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机制分析

2022-06-09

  互联网时代下,科技的发展十分的迅猛,近年来,在新时代发展的契机下,国家首次提出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意见,这一建设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就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机制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目的/意义]针对新时期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创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能力机制问题,通过对科技创新智库的机制研究,全民提升智库的建设治理水平。[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运行机理以及建设特征及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开展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水平的机制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分别是创新需求侧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以及创新供给侧的基础能力缺位等。基于以上问题,从资源共享、多元治理、网络结构一致性、智库团队组织的激励、信任及培训等方面提升了科技创新智库的整体治理水平,契合新时代发展的多重需求。


  关键词运行机理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智库路径设计


  作者:袁海瑛(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13)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全方位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升,智库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新时期下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关键组要素。顺应时代的发展,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的下发表明,为更好的提高决策咨询运行机制的效率,需要全面加强新型特色智库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智库的作用[1]。国务院在2015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此意见的发布标明智库的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决策的关键构成部分,科技创新智库首次提出,它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在推动整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力的挖掘和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智库是进行全球化治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维源泉,也是我国解决未来全球化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大脑引擎,因此以创新为内驱力,完善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趋势[2]。


  笔者基于文献调研,相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智库在研究上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优势,以知网数据库展开文献调研,输入“科技创新智库”共计包含参考文献420条,且大多来源为报纸、普刊等渠道,缺乏研究深度[3]。基于此,笔者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内涵、构建机理、治理三层视角展开科技创新智库的分析,旨在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解决现性科技智库存在的发展局限性,为国际化形势下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1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与运行机理研究


  1.1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当前学术界,智库与“智囊团(ThinkTank)”所表述的内涵一致。智库主要是以社会公众及政策制定方为研究主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聚焦点,其研究旨在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舆论的推广产生影响效应,是一种非营利性的自适应组织。因此在当前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如果以“大脑”来比喻政府官方决策,则智库则可被形象地称之为“外脑”。一般而言,根据智库的组成性质,智库可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4-5]。官方智库主要是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建立,属于政府发展的战略性部门,为舆情分析、区域化政策解析、成果研判提供可靠的帮助;民间智库主要依托于民间机构进行筹资而成,主要对公众关注的聚焦点展开研判,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获得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科技智库主要以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校为依托,主要由政府官方机构进行筹资,通常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多元化的学科配置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不断向社会公众及学术界进行成果数据的输送,从而体现其作用价值[6]。


  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打破现有经济架构的核心力,这对当前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自2015年以来,科技创新智库作为创新驱动的典型,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亮相。随后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化形势、智库建设、发展机制、政策建议、先进发展经验等视角围绕科技创新智库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但是细究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没有形成广泛的认知,目前一种相对主流的内涵阐述为:智库是以科学技术为切入点,以全球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科技运行规律来对世界科技发展进行趋势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并展开预测分析,从而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经济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提升国家在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部署、政策制定及优化布局中的重要性[7]。基于概念理解发现,科技创新智库是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及系统专业知识为依托,集中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特点,旨在实现“思想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的多重目标,从而实现为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提供系统性意见的作用。


  1.2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机理分析在探讨内核驱动力层面,基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可以得知,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实体性的组织,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国家新形势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特性,其出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动有效助力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处于整体收缩态势,我国经济目前正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自2013年以来,国内GDP增速回归至个位数的增速范畴,财富新增的骤减加剧了存量的矛盾产生,产业结构改革及经济结构体系改革正全面展开,新技术在革新体系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智库来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下,科技元素成为发挥战略核心作用的源泉,是推动全方位改革的现实需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经济发展顺利转变的重要举措,将实现多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未可以创新智库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8]。


  在探讨科技创新智库的影响因素层面,科技创新智库主要是三种要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分别为组织架构、主体、规则及其执行制度。其中组织架构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智库对于组织形式的选取,一般而言,主要包含矩形架构、网络形态、科层机制等,笔者结合自身研究,选取网络形态来展开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其主要根源是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的网络节点,可以对主体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降低其在策略制定及治理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强化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实现高性价比的组织搭建;主体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是与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利益相关的既得群体,如经营者、投资集团及智库搭建的技术人员等,可以是科技创新智库在实施过程中行动人群;规则及执行制度主要是通过对要素进行统筹,提出与之匹配的运行机制,来最大程度的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平稳发展。除此之外,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还受人才聚集、资本注入、环境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结果。科技创新智库是一种实体性的工艺组织,并不以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利润为出发点,因此资本的注入是确保是建设水平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人才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最终反馈至研究成果的质量层面;互联网时代下,科技环境呈现出实时动态的变化规律,因此如何根据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是考验科技创新智库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然而基于其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国情,人才聚集、资本注入、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较小,在此不展开研究分析[9-10]。


