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一种值得研究和重视的教育现象——偶发性教育事件

2022-06-08

杨国华 蔡金菊

(襄阳襄城区卧龙中学 湖北襄阳 441100)

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从教也近三十个春秋。不再像青年时代那样激情燃烧、忙忙碌碌甚至盲目狂热地在教学上摸爬滚打,而是常常反思自己过去曾经历的教育,观察我们现在正从事的教育,冷静地去思考我们当下的一些教育问题。不禁扪心自问: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生活,在我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究竟是些什么?

也许,漫长而丰富的学校生活,曾经让我们激动、欣喜、失望、懊恼……,但对我们心灵触动更深、对我们一生影响更远的却并不是我们学习了多少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方法。为什么这些教育者认为对于学校和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没给学生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呢?恰恰相反,为什么一些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经意而被忽略的东西却让学生终生难以忘怀,而且对学生一生产生了重大、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了呢?

一、与我们如影随形而又影响巨大深远的教育现象

时至今日,我学生时代经历的几件事还历历在目。想起来有些啼笑皆非,我认识钟表上的时间不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而是被老师罚站的时候。那天下大雨,我们几个小伙伴竟不约而同地迟到了。盛怒之余,老师让我们面对挂着大钟的墙壁罚站。他指着大钟训斥我们,指着大钟对我们说短针(时针)和长针(分针)到哪里的时候我们应该到校,我们迟到了多长时间。我竟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学会了认识钟表!初中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儿,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学校举行优秀作业展览。我像脱笼的小兔在堆满作业的几排桌子间,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窜来窜去,不时与同学推推搡搡。没想到祸从天降。身材魁梧的教导主任(我的数学教师)一把将我抓起来,拎到主席台上。那天下午,我便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示众”,众目睽睽之下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当时内心既害怕又憎恨。心想,假若自己是老师,绝不如此粗暴地对待学生。教导主任“狰狞”的面孔至今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几乎成了伴随我半生的噩梦!而另外一件事,却让我欣喜若狂,信心百倍。参加中考前要举行一次预考,全镇集中评卷。考试成绩排名在前的学生,会到全镇最好的一所学校集训一个月。出乎预料,那次考试我是全镇几百个学生中唯一一个作文满分获得者!集训动员会上,校长表扬了我,说我的作文令评卷教师“非常震撼”,比老师还写得好。凭借这篇作文我在全镇也小有名气。说实在的,我现在对当时我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并不甚了然,但这件事给我的鼓励却让我对写作蒙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写作的自信。之后我没有丝毫悬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接触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但我最不是能忘记的是三年级班主任郭老师。因为我的中考成绩优异,一进入师范,我就当上了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可我对班主任喜欢阿谀奉承和待人不公的作派深感不满,一年后我毅然辞去所有职务。尽管后来同学们推选干部,我又被选中了,班主任也动员我继续当班干部,但我仍然推辞了。现在想起来,自己有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清高,自甘沉寂。此事后来竟然在校园不胫而走,学校一位领导遇到我,恨铁不成钢似地说:“你呀,什么都好,就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扣上了这顶帽子,我更加恼恨班主任。三年级的时候,郭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他上任伊始,就改选班委会,这次同学们再次选中我担任学习委员。郭老师对我说:“以前的事儿我知道,什么也别说了。这次同学们选中了你,我是班主任,我也有意让你‘出山’,你一定不会推辞了吧。”我被郭老师的真诚和幽默感动了,欣然应允。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对学生以诚相待,犹如暗夜里的明灯,雪地里的炭火,能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扉。

毕业后我成了老师。我任班主任的92届初中生,前年举行了一个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当时班上任课的老师受邀全部出席了。同学们也绝大部分出席了,唯独有一个没有来,但他打来电话祝福老师和同学们。听说他已很有成就,他的缺席令大家不免有点儿遗憾。后来我向主持聚会的同学打听,才得知他那天没有出席同学聚会的原因:他初三在学校遭到一位老师的辱骂和殴打,他发誓不再见这个老师!以此观之,老师偶尔的教育过错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给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终生难以愈合。

