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论油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表现意识

2022-06-08

文/ 万宁宁

【摘要】本文针对油画创作中的主观表现意识做了简单的研究,对其概况作了阐述,并总结了它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意义。而后,简单介绍了两位大师在绘画创作中对主观表现意识的运用和具体表现形式。接着,笔者就自己的毕业作品,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主观表现意识的。最后指出,在当今文化膨胀、观念纷杂的时代中,主观表现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主观表现意识;油画创作;原动力;表现力;艺术魅力

一、主观表现意识的概况

从人类心理的发展史来看,人的意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是在人类发展到较高历史阶段才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所谓主观表现意识,其实就是自我意识,是对于客观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有了感受与知觉后在个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反映而形成思维和思想的心理过程之总和。

在艺术创作中,主观表现意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对艺术的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规律等诸方面的自觉认识和掌握,以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自觉驾驭及其自觉追求艺术的独创性上。应该说,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这种最高形式的意识,包括自觉进行艺术想象的意识,始终起主导作用。

二、主观表现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意义

主观表现意识在艺术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它是原动力,是作者的“心灵眼睛”。油画创作的主观表现意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作品的感染力度。注重创作过程中主观表现意识的表现,对塑造画面形象、提升油画的表现力、丰富作品魅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动油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主观表现意识是油画创作中的原动力

任何一个创作题材,必定有主观表现意识想要表达的东西,让你感到美的事物,这里的“美”,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它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简单说,就是这个题材某方面感动了你,让你下意识地选择了它,有着想把它创作出来的欲望。这就是主观意识的原动力作用。

(二)主观表现意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米开朗基罗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画画。”这样的画面融入了个人情感,更具有生命力,也更具有感染力。不同的画家,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笔触。就黄色而言,它是梵高笔下旺盛的生命力,也是莫奈笔下暖和温馨的草垛。强烈扭曲的线条,厚重的大色块,这是梵高暗流涌动的星空,传递出焦躁不安;而其他画家则是采取平涂的方法,向大家展现了安静和谐的星空,传递出一份平静恬淡。这些不同,则是画家主观意识的产物。相同的色彩,不同的感受,或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富有表现力,让观者被画面的精彩所吸引。主观表现意识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笔触、肌理等形式作用于画面上,使其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让观者第一时间直接感受画家的内心世界。

(三)主观表现意识提升油画的艺术魅力

一幅油画作品的魅力在于传递给人们的内心感受。正因为带给无数人内心的波动与震撼,才使得一幅幅作品流芳百世,受万人称颂。提到达·芬奇,就使人想到《蒙娜丽莎》。从表面上看,画家刻画了一位气质不凡的夫人,其实他真正表现的是彻底挣脱宗教禁锢的苏醒的灵魂,赞美自然美,高扬人文精神。该作品之所以享誉盛名,不仅仅因为画家本身高超的技艺,更是因为画面上所表达出的对于人的重视和对于人性的赞美。画家刻意使用金字塔形构图,使得人物更加端庄、稳重。其艺术魅力不外乎画家主观表现意识的作用,在主观表现意识的引导下,画家回归人性的审视与表达,向人们展示了思想解放后人性的淳朴与美丽,既肯定了自身,同时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大师们的主观表现意识

马蒂斯绘画作品中故意夸张的抽象形体,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使作品保持平面装饰性,这是他作品的特色,亦是其绘画魅力风格所在。他的作品色彩热烈,线条扭曲富有动感,色彩对比的运用能强烈地表达作画者作画时的心情和感受。他摆脱客观物质的束缚,让主观表现意识主宰绘画创作,以色彩的强烈对比,酣畅淋漓地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地反映了他的野兽派画风。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表现意识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极其鲜艳的红衣人物肖像。他曾在《画家札记》中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

受到童年的不幸经历以及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蒙克在其绘画创作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的情调,人物形象往往表现忧郁、惊恐,扭曲的线条和迷幻的色彩充满神秘。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主观表现意识表达出的情感引起了观者内心的众多震撼,也使其在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呐喊》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画家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狂、强烈的节奏。色彩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该作品采用象征、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

四、主观表现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以毕业作品为例

毕业作品的题材来源于写生时拍摄的一幅“篝火晚会”照片。周围的环境在夜晚中看不真切,唯有篝火照亮的一张张笑脸闪着动人的光泽。笔者想用自己的画笔去保存这一刻的美好,而这也是我毕业创作的主要目的。

在素描起稿阶段,笔者主观截取了照片的中心,也就是人物,这样使得画面中心更为突出。因为大家脸上洋溢的笑脸最感动人,所以,我故意用铅笔放大了人物嘴角的弧度。背景上,左边采取照片的内容,而人物右边本身是块空地,加之靠右的人物站在后面,近大远小,为了使画面完整,在右侧添加了一些居民楼。为了使观者更好地理解“篝火”情境,又在人物的右下方,增加了一堆燃烧的木材。这样,既呼应了画面主题,又使得人物脸上的光线方向和色调有了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在色彩方面,将背景弱化掉,只需隐约可见,重点刻画的是人物面部,人物的衣服也全部融于深暗的背景,靠近光源的提亮。人物脸部的亮处主要使用的是黄、红两色系,这样能使笑容更加温暖,能让观者更好地感受大家笑容中的快乐。远看时,笔者希望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到被篝火照亮的笑脸,然后是“黑乎乎”的背景,而近看,又可以发现丰富的背景,它并没有像远处看得那么空。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丰富人物脸部的色彩,故意加重脸部亮处的笔触,以便笑脸“跃纸而出”。

结语

有人说“世界愈安宁,艺术愈盲目”。的确,现在的艺术真正面临了从未有过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多元化等状况使艺术面临着更加难以言说的状态。甚至,有理论家提出了“绘画死亡”论。在这样一个文化观念膨胀的时代,美术圈中也愈发浮躁,而越是如此,越难出现好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境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则显得更加重要。抛开物质的各种纷扰,回归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就像作家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读者一样,油画亦是如此,在主观表现意识下看待生活,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情去画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改利.发挥主观意识诠释油画创作——阐释主观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眼睛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 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5] 邵大箴,奚静之.外国美术名家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文艺复兴欧洲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万宁宁,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