  2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与机制分析


  2.1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根据前述章节给出的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以及运行机理,本文通过归纳分析给出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弱控制性及权威性。科技创新智库打破传统科层制组织模式的强控制及关注权威的特性,采用的是新型的网络组织,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一脉相承。弱控制及弱权威是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在进行研发时具备一定的自主权,是一种分权的体现。以权利彰显的契约治理模式,在科技创新智库中的治理作用将日益淡化。综合分析,科技创新智库存在的该特性具有良好的运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1-12]:


  a.大大提升了组织运行的活性,使其在竞争中的灵活性不断增强,良好的自适应特性提升了运行效率,增强了科技创新智库在环境中的调整能力。


  b.自由开放的组织运行环境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其产生的创新激励效应将得到有效的增强。


  c.弱控制及弱权威的开展,提升了科技创新成员的责任意识,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的日趋明显,使得其担当意识及使命感显著增强,良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第二,弱层级及等级特性。创新是建设科技创新智库的核心要义。笔者之所以在进行组织形式选取时,舍弃科层制的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它在运行机制上偏重于按照既定程序展开操作执行,没有体现出创新效应。因此从该视角分析,科技创新智库在结构特征上呈现出弱层级及等级性。弱层级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智库在管理结构上呈现扁平化特征,中间环节较少,从而提高了一定的传递效率,实现了各部分的无缝沟通;弱等级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智库在不同运行主体上平等运行,这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运行主体的能力,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的最大化[13]。科技创新智库存在的该特性具有良好的运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a.科技创新内部的运行费用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产业绩效实现增升,科技成果的激励效应明显增强,与传统等级发展的负激励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b.有效调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提供了均衡发展的地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运行机制实现“破冰”,采用绩效高低作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的关键指标,可以最大程度激发个人潜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


  c.扁平化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行,使得部门之间的利益羁绊逐步淡化,以高产高效来带动整体的协同发展,形成命运发展共同体。


  第三,目标导向性。创新是衡量科技创新智库的关键所在,主要以理论成果、知识运用成果即软件成果为载体,通过明晰产业发展的运行趋势,来提出富有建设性、价值性的解决方案。软件创新需要良好的硬件为支撑,这与制度的实施、组织架构的搭建及技术的更新升级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目标导向性成为构建科技创新智库的典型特征。只有在进行创新发展中确定了目标,才可以保障创新绩效结果,凸显创新地位,保障目标按照既定设计路线有序推进。新时期下,采用目标导向及创新相互融合的激励发展机制,将成为国际形势下的主旋律。


  第四,强弱并蓄的联结性。科技创新智库采用网络化的组织形态,在节点联结层面体现出强弱并蓄的发展特征。其中强联结主要是指资源的共享特性、利益的有效性及目标的共享性,加强了彼此节点的有效衔接;弱联结则在节点搭建上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可以满足某些特殊需求。强弱并蓄的联结性是构建科技创新智库的基本结构形态,不仅可以通过强联结效应来保障整体功能的有效实施,同时在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下,弱联结效应可以有效匹配与外部之间的关联,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两者的合作搭配增加了运行的流畅性,在实践运行层面彰显了良好的运行优势[14]。


  科技创新智库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高强度连接,来逐步迈入命运共同体,增强了发展的聚合力,实现了对知识、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及提升,降低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升了其整体绩效水平。


  弱联结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汇贯通,来向部分节点进行研发成果的数据,不仅可以增强对环境的自适应特性同时其异质性的成果及知识特征也加速了知识体系的更新,提升了运行效率。