我这样连篇累牍地罗列我个人的经历和我身边发生的故事,意在说明我们学生时代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对我们后来生活、事业和学习产生的影响,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类“偶发性教育事件”对于我们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经历。我们不是名人或伟人,也许我们的经历和感受缺乏典型性。可是,同类的故事却发生在许多名人或伟人的学生时代,他们的学生生活经历和感受与我们平常的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想必大家都读过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学老师的《我的老师》吧。其中有这么一段饶有趣味的描述: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几十年后,作家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学校生活,对那节课他学到什么只字未提,而对老师假打真爱的举动却心领神会,永远烙印在他记忆的深处,使他一生都咀嚼品尝着师爱的甜蜜和温馨。

鲁迅一生为拯救民族的生命和精神呕心沥血。一九0四年,他满怀“医学救国”的理想,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期间接触了他终生难忘的一位老师----藤野严九郎。作者在后来回忆这段留学生活的散文《滕野先生》里,除了写藤野老师对他学业悉心帮助之外,还写了日本一些抱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所谓“爱国青年”对他的歧视和诬蔑。“我便将这事告知了野先生”,说明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正是由于藤野先生的干预,才“终于这流言(指日本“爱国青年”臆断的藤野先生在讲义里泄漏了考题---笔者注)消灭了”,“收回了那一封匿名信”。作者在文中激愤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作者因为看到电影里中国人被杀头示众的情节后,民族自尊心被深深地剌痛了,决意弃医从文,理想由起初试图拯救国民的肉体转向后来致力于拯救国民的灵魂。藤野先生深切理解青年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之依依“惜别”。一个置身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寄人篱下,特别是在遭受极为不公的诋毁之时,却受到了一个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老师的关怀、信任、理解和支持,怎么不心存感激呢?文章最后说: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礼赞。

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是一个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战斗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勿庸置疑,从鲁迅的一生来看,藤野先生当年所教授的医学知识,对于鲁迅一生的事业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他对处于逆境中的青年鲁迅的关怀、信任、理解、支持,却对他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偶发性教育事件”不胜枚举。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小时候,家里有个大庄园,庄园的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其中夹着一些杂树,影响果树的生长。父亲给了华盛顿一把斧头,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杂树砍掉,而且他还再三叮嘱,一定不要砍伤正在结果的果树。可是华盛顿砍树时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樱桃树。他害怕父亲知道了生气,就把所有砍断的树堆在一块儿,用杂树把樱桃树遮盖起来,试图掩盖过去。其实父亲已经发现了,但他仍然夸奖儿子砍了很多杂树。听了父亲的夸奖,华盛顿很惭愧,承认自己砍了一棵结了果子的樱桃树,并欺骗了父亲。父亲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不愧是个诚实的孩子,对于你的诚实,爸爸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你砍掉了樱桃树,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你没有说谎,我就原谅你了。你知道吗?我宁可损失掉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意听到你说谎话!……诚实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由于父亲的教导,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准则。他为人正直,品德高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

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一次读书时溜出去玩耍,无意中遇见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他非常疑惑,她告诉他她正在磨针。就是这次机缘,李白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刻苦读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华盛顿的父亲和李白遇见的婆婆,算得上是“校外之师。”父亲在儿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正直诚实的种子;婆婆抑或目不识丁,但却教会了李白刻苦读书的道理。偶然的机缘巧合,他们却对两个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今中外发生的诸如此类偶发性教育事件实在是举不胜举,无一例外地足以证明:我们学生时代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对我们后来生活、事业和学习产生的影响,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类“偶发性教育事件”对于我们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二、偶发性教育事件的涵义、基本特征

上述这种现象,笔者姑且冠名以“偶发性教育事件。”它的涵意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遇到的偶发性的、与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方法技能无关却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的、对学生发展影响深刻深远的教育现象。之所以称其为“事件,”是因为长期以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这类现象和问题处理欠妥,并往往因之对教育产生负面效应,对学生产生了很多消极甚至很严重很恶劣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件”并非言之为过。

