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打造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专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李奕

2022-06-08

本刊记者 祁靖一 徐靖程 牟艳娜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教育”永远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民族的未来,拥有最广泛的参与性,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在现阶段尚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学业负担过重,择校热持续不减……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迫切。

面对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聚焦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14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面向各区县初中学校学生提供“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三项在线教育服务。在线教育服务项目的推出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借此之举,北京市教委将逐步建设并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那么,“在线教育服务”为何推出,与北京数字学校、北京教育新地图等系列举措有何关系,未来的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如何呈现在大家面前,并将对北京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何意义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进行了深入访谈。

在线教育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李奕委员看来,在线教育服务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北京市近几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今后打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基础。几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李奕委员将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基础建设阶段、关注管理阶段及当前丰富教育供给、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服务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信息的高速公路,是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基础。北京建成了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全市2000余所学校都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北京市教师研修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北京市数字德育平台等的建设,为教师发展、师生学习以及实现较高层次的环境育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信息。

2.关注管理阶段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校三级联网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实行电子学籍管理,IC卡应用深入招生考试、学生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图书借阅、食堂吃饭、乘坐公交车等领域,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3.大规模服务阶段

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师同步课程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为全体市民免费提供数字化名师课程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2014年,北京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北京新教育地图,通过“优质均衡组合拳”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年10月,北京市教委推出在线教育服务项目,并计划逐步建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

李奕委员认为,这些建设之间都是“上下”“左右”“前后”相互融会贯通的。“上下”是指北京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的“三通两平台”等相关联,但最终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关联;“左右”协同就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与教育教学、考试与评价、突破教育改革难点问题等相关联;“前后”即改革要有历史的纵深感,承前启后,不断深化,从北京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十二五”以数字校园为标志的广泛应用等。

“深综改”,信息技术是核心力量

在采访中,李奕委员提到:“当前教育改革容易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而要‘啃掉’这些‘硬骨头’,更加关注学生、百姓的获得,更加惠民是基本标志,信息技术是最有效和必需的手段。”北京教育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首都,要承担起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国的作用;作为世界城市,要为国际交流合作服务。随着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个性化的、及时性的、可直接获得的教育需求不断涌现。教师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学生对高水平、个性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家长对获得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虽然都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之内,但是“基本需求”的档次提高了,内涵丰富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均等获得。教育服务质量要从基本水平向更高水平层次跃升。

李奕委员认为,要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改善和丰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改变发展模式。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北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的核心力量。

1.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近年来,走班制教学逐渐受到大家推崇,如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等。走班制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正是因为它基于信息化管理方式,即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在线选课平台,并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选课程。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通过传统的减负、规范办学、规范考试等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没有信息化的服务管理,服务质量在当前水平上很难得到提高。

2.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的延伸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材料只能通过学校或家长统一购买纸质材料,而这两种方式都缺乏相对的针对性。通过信息化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诊断,一方面,学生根据诊断结果了解自己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化地选择延伸阅读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可根据学生的诊断数据丰富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推送。这些资源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每位学生切身需要的。甚至可以构建“资源超市”,由学生或家长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选购“超市”中的资源,这种思路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北京数字学校的上万节课程类似于慕课,但是基础教育引入的慕课并不是要颠覆传统教学,也不是要代替学校教育的主流课程,而是发展性课程,如大学选修课程、专题课程等,并会根据学生的选修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或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3.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学习资源

北京有大量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如何方便在北京接受基础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回到原籍进一步学习时适应当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或帮助外地转学归来的学生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北京有一大批外籍人士、外交人员子女学习,他们在回到自己的国家的时候能否适应;各所学校都存在学困生和优秀拔尖人才,如何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信息化手段解决。如依托北京四中网校创办的网上阳光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在线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平稳过渡,而不是让其在转换学习环境之后游离于之外。目前,外交部已经在全球各地的使领馆成立了10余所网上阳光学校。

4.提升推送资源的质量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不是唯一要求,更重要的是保证所提供的学习资源的质量,此时,“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零起点的入学新生来说,要精确诊断他们的起点,而对于初一、高一学生来讲,要诊断的是他们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根据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推送学习资源。在诊断过程中,信息化在线诊断并非完全取代教师,信息化就像医院的高科技检查仪器,教师相当于临床大夫,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对学生的诊断会更加科学、准确,对学生资源提供做到“精确定位、精准供给”。

5.促进师资“流动”,使学生获得的服务持续化

这里的师资流动不是教师实体的流动,而是教师服务的流动。如“作文在线辅导”,就是要把名师的作文辅导服务通过信息化平台流转出去,学生获得的是教师实实在在的作文点评与指导。流动起来的是名师的实时、在线发生的经验和服务,而且这种在线方式的服务是可以稳定持续获得的,不会因教师的离开而间断。同时,教师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更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推动从机会均等向实际获得均等迈进

公平和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一致的,公平是质量的前提。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生源多元化的问题,在这种挑战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出路一定不是平均一致,而是个性化、各得其所的真正公平。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教育服务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服务,“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等服务的推出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每个学习者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总是有差异的,所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绝对的,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和相对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均等的核心是学习者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但机会均等的本质是一种间接性质的概率均等,虽然对缓解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压力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对于公共教育服务而言,作用相当有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体制机制的建成,被称为机会公平,如中小学生升学电脑派位。第二步是实际发生,只负责提供资源,而不顾所提供资源是否符合学生需求,也没有顾及学生接收到资源之后能否达到实际获得。第三步是实际获得。李奕委员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首先是资源供给的公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应该是实际获得的均等,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孩子都可以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实际均等弱化了机会均等的时间及主体辨别等特征,促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无差别化”,无论在什么条件、什么水平、什么环境下的孩子都能无差别地获得,这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感受是相符的。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直接性质的无差别均等化的根本手段,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构建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基础教育发展到哪儿,教育信息化就跟到哪儿

在采访李奕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颇为深刻:“当前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首先探讨的不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是北京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本质又是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期待和需求。”的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北京基础教育面临学龄人口剧增导致的学位紧张的问题、教育需求差异拉大,导致的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教育质量城乡差异问题、个性化教育服务的问题、减负问题、国际交流文化理解问题等诸多挑战。李奕委员说:“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是要全面转向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的建设上。而只有通过信息化方式,这些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北京未来应建成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家长的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北京市基础教育现有的服务项目,如教学教研、政策发布、资讯服务,包括北京市教师研修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北京市数字德育平台以及北京数字学校、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批阅、名师在线等服务。这样的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使北京教育的内部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到位,更重要的是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一站式、优体验、高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营造世界城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良好环境。”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