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齐白石人物画风格语言形成的因素

2022-06-08

【摘要】齐白石是20 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之一。齐白石虽以花鸟、水族最为著名,但其人物画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他整体艺术成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齐白石的人物画置于20 世纪中国人物画史中,我们会发现他与当时的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同,与徐悲鸿、蒋兆和等将西方素描元素引入人物画的“蒋徐体系”也不同,与苏联的现实主义及写实精神更是毫无联系。齐白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道路,其中既有文人画的传统,也有民间画的元素,更融入了他个性的力量。本文试图简要分析影响齐白石人物画风格形成的一些因素,对当今中国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突破之研究方面作实际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齐白石;人物画;风格;因素

一、齐白石人物画风格的演变及分析

(一)启蒙期

齐白石15 岁的时候,跟着木匠师傅去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做木匠活,齐白石在书房里发现一部精心包存的乾隆版《芥子园画谱》,这是一本从第一笔起直至画成全幅的绘画入门书,非常切合当时渴望学习绘画的齐白石的需要,他如获至宝,向主家借来学习。齐白石为了能长期学习此画谱,对照原图一幅一幅地勾描下来,装订成册,以供自己今后临摹习用。此后,齐白石干木匠活也是以此为蓝本,雕刻出活灵活现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这也是齐白石学画的初始阶段。

这本《芥子园画谱》的发现对齐白石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命运转折,它相当于一个正式学校和一个无声的老师,这不只对其人物画学习影响重大,还是齐白石从一个乡间农民、一个雕花技人开始潜移默化地走向文人专业画家的机会。这一阶段的雕花技艺及初步绘画学习为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入门作用。

(二)早期

1. 正入师门,广泛师法

1889 年,齐白石在胡沁园、陈作埙两位博学多才的师父门下正式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文和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慢慢的脱胎成了一个“文化人”,这意味着齐白石由一个农民雕工匠正式走上文人专业画家之路,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中的一大转折。

齐白石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多以真人肖像、西施、洛神之类仕女题材为主,因为此类题材为普通大众所喜爱。而后又在胡沁园的启发下,借鉴前人、深入其堂奥,刻苦学习刻印技巧,努力把自己的画艺朝着诗书画印珠联璧合的最高境界前进。

1899 年齐白石37 岁时,结识王湘绮先生,他成为齐白石提高文化素养的引路人。1902年,齐白石在西安认识了当地著名诗人、藏家樊樊山,齐白石常到其家中赏阅各家名画,从先贤们身上学习其艺术精华。在拜师求友学艺阶段,齐白石的交际面越来越广,认识的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也越来越多,在这种高层次文化熏陶下,齐白石经过努力学习也成了优秀的诗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通过和众多文人名士的沟通交流,齐白石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发觉自己眼界的狭小,然后决定践行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在8 年间五出五归,采录了许多风俗民情、人情世态,在“行万里路”当中感受到生活百态,为以后的人物画创作收集了理性材料和感性灵感。五出五归的行路及感受对后来其艺术风格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齐白石这时是由一个卖画求生的画匠变成了画家、艺术家。

2. 题材笔墨的渊源传统

齐白石早期的人物画创作题材可以分以下几种形式:

古代人物故事题材。这类程式化的传统人物画形式最能代表齐白石受前人影响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他正处于对前人临摹学习,取其营养摸索阶段的代表作品。长时间对《芥子园画谱》的临习,也无形中受到这种程式化的影响。

真人写实画像题材。齐白石在给人画像的作品中表现出其高超的写实水墨功力,结合西画的素描方式,以明暗、块面造型表现出的体积感及厚重感,同时炭笔与水墨并用,胡须头发用白色画出,极像照片。从这可看出,齐白石早年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少许本土化的西画影响。

宗教人物题材。齐白石早年学习雕花木刻,对神仙道人之类的宗教性质人物比较熟悉。中国的信仰方式是比较务实的儒释道,且齐白石家乡湖南自古“楚地多傩”,民间流传神鬼崇拜的习俗,经常会接到到寺庙雕神像木具之类的工作,经过他长时间在寺庙里对神像绘画研习,齐白石内在和外在都受到宗教人物影响,他在绘画形式上慢慢从画匠向文人画方向转换。

(三)中、晚期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是从纯朴简单的民间形态逐渐向上层高雅的文人画精英艺术进行有意识的演变,齐白石将他本身天性具有的平民意趣与传统文人精华意识进行组装融合,在结合当时“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大背景,因心意造、顺其自然的树旗帜于现代艺苑。

中国的文人画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的寓意往往是通过由此即彼的表现获得和谐的阐发。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文人画正是遭受普遍质疑的时期,这也是为文人画的时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而齐白石刚好在此时以画面的独特清新呈现出一幅幅情趣各异、简洁清新、刚健自然等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绘画艺术杰作。齐白石将文人意识与平民意趣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齐白石在中晚期画了很多市井人物题材的作品,通常是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或对人对物对事的真实感触。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曾指出,艺术品的题材是“心灵化了的东西”,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气质爱好从生活中有意识地捕捉、提炼后予以艺术表现的东西,因而是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过滤和艺术加工的“第二现实”。

二、齐白石人物画风格语言形成的因素

纵观齐白石一生,人物画的风格变迁是与其整体的艺术发展脉络相一致的。因此研究齐白石人物画风格语言形成的因素,与研究其整体的艺术发展大致也是相一致的。其类型多样,寓意丰富,将从民间带来的草根之情注入明清以来的文人画风之中,不仅自成体系,更带来一股生气。