长期以来,学校关注和重视的是僵化死板的作息时间和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考试分数,包括脱离少年儿童生活和鲜活生命内容的空洞说教的伪德育工作等等。这些被教育者高度关注的教育内容具有内容的既定性、过程的预设性和目标的预想性等特征。不可否认,它们对学生的成长不可或缺。学生在学校知识的获得是潜滋暗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它们缺乏生动真实奇特的生命感受,因此,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不会让学生产生终生不忘的记忆。相比之下,偶发性教育事件却有其显著的特征:

1.偶发性和随机性。它是学校既定的教育内容(所谓课程)之外偶然发生的。偶然、随机发生,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因此教育者如果不是独具慧眼就不能正确认识它的教育价值,不具备教育智慧处理时就显得措手不及,力不从心。

2.独特性和个性化。偶发性教育事件,往往发生在鲜活的个体身上,以奇特的方式呈现,戏剧性的方式发展,个体与个体身上发生的事件惊人相似但又绝无仅有。

3.影响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学生对在学校曾经历的偶发性教育事件终生难忘,并因此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方面譬如自信、乐观、顽强、坚韧、幸福、热情等等,消极方面臂如胆怯、抑郁、自卑、悔恨,敌对、仇视等等,并伴随学生一生,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非知识性和反常态性。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考量,偶发性教育事件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无多大关联,而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却紧密相关。而且,很多偶发性教育事件特别是处理不当结果消极的偶发性教育事件,大多是由于学校或教师违反教育规律情况下(即非常态)发生的。

5.轻视化或忽略化。由于偶发生教育事件未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序列,所以长期被学校和教师轻视和忽略。认识不够,研究甚少。当偶发性教育事件发生时,教育者往往应暇不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针对突发性教育现象,缺乏深思熟虑,方法流于简单,态度难免粗暴,因之常常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

三、偶发性教育事件的心理学剖析

偶发性教育事件为什么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如此强烈而持久的影响?智者会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种角度加以阐释。本文试图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学校偶发性教育事件加以剖析,以冀抛砖引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学生生理需要实际已经得到满足的状态下,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其中,尤以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对于学生的成长最具意义。

安全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二个层级。它包括人类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的需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和班级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感到自己受到身边的事物的威胁,假如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就会开始变得不相信这个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以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身安全。这是不言而喻的,勿庸赘述。

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三个层级。它包括对友情、爱情、性亲密等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细腻更加迫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就因为感受不到学校、老师的关怀,而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没有价值。就会不求上进,游戏人生。

我曾在几个初中工作过,发现有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学校分快慢班。几年前的一天,下晚自习后学生都就寝了,我发现女生公寓楼大门的遮阳板上有黑影在晃动。我走近才发现是三个女生从寝室窗户爬出来,从遮阳板上跳下来,打算与在下面接应她们的三个男生一起外出闲逛。我将他们叫到值班室,请来他们的班主任。班主任一见,勃然大怒:“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的是王八!”后来我才打听清楚,这三男三女分别来自九年级的两个班,是学校九年级仅有的两个“慢班”的学生。据班主任介绍,班上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多。他们知道自己是慢班的学生,学校不指望他们学习和升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们在学校不出事不闹事。他们不求上进,自甘沉沦。崭新的教科书学期初刚发到手中,他们就将它们当成废品卖掉,变现购买零食。因此课桌上一本书也没有。班主任很伤脑筋,因为他们常常“闹事,”班上违纪违规的事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学生?追根溯源,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人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一部分学生划为另类,无异于把学生判了“死刑。”这些学生在学校人以类聚,逐渐形成“乌合之众。”台湾著名学者张锦贵说过一句话:“常与成功人士相伴的人,他离成功也不远了”,言简意深,这个道理反之亦然。如果学生感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对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爱的温暖,那么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自然而然就会自暴自弃,逐渐沦为问题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即便有上进心的学生,也会随波逐流。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伤害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后果,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时,爱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这种需要反而被残酷地剥夺。这种令人遗憾痛心的悲剧曾在很多学校上演过,现在仍然继续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反复上演!

