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北赣榆县沙河第二中心小学为例

2022-06-08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吉广萍 辛涛

【摘要】特色课程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苏北地区赣榆县沙河第二中心小学为例,在总结其“农家故院”特色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来源、实施和评价,提出我国小学特色课程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学生素质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特色教育;农家文化;课程资源;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与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研究”(编号2013sjd880080)的研究成果。

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占地面积32406平方米,现有班级20个,学生912人,教职工78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筹建了“一露二铺五室八房”的农家故院,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现就其特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与经验作如下思考:

一、特色课程建设的来源

1.源于传统文化。中国千年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丰厚的农家文化。学校建造“农家故院”,把千年“农韵”引入校园,挖掘优秀农家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主要包括农耕发展史、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中国农耕发展史、中国农具发展史、农家文化概述、农家历法、农家节日、农家谚语和农家诗文等均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农家文化。学校借助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让学生认识农家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源于地区文化。学校地处苏鲁交界处,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集中体现了苏北和鲁南的特点。同时学校位于赣榆县农村地区,农家故院集中体现了苏北农村近千年农家的发展历程,植根于赣榆农村近百年来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是对赣榆乡土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大胆尝试。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研究农家文化,开发优秀农家文化的教育价值,源本究根传承农家文化,且研且行弘扬农家精神,以“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着力开展“农娃乐”特色教育,包含赣榆农村发展情况,赣榆农家生活概述,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内容,精神生活方面主要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喜欢的三种传统游戏(打木梭、滚铁环、抽木陀螺)进行介绍。教师教授时都结合赣榆农村中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以及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阐述,向学生渗透赣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走进赣榆农家的历史,体会家乡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祖辈的艰辛与顽强,知农、学农、爱农,进而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3.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丰富育人内涵的重要源泉。学校特色教育应与学校文化的建设相一致,因为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沙河二小学校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把农家文化引入校园,促使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学校整体布局构建“一院一园”,即建造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点面结合,呈现农家韵致。基于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的特色,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农家特色,地面上成百上千的磨盘福字,近百米的农家文化长廊,操场上布满的农家方格游戏……学生沉浸其中,自然地与学校融为一体。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

1.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始终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为指导。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等观念科学地引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农娃乐”特色教育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让农家娃走向农家生活,边实践边研究,学会生活,弘扬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农家精神,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2.确定联合的建设者。作为特色课程,必须要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师不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唯一主体。学校“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建设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结果,融师生之心血,汇众人之智慧。首先学校请来当地对农家文化颇有研究的长者,让他们回忆难忘的农家风物,再现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把要搜集的农家日常生活用品和器具进行分类,精选上千件物品列入农家故院收集目录。然后发动全体师生和家长从自己身边搜集,并一一分类、命名。如今农家物品器具,不论雅俗,应有尽有;耕作、加工、生活、娱乐等用具,一应俱全。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定期聘请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特色课程研究活动,也定期组织学生到家庭或社区参加一些家校共建活动,农家故院已聘请了十位名誉院长,全是学生家长,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的农家故院来指导孩子们进行农耕实践活动,演示农具的操作流程。

3.特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充分利用农家教育元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将之与各科教学有机融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习作教学,鼓励学生搜集、改写农谚,创编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数学教学,将流传的民俗引入课堂,如“板凳鏊子33,100条腿往上按,板凳鏊子各几何?”引导学生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科学教学,引领学生对转铁环、溜旱冰等游戏进行刨根问底的研究与探索;音乐教学,在多方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并创作农家小调……这些农家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农家文化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促进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也成长为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学校等。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评价

1.重在学生素质提高。特色课程评价与传统的知识课程评价不同,不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能养成。农家教育资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点点农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为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学校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追农源寻农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开展的“赣榆特色小吃”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学生撰写的《赣榆特色小吃——煎饼》、《走进农家——农家摆设变迁的研究》和《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文章发表在《农村孩子报》、《小学生作文报》和《农村孩子报》上,学校还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编印了《农娃乐学生随笔》,让全校师生共享探究成果。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了二十余个“农娃乐”社团。其中有农娃摄影、农娃书法、农娃诵读、农家棋艺、农家气象观测、农家作物栽培等。近年来学校3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读书明星、“十佳”小公民等。

2.重在师生教学相长。富有成效的特色课程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师生发展。在农家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深入每户农家,记录农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辞辛劳,奔走田间地头,向农家请教传统农家习俗,设身处地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不分昼夜,查阅当地民俗资料,了解农家悠久的历史,掌握第一手文献资料……教师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拓展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围绕农家特色文化和教育在省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88篇,获得省市县基本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30余人次。

3.重在过程性评价。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师生自评、互评为主,吸纳家长、社会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形成了多元的评价体系。

(1)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搜集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搜集的原始信息、活动后的体验报告、照片、教师家长的评价表,以及各类荣誉证书)和他人评价(形象类、评语类和园地类)。

(2)对教师评价重过程,由学校行政和学生、家长评价三部分合成。在特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和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相当复杂和琐碎,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体现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故采取平时调研、期末考核的办法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内容包括:教师自我反思,撰写相关案例及总结;学校对指导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活动实施、指导进行评价;设计评价量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采取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同行相互评价;听取家长意见等。

(3)对课程的评价由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形成。学校专门开辟理论学习、方案设计、活动心得、友情参与、资料共享等主题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在交流中通过实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并通过互评、自评和他评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更多的体现为服务、保障、沟通、引导与激励。

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依托地区文化资源,挖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元素,集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为丰富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引领学生创造而服务,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努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其进.“农娃乐”特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12):11-12.

[2]杨孝如.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2,(6):24-27.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42.

[4]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编辑:杨迪)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