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从“中隐”思想看白居易的园林造境艺术

2022-06-08

TEXT / 李朝霞

【摘要】白居易对园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园林是白居易实现“中隐”生活的依托,从他的园林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水景观、花木景观、亭堂景观的布置,对简洁自然质朴风格的追求。

【关键词】中隐;水景观;花木景观;亭堂景观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帝王狩猎的原生态原野山林发展而来。汉时,私家庄园得以发展,庄稼、鸡豚、林木、花鸟、山湖一应俱全,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魏晋时期,私家园林兴起。士人畅游山水、饮酒赋诗,兰亭之会、金谷雅集,士大夫把大山大水之状貌移植到私家园林中,从而使原本粗放式的园林更加精致化、艺术化。园林渐渐和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获得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私家园林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基础,私家园林成为高官达贵审美志趣的显现。园林也成为闲适文人实现“中隐”不可或缺的条件。作为仕人和诗人的白居易提出了“中隐”思想,园林是他实现“中隐”生活的依托。白居易对园林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亲自造园,写了许多园林诗。《池上篇》:“勿谓土狭,何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我前。”他的造园思想和造景艺术对后人影响深远。本文试图根据白居易“中隐”思想和园林诗文来探讨白居易园林造景艺术的构成,以便更好探析园林发展的精神脉络。

一、园林是安顿精神的隐居之地

(一)中隐园林,安顿身心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庄思想更是提倡人们避开乱世、退隐山林。士人像陶渊明那样与官场决绝,过起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的贫困生活需要巨大的勇气。士人既想在仕途上官位显赫,又希望过着徜徉山水、望峰息心的自由闲适生活,于是出现了“大隐隐于市”的思想。而白居易更是智慧地调整了大隐和小隐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中隐”之路。其在《中隐诗》中写道:“大隐隐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味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诗中表达了诗人既可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可避去生活之劳苦,观赏美景、怡养性情。私家园林就为诗人提供了隐居之所,具有可卧可居、澄怀味象的审美功效。“中隐”思想促使园林艺术走向中层阶级,稍有财力的仕人达官便会营造自己或大或小的园林,以便足不出户而饱览山水之美,安放调息在世俗官物中劳累疲倦的身心。

(二)师法自然,巧夺天工

园林实为对外在自然山水的模仿,自然是造林的基础,园林要状貌自然来设置景物,如山石的形态、湖池的位置、花木的习性、堂亭的建构等,都会依照自然状态和自然规律来设计。师法自然表现在园林实景设置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自然质朴的审美追求。园林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和位置,要根据原生态地貌来设置山水、木石、亭堂,把人工造园和天然状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两者达到天衣无缝。如石要来自天然,木要体现时节,亭要简单大方,既能显示人工艺术的创造性,又能使人感受到自然无华。老子的“见素抱朴”,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精神,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白居易在造园时就追求自然美,追求质朴天然的风格,使园林之境与外在尘世的喧嚣繁华相隔离,从而洗涤尘埃,忘却杂俗,徜徉心灵,真正实现了园林代替自然山水,体现文人“中隐”雅趣,获得一个安逸自在的寓所,满足隐逸之心。

(三)园林雅集,兴发诗情

造林的目的对于白居易这些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安居,更重要的是要引发诗人情思,兴发情志,化而为诗。外在物态化的园林并不能彻底完全满足诗人精神上的需求,诗人的价值体现在诗歌上,只有诗歌是诗人无形精神的外化,实现精神的永恒不朽,证明诗人存在的途径和方式。白居易非常重视自己的诗文,对之妥善保管、多次编撰。游历山水和漫步园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思,特别是白居易晚期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了这种园林之乐,园林实现了白居易作为诗人存在的途径。此外,白居易还和好友经常在园林中集会,有佳咏,伸雅怀,良辰美景乐事,以园林托之,以诗文记之。从白居易大量的园林诗中我们可以探寻其园林造境艺术的特色。

二、白居易园林造境的艺术构成

园林和外在自然景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规模较小,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山大水式的宏阔之大美,那么园林就是小山小水式的精致之美,是自然的微缩景观。园林通过设置小景观来达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式的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通达之境。在白居易的园林诗中可看出诗人对园林造境艺术的构成设计和审美追求。

(一)水景观的设置

“水”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城市有湖有江有河才会更显华滋润泽之美,园林有溪有潭有池才会显示情趣韵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章句》),水像一面镜子,可以澄性明心,洗涤尘埃。园林水景观设置非常重要,它是虚实结合中虚景的主要表现。白居易晚年中隐于洛阳履道池台。洛阳地处黄河流域,北依邙山,南有伊阙、鸣皋、陆浑,伊、洛、瀍、涧四水流经此地,如此丰富的水域,自然造就了白居易对水的喜爱。水是园林的眼睛,是园林的魂魄,水的空灵给人无尽的想象。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西溪风声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沉沉”(《池上作》),“萧疏秋竹篱,清浅秋风池”(《秋池独泛》),白居易诗中出现了西溪、南潭、平池、绿塘等水景,白居易善于在不同的地方设置相宜的水景观,人可以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水,或者溪流潺潺横穿园林,或者潭池静谧寓居一角,人可以看水色、听水声。水既扩展了园林空间,又开阔了游人心境。