尊重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四层级。它包括对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事物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当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不外乎出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发愤图强赢得尊重,另一种结果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对于心智很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往往沦为后一种结果。

我常常发现很多教室里张贴有学生考试并排名次的分数册,我国教育评价机制不全面不健全由来已久,单一以学生学业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司空见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曾对三所学校的七、八年级近两百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考试排名并公示问题的问卷调查,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信息:

1.分数排名打击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使他们产生比较沉重的心理负担。31%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不能公之于众,62%的学生不喜欢考试排名,98%的学生认为考试排名影响不良。成绩差而被公开,隐私权被泄漏侵犯,觉得很丢脸,无颜见父母,并伴随着“压力山大”。

2.学生容易产生分数崇拜和其他多种心理问题。一方面会导致成绩优生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自身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成长,老师和其他学生容易忽视甚至容忍他们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会产生嫉妒心理,70%的学生对排名在前的学生表示鼓励,而15%的人认为排名在前的学生考试作弊,并有15%的人对排名在前的学生冷嘲热讽;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危机。25%的成绩差生仇视分数排名,他们一般是成绩排名倒数后五位的学生。

3.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觉得“习惯了、”“无所谓。”他们全是成绩差生,他们的对待考试和分数心态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麻木冷漠。反复经常的挫伤使他们的学习信心已经完全丧失了。

这个调查结果证明,考试排名并公布分数无论对成绩优生还是成绩差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对于差生伤害最大。保护学生学业成绩隐私是对学生人格最起码的尊重。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尊重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成就感缺失,有的甚至产生极端的敌对仇视心理,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成绩排名在后的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人际冲突和内心冲突尤其强烈。容易情绪低落,烦躁,严重抑郁,焦虑,强迫。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所涉及的人的需要,尤其是爱和尊重的需要,不仅是人基本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权利。而现实中却被无情地剥夺和践踏。当一个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的时候,也会失去自爱和自重。当教育实践中爱和尊重被剥夺和践踏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的严重失败。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只有在上述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得以实现。教育的真谛是成就学生的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满足青少年学生安全的需要、尤其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努力为学生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需要层次理论经常被现代企业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管理属性,它无疑对教育工作者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深入研究、正确认识、机智处理偶发性教育事件

学校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基。如果学校生活给人留下遗憾、苦涩的记忆,甚至播下痛苦抑或仇恨的种子,那么学校不但失去其奠基幸福、成就人生的神圣使命,反倒将学生引入歧途。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学校,更不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正确认识进而机智处理发生在学校里和学生身上的偶发性教育事件。

(一)改变课程理念。我们必须摒弃长期以来重视学科知识技能课程而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程的陈腐观念。新课程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课程的角度看,偶发性教育事件,目前在我们的中小学它虽然不系统,很零散,但却很有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面临偶发性教育事件,不应该将它看成学校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应当看成是难得的教育契机。我们往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传统观念要求相悖的现象看成逆经叛道,其实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这类现象的出现是学生成长中必经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那么,偶发性教育事件就是学校的常态的课程。

(二)改革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惟考试分数,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应该重视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不能固化对学生尤其是对差生的认识,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和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有生命价值的细节,并加以适当放大和鼓励,以评价促进发展为宗旨激励学生,给学生成长以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三)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尊重和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宽容学生的过错。青少年时代是允许犯错误的时代。承认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就应该包容学生成长中的过失。一项调查表明,在老师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中,容忍犯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华应龙老师提出来三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容错”、“融错”、“荣错”。他把容错作为自己对待学生犯错误的基本教育原则,当然容错不是包庇和放任,而是融错,就是把学生的错误融合为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让犯错误的同学有受到尊重的感觉,这就是荣错。

(五)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不能人为制造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恶劣环境(诸如上文提及的分快慢班,公布学生考试分数等,不歧视学差生,不排斥、挖苦后进生等等)。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成长环境。

(六)掌握教育艺术,机智灵活处理偶发性教育事件。观察入微,冷静对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避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提高处理教育危机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少年儿童心灵是稚嫩纯洁的,就像一张张洁白的画纸。学校就是一个美丽圣洁的画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师生共同绘出光彩夺目的人生画卷。让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研究和正确处理好学校偶发性教育事件,不要因学校生活中偶发的一些教育事件,给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留下些许缺憾。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