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目识、心记、意测”——叶浅予艺术创作造型规律

2022-06-08

【摘要】叶浅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以漫画与舞蹈人物画著称于画坛,他勤奋努力坚持创作,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上世纪40 年代初期,以舞蹈人物画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漫画转向中国画创作,速写伴随其风风雨雨,他足迹所至之处,搜集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从而研究出“目识、心记、意测”这一重要的艺术创作造型规律。他特别重视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所表现的现代舞蹈人物和传统中国画笔墨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纵观其漫画创作转向中国画创作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艺术手法的突破和对艺术“真、善、美”的领悟。

【关键词】漫画;目识;心记;意测;速写;造型规律;舞蹈人物画

一、漫画生涯

叶浅予先生1907 年生于浙江省桐庐县,早期接触民间美术,1925 年为生计赴上海三友实业社做一名绘图员。张光宇是其最早认识的老一辈漫画家,张光宇给予叶浅予极大的支持,成为叶浅予心目中最有威望的艺术家。叶浅予起初向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投稿,后叶浅予创办《上海漫画》。在此期间,叶浅予开始创作《王先生》长篇连环漫画。正是《王先生》让其叶浅予名声愈来愈大,奠定了其在漫画界的地位。

叶浅予先生起初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主要为新创刊的《上海漫画》,叶浅予先生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学习,我们从其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具有传统的深厚功底。叶浅予先生先后创作了《王先生与小陈》《王先生别传》《小陈留京外史》《王先生北传》《战时重庆》《逃出香港》等系列重要作品。画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笔大胆泼辣,形象夸张,表情丰富,结构生动准确。起初《王先生》内容情节多表现为市民阶层的一般生活,从家庭小纠纷到社会大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市民审美趣味。画家看到了人民在生活的艰苦中表现出不依不饶的民族精神,《战时重庆》组画则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直接以大后方生活实录为题材记录了画家的所见所闻。

二、“目识、心记、意测”——速写造型规律

速写贯穿于叶浅予绘画创作的始终,其速写整箱整柜,无不显示了一代绘画大师的勤奋。叶浅予先生的绘画造诣首先体现在速写上,他不仅通过速写来为漫画和中国画创作搜集素材,而且又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艺术,并通过画速写总结出“目识、心记、意测”这一重要造型规律。而这一造型规律,恰恰是中国画创作的方法来源。

叶浅予先生在祖国的大后方贵阳苗乡采风时画了大量速写,在访问苗乡过程中,叶浅予先生得知用漫画的夸张与变形手法不能满足他对苗乡人物的淳朴与自然的品格进行表现,由此他开始转向用中国绘画来表现现实人物。以此为开端,进而表现舞蹈人物和戏剧人物。在画速写搜集素材过程中,叶浅予先生多次提到“目识、心记、意测”这一创作规律。“目识、心记”在画速写的同时,通过大量训练,较容易掌握,但“意测”则上升到较高的境界,意测的过程应该是认识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反复辩证过程。之所以称之为辩证过程,在于它的矛盾性,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在发挥“目识、心记”的基础上,上升为“意测”,则是对造型进行再加工,从而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叶浅予先生曾在一篇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中说:“我是画漫画的,塑造形象必须用夸张办法,因此,我画速写有意发挥这一手法。”又说:“在十年职业实践中,从来都是凭记忆和想象起稿造型。”因此,我们看到叶浅予先生的作品是那样的生动传神。又如叶浅予先生所说:“从目识中的人物到意想中的人物,即画眼中之人到画意中之人,是个深化认识的过程。这中间有一定困难。”

叶浅予先生在印度蓝伽中国远征军期间,所涉足迹从极东的缅亚米横穿印度大陆,再到极西的孟买。他不仅用速写记录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而且还通过作笔记记录了印度的社会风貌,这有助于把握特定社会背景中人物形象的生动准确性,是我们现今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者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因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否则就不能准确把握其当时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在精神。

三、“舞蹈人物画”传统国画技法与现代舞蹈题材的完美结合

舞蹈人物画在以往中国绘画题材中并不少见,而利用中国画传统手法表现现代舞蹈人物的并不多,画得好的更属凤毛麟角,在叶浅予先生的笔下,却成为了经典,现代舞蹈人物这一题材,用中国画传统笔墨来表现实属一种创新,它的审美特征在于雅与俗之间,如果把握的好就很生动,如果表现得不好,则流于媚俗。如若不能对传统中国画笔墨有深入的研究与掌握,则表现出来很难具备中国画的神韵。笔者总结舞蹈人物最难表现之处有三方面:其一,气韵生动难表现;其二,动态造型难表现;其三,服饰色彩难表现。也正是这三方面构成了舞蹈人物的特色。叶浅予先生用深厚的速写功底,利用其“目识、心记、意测”的造型规律法则,结合中国传统笔墨来塑造舞蹈形象。画面大多采用中国画传统留白,突出人物动态,人物造型准确生动,表情丰富传神。构图新颖,画面清新雅致,简洁明快。形象概括写意,舞姿生动准确,线条极富韵律感,色彩绚丽,笔墨厚重。根据不同民族,不同服饰风格,赋予不同的笔墨与色彩,使欣赏者感觉耳目一新,没有千篇一律,画面流露出的艺术之美,这离不开叶浅予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十多年的漫画创作功底。

叶浅予先生将现代的舞蹈纳入国画创作题材,用传统中国画技法来表现,形成一种新的面貌,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对国画的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舞蹈本身就是艺术,跳舞者经过创造来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而叶浅予先生根据舞蹈艺术进行再创造。无论是“笔墨当随时代”,还是“艺术要表现当下生活”,讲求的是从内容到形式要具有当代感,要表现当下生活。从而创作真正有感情、有生活、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叶浅予先生重视熟悉生活,善于从生活各方面去获取灵感,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也就是这些兴趣爱好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从舞蹈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叶浅予先生从漫画创作中形成的捕捉对象敏感瞬间的能力,造型洗练生动,表情丰富传神,每一个舞者的姿态,都极佳地表达了舞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从技艺和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共识,从认识和表达融为了一体。能够通过眼睛观察事物形象,有所感触,继而通过创作把这种感触表达出来,通过外在的工具手法表达内在的感受,是艺术创作的阶段。叶浅予先生大多把速写融进舞蹈人物画创作当中,舞蹈作为独立的表现题材,成为画家的创作中心,画家通过“目识、心记、意测”对舞蹈形象进行加工提炼概括,不拘泥于实际的演出现场,而是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运用适度的夸张与变形手法,将舞蹈演员的表演进行二度创作,使得绘画中的舞蹈比舞蹈本身更凝练、更集中、更具有美感。叶浅予先生注重学习传统山水、花鸟画中墨色的处理,将其引入人物画的创作之中,并将文人画的墨与民间艺术的色彩融为一体,墨色与明丽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画作设色明净,有典雅之气。叶浅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画多表现欢快热烈的场景,反映人们喜悦、昂扬的精神状态,这不仅仅是表现舞蹈场面,更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国家美好前景的信心,对新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叶浅予《. 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2 月第1 版.

[2]陈瑞林《. 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年3 月第1 版.

[3]叶浅予、毕克官.《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叶浅予漫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年8 月第1 版.

[4]中国艺术编辑部《叶浅予诞辰九十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5]叶浅予《. 叶浅予舞蹈画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年4 月第1 版.

[6]叶浅予《. 印度风情》.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12 月第1 版.

【冯磊,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