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数字技术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一所新办学校构建未来教育的实施构想

2022-06-08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 唐晓勇

背景资料

为充分利用南方科技大学创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深圳南山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4年3月12日,南山区教育局与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办学战略框架协议,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并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以“创新”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以信息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学校。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都将引发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开始重塑人的大脑,变革人的认知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

蔡元培说:“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我们认为,要把孩子带入未来,需要打造基于脑科学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统整式、跨学科的项目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全新的学习科学理论为引领,从而促进发展学校教育的深度革新。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正以跨学科的项目型课程统领课程改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引发学习变革,用未来的视角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技能与素养,始终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行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打造全新学习环境,营造新型学习生态

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观、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必将随之改变。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学校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学习。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以让我们学习得更好”。([美]约翰?梅迪纳)因此,我们着力为学生构建新技术支持下的基于大脑认知特点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 构建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推进云课堂实施

我们以“未来教室”的思路,配备相应的新技术设备,架构高速无线网络系统,让学生能随时接驳互联网,并把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开放(微软)与封闭(苹果)的两大系统有效融合,营造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师生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多向互动、沟通分享和评价反馈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习质量,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成为现实。

2. 优化学习空间,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及学习需求,我们在教室设置学习体验、活动和教学等功能区,并创新设计能自由组合的桌椅,适时调整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学习效率。如,扇形、马蹄形、半圆形、圆形等座位排序,便于学生讨论交流,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开展协同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间的群体合作意识,促发群体智慧共享。

3. 打造新型学习实验室,开展创客式学习

为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与创意,促进数字技术和个人创造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我们高标准建设“STEM创新学习实验室”。通过建设“S学习实验室”(科学science)、“T学习实验室”(技术Technology)、“E学习实验室”(工程Engineering)、“M学习实验室”(数学Mathematics)和“A学习实验室”(艺术Arts),为各主题学习实验室配备相关设备,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开展创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搭建网络学习社区,变革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社区是学生开展自我对话、互动对话的自由空间,它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我们为学生搭建高互动性的网络学习社区,让学生开展掌控式的翻转学习、基于学习数据的反馈学习、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混合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的网络学习社区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习者,让学习者及时分享彼此的学习过程,在多向对话中促进群体智慧共享。

技术支持学习创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无线网络、触控技术、声控技术、平板电脑、大数据等的广泛应用,教育面临由新技术带来的新教育变革。我们将数字技术作为构建未来教育的底层支撑,用“全域信息化”支持学习创新,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智慧学习校园”。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支架工具,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实践探索。

1. 全面推进新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中,整体推进以智能终端、无线互联等新技术运用为特征的课程改革,让新技术作为学生的沟通媒介和学习支架工具,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构建数字教学文化,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2. 开发在线课程,构建混合学习模型

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依据学科课程特点开发在线课程,建立“网络在线学堂”。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学习模型探索,创新学习模式。

3. 变革学习媒介,推进数字教材建设

数字化教材并不是传统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而是“动”起来的教材,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路径,支持学生参与体验的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我校正在大力推进互动式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并与微视频课程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翻转学习。

4. 建立学习数据库,开展学习分析研究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习特点,我校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在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利用各种学习社区、学习平台和可穿戴技术等,积累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对学习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路径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引。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还着力通过自带设备(BYOD),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游戏化学习、物联网技术等进行创新学习,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构建统整式项目课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技能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必备能力,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还属于聚焦知识传授的“程序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记忆性知识。我们看到,在统整式的“项目型课程”(主题-探究-表现)中,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因此,我们构建基于STEM课程特征的统整式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1. 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统整式项目课程内涵

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统整式项目课程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手实践、团队协作,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其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STEM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针对STEM课程的内涵特点,从具体课程内容、具体学科进行了本土重构,开发出了STE@M课程教学框架(如图1)。从课程框架可以看出,该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整体、终身、面向未来等特点。

2. 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实施思路

我们借鉴STEM课程的理念与组织形态,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专业资源,开展STEM的本土化实践,并构建了“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体系”。我们的实施思路是以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形态为载体,通过融合式的教学实施,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构建“看得见”的未来教育。

(1)不断丰富完善的STE@M。@代表其他学科及相关的学习活动。如,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通过有效融合多学科内容,让学科学习不断丰富STEM课程内涵,开展技术支持的跨学科学习。(2)引进外部导师。充分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专业资源,让教授和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指导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高起点建构,与国际接轨。(3)有效借鉴并融入IB课程理念与策略(小学项目PYP)。将在调查中学习、个性的塑造、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这三个IB课程理念融入并贯穿STEM课程的整个过程。(4)融合创客、PBL和学科课程。通过多课程的融合,让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而完善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体系。(5)引入开放协作式的WIKI平台。用开放的WIKI平台对STE@M课程进行管理,通过共建共享思想,用平台记录STE@M课程项目的整个过程,让学习者分享整个学习过程,为新的学习小组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多维度参与,不断丰富和深化课程内容。(6)运用VCT支架。以知识共享和探索创新为核心理念的VCT(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虚拟教室漫游)为载体,开发我校特色的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模块,汇聚优秀课程案例,共享学习过程。

3. 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的学科视角

我们以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统领性课程形态。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课程建构,并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在学科学习中自然地融合统整式项目课程元素,开发基于学科学习的统整式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技术作为沟通媒介和学习支架,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规律,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构建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统整课程。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我们在美术、数学、语文和主题课程中有所突破,以自然笔记和数学笔记为载体,借助思维导图、增强现实技术、二维码和探究式APP,通过自带智能终端设备(BYOD)模式进行学习。

在数学课中,学生以“数学笔记”作为载体开展学习。数学笔记是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等美术形式来编制数学故事,通过口语来阐述数学问题,用社会化语技术作为媒介呈现数学思维,也就是“数学+美术+语言+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融和跨学科学习,学生的语言、设计、网络社交等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锻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聚焦于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美术课中,我们用“自然笔记”来深化科学学习。自然笔记是指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五彩的画笔,绘制大自然,用画笔去解读科学现象,用语言来阐释自然现象,即“美术+科学+语言+技术”,让语文、科学、美术和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素养与技能。

不难看出,以学科的视角构建“STE@M统整式项目课程”,其目的就是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融合多学科内容,通过跨学科统整式学习,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总之,我们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创新”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构建现代化新型学校。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