  2.2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制度机制分析稳健可靠的运行架构是确保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主动脉”,完善的机制是确保架构运行的“中枢神经”,不仅可以提升实体组织的运行效率,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运行组织的性价比。机制通过强制力来约束智库成员的行为,从而促使契约按照既定组织进行执行。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非正式规则的构建。这种构建被视为软性约束的一类,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强制。如常见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惯例等。它们将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作为重点,稳定性高,同时具备延续性的特点。在科技创新智库中,其规则的非正式性则表现在文化组织方面,也涵盖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常见惯例渗透进来的内容。事实证明,对科技创新智库的影响因素中,非正式性规则的培育以及成熟度影响最为深远,在文化培养这类因素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组织内的人员可以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深入心智结构的形成过程,提高人格自我完善程度,积极引导和激励精神层面的发展,使成员对组织产生更强依赖,获得归属感。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激励成员善于和乐于人际交往的目的,科技创新智库也可以将非正式关系融合到“心灵”契约的活动中,可以形成无缝衔接的交流模式,基于高频交流来提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其默契程度,从而促使伙伴关系更加融洽[15]。


  其次,正式规则的构建。规则的正式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可视为硬性约束的一种,正如任何人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只要是存在违法性质,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正式规则无疑是存在于科技创新智库的,涵盖了惩罚与奖励体制、公民行为尺度、行使权力的范围和监察、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团体纪律和办事章程等内容。显而易见,假如每个节点都自我监管、自我管控和自我行动,局面最终会形成内部分裂、组织分散与各自为政的态势。诚然,可能存在个别优秀人员,他们自律性强,道德高尚,但人数稀少,只能视为个例。具备正常理性的人,往往将得到最大化的利益作为首要目的。规则的正式性可以保证成员在试图获取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理性范围内,避免做出负外部性行为,清醒认识每个成员的行为预期,预防信息的沟通发生隐瞒或阻滞现象,能较好的保持成员利益和团体利益的平衡性,在保证组织完成指定目标的基础上,也能为个体获得正当利益提供足够的支撑[16]。


  再次,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离不开完运行机制的保障。上行下效是传统科层机制中的一大特征,上级领导身先示范,在体制中严格遵守制度,发挥榜样效应,通过层层传递,借助于权威的力量,来实现下级的模仿,从而使得整个规范体制得到有序的执行[17]。但是,科技创新智库打破了这一运行模式,采用了网络节点的运行组织,将等级、权威等进行淡化,而在关键强联结节点上仍是以原有领导型的模式进行开展,因此对于规则的遵循也十分重要。实施机制是整个组织框架的核心部分,产生关联带动效应。在实施进程中,包含第三方及自我实施,前者主要指部门的制定方,主要对监督成员的运行状况进行规划、建立、执行及反馈等;后者则主要以自主性行为为依赖,在绩效产出及日常行为中融入组织制度,使其在全生命周期中发挥效应[18]。


  2.3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结构机制分析科技创新智库的结构设置是保障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传统的科级式官僚机制格外注重控制及权威、有一套详细的层级及等级划分模式,这使得工作流程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执行。这种运行模式在互联网创新时代已难以契合。科技创新智库集中凸显创新要素,传统机制对创新的紧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打造自由、公平、开放、多元的创新型组织架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主动性的释放和多元思想的交汇,尤其体现在知识外溢及共享效应层面,采用扁平化的结构形态使得各个运行组织主体之间强化自主性学习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组织运行环境。结构机制在科技创新智库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a.结构形态的建立。笔者基于实践反馈,单核网络结构形态适用于创新智库的构建。采用核心节点为支撑,来负责将周边节点进行优化整合,成为科技创新智库结构形态在实践中的主要特征,从而实现利益的均衡及目标的有效达成。智库领导决策部门对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定位效应,负责整体策略的实施及制定,可以实现各个利益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这种模式通过实践运用分析,发现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内部网络;对于外部网络形态,采用多核的结构形态至关重要,是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呈现出紧密关联的特性[19]。


  b.结构主体。基于内部视角,科技创新智库多以生产、决策、市场、咨询、研发等为核心部分,而以后勤、财务、HR和采购等为辅助支持部门。基于外部视角,科技创新智库主要涉及相关利益的运行主体,为企业运营组织提供战略定位、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供给、公民个人提供投资服务和创业咨询等提信息服务[20]。不同的既得组织利用及运行结构构成对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


  c.结构关系的配置。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依托于强/弱两种关系。强关系以智库内部的关联点为核心;弱关系聚焦于智库的外部网络节点(如图1),实线为强关系,表明各个节点之间具有可持续、稳健性的运行特征,利于行程互补效应,促使合作紧密;弱关系通过用虚线表示,主要是实现业务上的连接,面向区域是外部网络节点,该业务存在波动性,一旦当外部业务中断时,此时关系也不复存在,不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3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发现,最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智库中关于“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故事”“中国哲学思想”的科研成果较少,尚未在创新智库建设时形成凝聚力、软件力及规模优势。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展开根源探析,发现科技创新智库存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缺乏协同创新的引导、资源缺乏优化配置等,主要暴露的问题如下。