下面我将从各方面试分析齐白石人物画风格语言形成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

1.1870—1889 年:社会动荡、家境贫困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外国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中国社会内外部都产生了许多矛盾,其中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中国处于一个任人宰割的状态,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民大众处于国之不国、家之不家的环境下,而且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广大百姓过着人间地狱般的苦难生活。作为广大民众之一的齐白石就是诞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动荡社会环境里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艰辛苦难,对善于敏感发现生活本质的齐白石来说对其艺术创作影响重大。长期生活在劳苦大众中间、经历过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贫穷落后滋味的齐白石内心深处有种平民情感,这也是他艺术成就里的一个特点。

2.1890—1919 年:五四运动、思想新潮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并取得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文化及思想也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是由于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以及民国初期以来的反日情绪和被欺辱的情绪等因素而产生的,这次运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自我反思总结,对今后中国文化思想的走向趋势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次运动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学、音乐、绘画等都在其列,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

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师曾是民主进步人士,平等、民主等先进的思想深入其骨髓,他常与齐白石品茗论艺、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齐白石,这为齐白石后来衰年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新思想基础。

3.1919—1957 年:历史变革、衰年变法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民走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一个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从此结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环境影响下,齐白石的人物画常针贬时弊,以近乎戏谑的手法揭示旧社会统治者欺压百姓的恶行和卑污丑恶的世态,讽刺那些无德无才、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

1919 年齐白石定居北京后,在陈师曾的鼓励下,认真反思自己一路走来的艺术创作道路,加上陈师曾的一些理论见解,通过交流后,决心潜心研究进行“衰年变法”。纵观齐白石一生,人物画的风格变迁是与其整体的艺术发展脉络相一致的,其艺术语言风格的形成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无形中影响着齐白石艺术风格的转变。而齐白石人物画的类型多样,涵义丰富,将从民间提取的艺术营养加入明清以来的文人画风之中,自成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写意画的一代新风。

(二)文化、宗教

1. 齐白石人物画风格及艺术思想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一直渗透着儒、道哲学思想,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历代画家的艺术风格,当然也影响着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而通过对前人绘画名作的临摹、借鉴、学习以及在多方面名士师友的指点下,儒家道家的这种向往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渗透到齐白石的作品之中。佛像、观音、和尚、道人、八仙等题材常常出现在其作品当中。因为佛缘,齐白石作品中也略有几分禅意。加之自古禅宗无须礼佛,不教条,不拘形式,但求“顿悟”是与齐白石的率真心态性情相一致的,对其人物画艺术影响深刻。

齐白石的人物画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等精神影响。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他强调人民应该得到爱护,权利应得到保障。齐白石后期的人物画中常出现一些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景,有温情,有愤怒,有感慨,亦有怀念等,就是把作品创作平民化,力争表达自己及大众的心理。

2. 齐白石人物画受20 世纪文化新思想的影响

1919 年5 月4 日,在北京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击,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次运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对今后中国文化思想的走向趋势都有很大的影响。热血青年高举着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两面大旗,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旧思想、旧艺术、旧宗教。这次运动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学、音乐、绘画等都在其列,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试图以新的思想和方法构筑新的文化体系,他们与当时的国粹派、全盘西化派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理论论争。民主进步人士陈师曾直接影响到齐白石“衰年变法”及整个艺术风格转变。

(三)勤学、天赋、机遇

1. 勤奋好学

勤奋好学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不懈努力、奋发向上的思想品质,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勤奋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倾注着极大的热情,珍惜时间、孜孜不倦地忘我劳动,并且不满足于一时取得的成绩,始终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事业。因此,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好学的品质。齐白石在他97 年的人生中画了超过4 万幅绘画,诗文3000 多首,刻印3000 多方。绘画的种类涉及广泛、数量众多,质量极高。

2. 天生禀赋

齐白石非常的聪明,记忆力很强,读书写字快,模仿能力强,学习效率高。齐白石对艺术独特的感知能力超乎常人,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齐白石自小对画画就有很大的兴趣,8岁时就画了挂在门上的雷公像,还时常帮蒙馆里的同学画些钓鱼老头,后来对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花花草草、小鸟鱼儿等都很感兴趣,只要他见到的、喜欢的他都画。齐白石一生的绘画艺术创作孜孜不倦。

3. 人生际遇

从客观上讲齐白石是幸运的,有得天独厚的人生际遇,一生当中总有高人相助,贵人相识。齐白石的机遇是令人羡慕的,他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但在1889 年得遇恩师胡沁园,在其精心教诲下,艺技大增,又得王湘绮、樊樊山、陈石遗、金松岑等当时一流学者、诗人的指点。定居北京后,又遇到画家陈师曾、徐悲鸿的赏识与提携,其机遇之难得,也属罕见,经过这些名士、诗人、画家的栽培、帮助,潜移默化地将齐白石推向20 世纪伟大的艺术家行列。齐白石的高寿与其艺术成就的高度也有一定的关系,齐白石的主要成就是衰年变法的艺术实践,当时齐白石已经50 多岁了,而其好友陈师曾当时的学识、画艺、见解、名望都高于齐白石,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段就去世了,天不怜才,只活了48 岁。齐白石随着年纪的增长,画艺、思想愈老愈精,终达化境之神通。

结语

现在回眸齐白石这位20 世纪中国的艺术大师,其艺术的独树一帜,人格的特立独行,依然是艺术史中的典范,甚至在艺术界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品牌。齐白石的人物画是独具一格的,他不同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风格,但吸收了传统人物画的营养;他也不同于徐悲鸿这样曾经留学国外然后将西方素描和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对齐白石人物画风格语言形成的因素研究的意义,在于如何将当代社会思潮引入并融合到中国画里,如何在中国的体系内寻找中国艺术自己的路,如何将齐白石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之呈现出一种更具活力的价值。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