水景还需和周围的景观结合起来,才能彰显美丽。如白居易喜欢在水边种竹,“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池上作》),水中种莲、养鱼,在家园中尽享江南水乡之乐趣。“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白莲池泛舟》),白莲是诗人喜欢的植物,诗人在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池上篇序》),诗人安居履道台后,常常“引手摩挲青石笋,回头点检白莲花。”白莲的高洁玉立给池水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又使诗人怀想在江南的美好时光。水上泊舟。宅园虽小,诗人却能借助物象营造出一方丰富的精神天地,由一方小园,感受无限灵动的宇宙世界,获得精神上的拓展和愉悦。诗人喜欢在水上泛舟钓鱼,以显示烟波之志,隐居之趣。“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庄子刻意第十五》)。白居易在《秋池独泛》中写道:“萧疏秋竹篱,清浅秋风池。一只短舫艇,一张斑鹿皮……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悠然意得外,意外何人知。”诗人在小小的宅园中泛舟垂钓,以连接江湖之自由,正所谓“泛然独游渺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池上作》),“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春池闲泛》),诗人在池上泛舟,闲适自得,潇散淡泊,漂泊之船使水景延伸至广阔的天涯,也使人的精神随之扩展。

(二)花木景观的设置

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林木花卉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白居易的园林诗正体现着白居易在园林设计上对林木的布置。

白居易园林中花木种植品种繁多,《白居易集》中所提到的观赏树木和花卉有:孤桐、柏、樱桃、紫藤、桐、柳、竹、枣、桂、松、桔、杜梨、凌霄、丹桂、荔枝、杏、李、槐、梨、枇杷、石榴、牡丹、莲花、白莲花、菊花、萱草、杜鹃、木莲、白槿花、紫薇花、木兰花、蔷薇、芍药等上百种品种。园林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质地都培栽着不同的花木,安置的位置和木种体现出花木特质之美,更体现出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和情志追求。

白居易最喜欢在园中种植白莲、翠竹、青松。有水处定要种莲,而且白居易最喜白莲。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宅园中借伊水绕其舍,栽莲围楼成景,“家家执响墙根底,唯我栽莲越小楼”(《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吟偶题五绝》。又如“朱槛底墙上,清流小阁前。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忆洛中所居》),白莲寄托着诗人对曾经江南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高洁品质的象征,“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

诗人根据花木的性情选择种植地。竹子往往种在水边,松树往往种在屋前庭院。在履道坊宅园,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养竹记》“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玩松竹二首》)“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闲居》)“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才高四五下,势若干青霄。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移杉》)“最爱近窗卧,秋风枝有声”(《新栽竹》)。白居易还喜欢在庭院种松竹。“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吾庐》)“萧疏秋竹篱,清浅秋风池”(《秋池独泛》)“小竹围庭匝,平池与砌连”(《临池闲卧》)“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池上竹下作》)。

白居易还喜在庭中种槐树,“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秋日》)“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思归》)“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庭槐》);梧桐也是常见之木,“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晚秋闲居》)。

诗人还喜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百果参杂树,千枝次第开……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东坡种花》二首)“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牛”“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山樱满院栽”。白居易喜种翠竹、青松、白莲,以显示其超脱尘俗、高洁淡泊的品格。

(三)亭堂景观的设置

中国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成的共同体,建筑是园内的可居之所,既有实用价值,又可满足观赏需求。山水竹石是把大自然之景移入园中,使园具有了自然之情态,人在园中便能赏尽自然风光,不必跋山涉水便可悠闲地欣赏微观自然美景,寄发情思,颐养性情。园中设亭建堂显示出人的精神。亭堂是人的歇息安居之所,是饱游饫看之驻地。

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记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冷泉亭共同和丛山复湖组成胜景。他的庐山草堂“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与微之书》),草堂成为水石花木依附的中心。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地方十七亩,屋室三分之一”,在池东建粟廪,池北建书库,池西建琴亭,亭内置石樽。在草堂和池亭可以仰观、低俯园内的湖光山色,园林之美尽收眼底。

亭堂的建造简单质朴,天然本色。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不加丹,墙不加白,阶用石,窗用纸,“堂中设木塌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草堂记》),草堂的结构简单,材料采用本色,不加装饰,陈设简朴,体现了白居易崇尚自然的造园思想。

总之,白居易乐于造园,喜居园中,园林是实现其中隐思想的依托,以可游可居之境与尘世保持距离,又可实现诗人价值,通过园林,内在精神与自然宇宙相沟通,达到内外混一,天人合一之境。《草堂记》:“乐天即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抒写了在草堂中游乐的三层精神境界,最终达到了浑然不觉、物我合一之大境,在园林中找到了精神归隐之地。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岳毅平.论白居易的园林景观说[J].淮北煤师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赵建梅.从白居易有关履道池台的诗看其中隐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李朝霞,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