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22-06-08

本刊记者 王晓波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地处北京市朝阳区。1986年7月,学院成立之际,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院名,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学院始终坚持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服务的方向,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素养好、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当前,面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学院顺势而为,优化发展。在高考前夕,围绕学院招生工作,以及依托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的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杜世友、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徐志立。

记 者:请杜主任先综合介绍一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杜世友: 新时期新阶段,为适应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社会公共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进一步优化定位、开放办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建设成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一流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现有望京和金盏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成人教育学生1200余人。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逐年加大科研力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志愿服务、中华传统文化、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社区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工作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建立了覆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科研的多方面需要。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直秉承“致力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不断彰显“政治特色”“青年特色”,以严谨求实的办学作风,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高等职业院校。

记 者:请杜主任再介绍一下2015年招生情况,与往年相比有何区别?

杜世友:学院2015年面向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河南、甘肃、贵州、青海等全国11个省(市、区)计划招收1300人。其中统招1060人,高职自主招生240人;北京990人,京外310人。统招计划中,文史类495人,理工类465人,艺术类100人。

2015年学院23个专业(含方向)参加统招,其中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3个,艺术类专业2个,普通类专业18个。新闻采编与制作(媒体资产管理)、法律事务(公司企业法务)专业为新增专业(含方向);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文秘专业为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

作为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许多专业在招生时都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考生报考踊跃。

2015年,学院首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自主招生原计划200人,因考生报考踊跃,计划增至240人。

记 者:基于学院生源及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院的信息化环境至关重要。学院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如何?如何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请徐主任简单介绍。

徐志立:学院于2002年开始建设校园网,包括学院域名、主页、专线接入、DNS、邮箱、FTP、服务器和存储等配套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基础建设,目前主干网络双机热备结构框架已经形成,网络出口总带宽550兆,网络用户5000余人,本院校区已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学院师生只需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或者宿舍里,随时随地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或者网上“冲浪”,师生上网方便快捷。

信息中心机房安装精密空调,以下送风的形式调节机房内温湿度,良好的运行环境保证了设备的稳定使用,目前正在支持的服务包括主页、邮件、二级网站群、DNS、智慧校园平台、无线、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与往年相比,今年学院智慧校园平台正式上线,解决了各应用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包括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平台和数据中心标准建设等内容,随着智慧校园的推进,将逐步建立一个支持师生互动、协同办公,支持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平台。另外,带有学院域名的学生邮箱全面开通,而且终身有效,方便了学生,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

记 者:互联网及手机、Pad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和普及给学院的教育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徐志立:1.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多了,可以随时随地地搜索信息,会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2.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有更丰富的信息,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3.为网络课程教学,微课教学奠定了基础平台。

记 者:学院开设了哪些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徐志立:学院计算机系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软件外包服务和电子政务等信息类专业,通过落实具有“人文素养、一技之长和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与中软国际推行的“基于项目主导的5R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5R是指五个真实,即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就业机会)。

关于技能大赛,我院信息类专业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奖,2014年云安全技术赛项活动全国一等奖,嵌入式产品开发赛项获得全国二等奖,移动互联应用开发(APP)获得全国三等奖,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院信息类专业的综合实力已经跻身于全国一流高职队列。

关于社会服务,我们跟北京市老龄办、东城区信息中心、劲松街道以及花家地派出所等单位实现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服务,既锻炼了学生又服务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

记 者:学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

徐志立:学院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系统以及网络录播教室等方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可以管理教师的教学资料,包括课件、微课和网络课程等资源;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有效地实现了毕业设计查重、实习实训过程管理等实践环节。

记 者:面向未来,学院对于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怎样的顶层设计和前瞻性规划?

徐志立:面向未来,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1.加快建设学院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2.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3.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关键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适应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开展人才需求、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