  3.1创新需求侧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当前,我国虽然构建了以中国国家科学院为主的咨询机构,和以中国国家工程院为主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但在制度构建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高效运行的科技咨询机制;没有从法律视角来完善智库体系建设,缺乏对于义务及权利关系的影响制约;对于智库建设的决策体系较为单一,缺乏民间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的参与。纵观全球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发达国家均已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面的科技咨询支撑机构,并为智库、决策者和公众搭建了可以无缝衔接的桥梁,实线了多方的常态化沟通,有效推动了公众及政策决策者的交流,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流畅。而由于科技创新智库在我国的建设进程上较为缓慢,需要在引导侧构建多元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智库的发展。


  3.2创新供给侧的基础能力缺位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战略决策及软实力的综合要求相对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上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调研发现,科技创新智库在我国构建层面,缺乏长期的战略支撑性,运行层面也缺乏科学考究,使其运行呈现出独立特性,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化布置,导致资源无法最大程度地得到共享,从而使得科技创新智库的综合水平及基础核心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当前众多科技机构提出以构建技术主导的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通过展开行业调研,来打造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引擎的智库,就如何优化创新机制、提升研究水准、优化组织结构运行、聚集高端要素、拓展品牌管理及渠道等展开研究,但是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及可行性,因此后续应不断进行完善。


  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也存在着国际视野掌控不足、缺乏议题的设置综合能力;缺乏对于问题的持续调研,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与科技创新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落后,使得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阶梯化的人才培养,导致人才队伍无法契合科技创新智库的时代需求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叠加最终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综合水平[22]。


  4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水平的机制研究


  笔者结合科技创新智库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科技创新智库的治理机制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治理机制的完善是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结合前述章节的分析可知,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机制主要包含制度、组织及结构机制等方面的维度,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推动科技创新智库目标的优化,促使其最终价值的实现。鉴于此,笔者展开对策制定。


  4.1治理资源的共享机制科技创新智库在进行资源构建时,主要包含无形资源及有形资源两种。前者主要是知识产权、创意、文化、信息等层面,后者主要包含品牌、设备、用户、场地等。科技创新智库是多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在大数据时代下,应主要做到两个层面。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重构。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虽然大大提升了资源的获取,但是也与之带来了资源信息分散化、碎片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时,应对其进行重构,提升信息的集成度,从而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来发挥其整体运行功效;另一方面,要将资源实现共享。主要是指打破资源在传输之间的排他性,打破传统资源传播模式,实现“破冰”,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水平,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消耗,发挥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潜能。网状结构形态作为新时期下科技创新智库资源的基本运行结构,在发展中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实现对智库资源的优化调整,重视关键性资源的培育及有效供给,注重创意、知识、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价值[23]。


  4.2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中,治理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体之间注重横向的合作及协调,而淡化层级管理。笔者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多元治理模式的设计。一方面,从内部视角分析,应优化创新智库的部门设计,凸显治理主体的效应,以公平、协作、平等的理念来实现创新智库各个部门之间的融会贯通,将决策控制权有效释放至各个运行主体层面,均衡分配不同类型主体在科技创新智库中的作用,发挥其战略导向及控制引导作用,承担激励及组织协调的功能,提升智库建设的水平及激励性。另一方面,从外部视角分析,应制定既得利益的关联主体,有的放矢,为智库外部主体构建适用的治理模式。通过内部治理主体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导,通过影响行为来提升治理中产生的正能量,例如,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智库的主要力量,应充分分析国家运行态势,提出总体战略部署,建立智库的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咨询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元素在大数据时代的效应;建立信息化的政策研究发展平台,切实发挥政策信息、总体规划及重大组织任务重大关键作用,积极有效的引导不同科技创新智库的有序发展,鼓励跨学科进行沟通交流,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设计,鼓励进行政策创新。


