探索更多的新理念、新渠道,充分发挥“思修”慕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同时,“需要平衡并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书面考核与行为检验之间的内在关系”[13],进而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8-22.

 

[3]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34-135.

 

[4]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5][7]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70-73.

 

[6]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5-49.

 

[8][1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122.

 

[9]黄艾,祝志勇.基于木刻的“五学-六位”职教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2):21.

 

[10][13]宇文利.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63-67.

 

[12]付洪,栾淳钰.《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当代启示[J].齐鲁学刊,2016(1):12-1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