  4.3网络结构的一致性机制网络结构是科技创新智库的基本形态。基于研究发现,应淡化运行中网络节点之间的差异性及多元化态势,提倡模块化的一致性发展路径,各个节点之间协作分工明确,不同节点资源通过价值释放来聚集组合,以推动科技创新智库整体目标的优化实现。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因此只有在发展中明确各个目标节点的无缝衔接运行,促使其功能效应的融合,才可以实现组织目标,彰显组织价值,使得智库主体在行动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利于组织环境的降低,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效率及信息传递水平,促使绩效的不断提升。


  4.4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体制当前,我国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要注重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智库团队的激励体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及潜能。首先,应明确晋升的渠道及标准[24]。在制定成员的晋升渠道时,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的兴趣,以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战略为指导,协同制定员工的岗位生涯发展规划,打通职称和职务晋升渠道,使得员工拥有对自身发展的自主权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工作职责,明晰岗位晋升的工作标准及相关要求,使得研发工作对号入座,强化自我学习的驱动力,增强自学意识,努力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进一步发挥职业晋升的相关激励效应。其次,要优化精神激励的效应。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对创新智库成员的需求更加持久,是一种可持续的动力源泉。虽然根据现行创新智库成员的待遇水平,物质激励对于成员格外重要,也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创新智库成员个性特征迥异,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是促成最终效果达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融合的机制。针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运行而言,可采用评选优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力及最佳绩效奖等方式,面向全库展开奖励大会,颁发相关证书进行奖励,将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或成绩采用荣誉墙、宣传栏及内部刊物等方式进行全领域宣传。同时,考虑到智库成员对于物质激励的需求较为关注,因此在制定精神激励时,可采用于年终奖、个人发展等相互结合的目标来进行关联实施。最后,需要对考核的目标有清晰的导向。绩效通过采用一种考察的方式,运用收入与绩效相互挂钩的理念来完成对机构人员之间的认可及评定,在很大程度可提升智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热情,同时也使智库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职称评定及继续教育的核心依据所在。科技创新智库成员通过采用绩效考核,可以提升自身工作的活力及机构运转的效率,实现功能上的相互定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智库的价值。


  另一方面,应构建彼此信任的新型治理模式。笔者研究发现,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路径设计。首先,应强化沟通效应,促使智库团队成员关系更加稳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由于强弱联结效应,应拓展关系的发展范畴,使得关系网络逐步发展,形成透明、稳定、平衡、协作的长期发展模式,基于资源共享来实现互补效应;第二应建立常态化的惩罚机制,对机会主义进行必要的惩罚,无论是组织内外成员均适用,对由于侵权、抄袭等获得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打压,淘汰此类成员,从而稳固科技创新智库在发展中的信任平衡状态;最后,应凸显情感承诺的功能价值,主要是指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创新智库组织的归属感及组织发展的前景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团队成员的交易成本,维护成员之间的权益,促使信任治理与情感承诺相互促进。


  4.5智库组织的培训机制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机制的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固然重要,对组织持续稳健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科技创新智库组织的日常培训机制,对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增强了智库在实践运用中的自适应特性。


  对于智库组织的培训机制的建设,首先应积极开展培训,强化创新智库组织的整体学习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知识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持续性学习,对于智库建设而言,经验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均必不可少,应着力提升生产的效用及作用密度;其次,应打造知识重构及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网络。该网络体系需要呈现出开放性,无论在组织外部还是运行内部均应得到共享及有效转移,促使知识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思想碰撞、产生自适应特性,同时需要对部分专有知识设定保密期限,确保其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后,应提出知识循环的淘汰运行机制,提出危机意识,使得科技创新智库成员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增强自身对科技运营领域的敏感特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线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资源的统筹分配。


  参考文献


  [1]刘岩,刘宝瑞,刘伟东.面向科技创新智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7(2):41-45.


  [2]杜军,鄢波,刘婷婷.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110-116.


  [3]丁明磊,陈宝明.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智库体系的思路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6(5):10-13.


  [4]第一届京津冀无形资产与科技创新智库联盟高峰论坛召开[J].会计之友,2016(23):3-4.


  [5]童正容,张良强.台湾地区科技智库发展现状及对大陆科技智库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及对策,2015(15):32-3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